金湖凹陷阜宁组二段混合沉积研究

2019-02-14 08:58霍少川董桂玉王兵杰张振国刘金华刘建宁曹玉鹏冷春鹏
沉积学报 2019年1期

霍少川,董桂玉,王兵杰,张振国,刘金华,刘建宁,曹玉鹏,冷春鹏

1.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 063210 2.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江苏扬州 225009

0 引言

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无论是在时间跨度上还是在区域地质差异上都存在着混合沉积,沉积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大地构造运动和古气候都有紧密的联系,具有复杂的沉积机理,其研究难度比单一的陆源碎屑沉积体系或碳酸盐沉积体系更大[1]。上世纪8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的理论意义,1984年Mount[2]提出了“混合沉积物”(mixed sediments)的概念,用以表述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的产物。杨朝青等[3]在1990年提出“混积岩”一词,用来表征这一特殊的沉积现象,沙庆安于2001年发表的“混合沉积和混积岩的讨论”一文中,从理论的高度形象化地讨论了混合沉积的沉积机理[4],郭福生等[5]提出用“混积层系”这一术语来表征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呈互层或夹层组合,董桂玉等[6]提出了“零星混积”这一术语,完善了混合沉积的概念,并按照“沉积事件+剖面结构”的原则,提出了“渐变式、突变式和复合式”三种混合沉积类型,对混积层系和混积类型进行了重新修正和分类,丁玉盛等[7]就高邮凹陷阜宁组二段混合沉积滩坝体系作出了详细研究,对研究区的混合沉积研究提供了指导意义。近年来,针对层序格架中混合沉积的研究从分布规律、控制因素和成因机理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加强,有关混合沉积的致密储层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方面的研究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其中,El-Azabietal.[8]研究了苏伊士海湾上白垩统康尼亚克和三冬介的混合沉积层序,对层序格架中混合沉积的发育规律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这对于混积层序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启示;李祥辉[9]结合国内外混积层序研究的实例,归纳了不同体系域中混合沉积的发育规律和主控因素;赵灿等[10]结合下刚果盆地Albian阶和Sendji组混积岩的研究实例,利用频谱分析的方法证实了受米兰科维奇旋回影响的气候因素对混合沉积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徐伟等[11]对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咸化湖盆混积岩成因机理进行系统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欠补偿咸化湖盆的混积岩成因类型,对湖盆混积物的成因类型研究具有借鉴意义。目前,有关混积成因油气储层油气地质意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的Williston盆地、Maverick盆地和中国西部的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酒泉盆地等地区[11-13],混积成因致密储层已初步显示出重要的工业价值。

混合沉积是一种沉积机理特殊而又有重要意义的沉积现象,其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在苏北盆地金湖凹陷阜二段(E1f2)陆源碎屑岩与湖相碳酸盐都十分发育。在过去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对于苏北盆地金湖凹陷阜二段(E1f2)陆源碎屑岩的研究与碳酸盐的研究向来都是分开进行的,而没有将两者结合起来作为混合沉积来进行研究。笔者通过对金湖凹陷阜二段(E1f2)大量的地质资料、岩芯资料、测井资料与薄片鉴定结果等对该层段岩石学特征、混合沉积特征、混合沉积类型与混合沉积相模式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进而阐述了其形成机制和控制因素。

目前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研究思路不完善,混积机理不明确,混合沉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还非常薄弱。在苏北盆地金湖凹陷阜宁组中开展湖相混合沉积研究,完善鉴别标志,系统剖析混积特征、混积类型和混积环境,揭示混合沉积的发育规律,阐明混积机理,深化主控因素,建立混积模式,为苏北盆地金湖凹陷勘探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1 区域地质背景

金湖凹陷位于苏北盆地东台坳陷西南部(图1)。为晚白垩世发育起来的南断北超的箕状凹陷[14-16]。面积约5 000 km2。

阜宁组沉积时期,金湖凹陷为一断陷湖泊,该地区沉积、沉降中心位于龙岗深凹近杨村断裂一侧,此时三河次凹仅处于龙岗次凹向斜坡延伸部位,阜宁组最大厚度在龙岗次凹可达到2 500 m左右,在斜坡部位一般厚600~1 300 m,阜宁组地层厚度由深凹向斜坡均匀变薄,呈现为一个掀斜式箕状凹陷[14-18]。

金湖凹陷阜宁组地层与上覆戴南组呈假整合接触,与下伏泰州组呈假整合—整合接触。阜宁组自下而上分为阜一至阜四段,阜二段是阜一段沉积末期最大水进的开始,阜二段时期盆地扩大,超过现今盆地轮廓,以淡化潟湖沉积为主。

根据古生物、岩矿、地球化学三方面资料证实了阜宁组阜二段、阜四段时期遭受过海侵,鉴于阜二段、阜四段具有海陆相生物混生的特点,认为阜二段、阜四段沉积时期为海陆过渡环境;阜二段、阜四段沉积特征呈现愈向东水体变深、海绿石增多的趋势,认为海侵的方向是由古东海经黄海地区侵入湖盆的。阜宁组的海侵与全球性海平面升降节拍同步,而且“存在着板块对海平面升降的控制和影响”;阜二段、阜四段沉积时的介质偏碱性,古盐度为半咸,阜一段、阜三段沉积时的水介质偏酸性,古盐度为淡水。结合多方面资料,应认定阜二段沉积时受到了海侵作用影响。

图1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工区位置图Fig.1 Location diagram of Jinhu Depression in Subei Basin

2 岩石学特征

研究区内主要含油层系为下第三系阜宁组的阜二段和阜四段,主要包括阜二段第二砂层组、阜二段第三砂层组、阜一段第一砂层组和阜一段第二砂层组四个砂层组。储集层类型以砂岩为主,其次为碳酸盐岩。本文重点讨论阜二段,该区岩石类型多样,结构复杂,以灰黑色泥岩为主,富含碳酸盐岩、粉砂岩、油页岩薄层等特殊地层,混合沉积发育。

金湖凹陷阜二段(E1f2)底界以泥灰岩、鲕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为标志,目前研究认为与阜一段呈整合接触。根据岩性、电性特征可将阜二段自下而上分为四个岩性段:下部为灰黑色泥岩、灰质泥岩夹薄层泥灰岩或鲕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虫管灰岩等。金湖地区闵桥、塔集等地夹有玄武岩。海安、溱潼、涟南等地区夹有沸石岩。洪泽地区含石膏层;中部以深灰、灰黑色泥岩为主,夹薄层泥灰岩、泥质白云岩。金湖地区变为夹虫管灰岩、鲕状灰岩、藻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上部为灰黑色泥岩与油页岩、泥质白云岩、泥灰岩互层,在海安局部地区夹有玄武岩。个别区域夹有凝灰质沸石岩;顶部为灰黑色泥岩、灰质泥岩。顶界为连续沉积,与阜三段呈整合接触。

金湖凹陷阜二段(E1f2)沉积时期,是一个沉积水体由东到西不断侵进、水体由浅到深,为沉积物由砂泥岩到碳酸盐岩再到暗色泥岩为主的沉积建造,岩性由较粗到细,泥岩颜色由棕到黑、有机质由贫到富的沉积过程。

金湖凹陷阜二段岩性特征研究中充分利用了岩芯的相关分析、化验资料、综合测井资料和录井资料等相关内容对多口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主要包含地质分层、岩性柱状剖面、自然电位测井曲线、沉积相划分等多方面的内容,以崔4井、范13井为例(图2,3)。

图2 崔4井单井岩相剖面图Fig.2 Cui 4 well of single well facies section

图3 范13井单井岩相剖面图Fig.3 Fan 13 well of single well facies section

2.1 陆源碎屑岩

泥(页)岩在研究区内十分发育,一般为灰色、灰黑色等,存在大段泥岩,水平层理发育,部分泥岩因含有灰质成分,成为含灰泥岩、灰质泥岩、泥灰岩和泥质白云岩。

阜宁组砂体类型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图4),本区砂岩类型以次长石砂岩为主,长石岩屑砂岩与岩屑长石砂岩次之,石英砂岩含量最少(图5,6)[19]。碎屑成分以石英为主,石英平均含量为62.2%,长石平均含量为20.3%,岩屑平均含量为17.6%。岩屑成分主要为火成岩岩屑7.4%,变质岩岩屑4.5%,沉积岩岩屑5.8%。填隙物主要为泥质和碳酸盐,偶见硅质。砂岩分选性为中到好,磨圆度为次圆—次棱角状,颗粒间呈点、点—线接触,胶结类型为接触胶结、孔隙胶结、孔隙—杂基胶结、孔隙—接触胶结、基底—孔隙胶结等。

胶结物平均含量10.7%~19.3%;胶结物成分为方解石和白云石,少量硅质胶结;砂岩储层中黏土矿物的绝对含量较低,据全岩芯分析,阜二段第三砂层组砂岩储层平均黏土矿物含量为2.8%~7.0%。黏土矿物组合为绿泥石—绿蒙混层—伊利石型,贫高岭石,富绿泥石。

2.2 碳酸盐岩

金湖凹陷阜二段碳酸盐岩十分发育,其岩性主要为鲕粒灰岩、生物(虫管)灰岩、灰色灰岩、泥灰岩等(图7)。研究区阜二段碳酸盐岩发育的底部岩性在西南部为大套棕色—灰白色砂岩夹棕褐色泥岩,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东北部为灰色—灰黑色泥岩夹生物灰岩、鲕状灰岩,也见少量粉砂岩,为浅湖—半深湖沉积;阜二段生物灰岩主要发育段为生物灰岩与灰色—灰黑色泥岩互层,局部夹油页岩、灰质泥岩、薄层粉砂岩,主要为半深湖相沉积;生物灰岩层段上部主要发育泥页岩,其下部为灰质泥岩、泥灰岩段,油页岩互层段。上部为暗色纯泥岩段,俗称“泥脖子”。该层段沉积期是金湖凹陷湖侵最大时期,沉积水体加深,西部斜坡全区无外源物质,均为半深湖—深湖相沉积。

研究区内鲕粒灰岩主要由鲕粒、藻鲕组成,有亮晶胶结物和基质等;生物(虫管)灰岩主要由虫管和藻粒组成(图8,9)。这两类岩石的电性特征:自然伽马曲线为低值,电阻率曲线为高阻,自然电位曲线反映为低幅的负异常。鲕粒灰岩孔隙度0.9%~10.2%,平均孔隙度3.3%;生物(虫管)灰岩孔隙度4.6%~12.0%,平均7.5%。实测渗透率均小于1×10-3μm2。由于取芯位置限制,实测物性参数都较低,此数据仅代表了岩石基质的物性特征。

3 混合沉积特征

金湖凹陷阜二段混合沉积特征主要表现为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交互沉积,从而构成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层系,从微观角度上来看则呈现为陆源碎屑组分与碳酸盐组分混合形成混合沉积的典型产物—混积岩[20-22]。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在数量上或是在规模上都不能构成层系的碳酸盐岩和陆源碎屑岩,其一类岩石零星分布于另一类岩石中,在本区内个别区域存在碳酸盐岩零星分布于陆源碎屑岩中,即零星混积现象。故在该研究区内,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混积岩、混积层系和零星混积这三类地质现象[6]。

3.1 混积岩

研究区内混积岩岩石类型繁多,阜二段的主要类型还是以陆源碎屑为主的混积岩,表现为含碳酸盐陆源碎屑岩,如灰质粉砂岩、灰质泥岩、泥灰岩,其碳酸盐组分比重不同,沉积时期水体加深,为滨浅湖、半深湖沉积(图10)。

3.2 混积层系

研究区内各类型混积层系都有发育,存在着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层系,陆源碎屑岩—混积岩层系,碳酸盐岩—混积岩层系,混积岩层系。本研究区内主要为陆源碎屑与湖相碳酸盐交互沉积和混积岩层系(图11)。

图4 陆源碎屑岩A.棕褐色油斑粉砂岩,崔4井,1 729.50 m;B.灰色粉砂质泥岩,崔4井,1 728.04 m;C.深灰色泥岩,崔4井,1 727.30 m ;D.棕褐色油浸泥质粉砂岩,崔4井,1 730.25 m ;E.深灰色泥岩,崔4井,1 731.04 m;F.泥岩段,范13井,1 399.63~1 403.04 mFig.4 Terrigenous rock fragments

图5 金湖西斜坡阜二段储层成分三角图Fig.5 Reservoir composition triangle chart of Fu 2 section of the west slope of Jinhu

图6 高集油田阜二段储层成分三角图Fig.6 Reservoir composition triangle chart of Fu 2 section in Gaoji oil field

3.2.1 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层系

(1) 生物灰岩与灰色—灰黑色泥岩互层

生物灰岩大量发育,经岩石学特征与沉积相分析,主要为半深湖相沉积,沉积时期水体较深,主要为生物灰岩,生物介壳保存完好,灰黑色泥岩或页岩呈伴生状态存在,成层分布。

图7 碳酸盐岩A.灰色虫管灰岩,范13井,1 404.65 m;B.灰色荧光生物灰岩,范13井,1 405.59 m;C.灰褐色油斑鲕粒灰岩,范13井,1 409.03 m ;D.灰色油浸鲕粒灰岩,崔4井,1 724.49 m;E.生物灰岩,范13井,1 403.33~1 404.87 m;F.灰褐色油迹鲕粒灰岩,范13井,1 419.65 mFig.7 Carbonate rock

图8 范13井,1 409.34 m,同心鲕(×50)Fig.8 Well Fan 13 1 409.34 m of concentric ooides(×50)

图9 西1井,1 531.10 m,生物碎屑灰岩(×25)Fig.9 Well Xi 1:1 531.10 m of bioclastic limestone(×25)

(2) 灰色—灰黑色泥岩夹生物灰岩、鲕粒灰岩

主要为浅湖—半深湖沉积,二者以互层形式或生物灰岩、鲕粒灰岩以夹层或零星分散于泥岩之中。

3.2.2 陆源碎屑岩—混积岩混积层系

粉砂岩与灰质粉砂岩互层,灰质粉砂岩与泥岩互层,主要为滨浅湖沉积,灰质粉砂岩主要为残留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泥岩为浅湖泥湾微相沉积。

3.2.3 碳酸盐岩—混积岩混积层系

碳酸盐岩主要为灰色灰岩、生物灰岩、鲕粒灰岩,为碳酸盐岩坪沉积。混积岩主要为灰质泥岩与灰质粉砂岩,为滨浅湖到半深湖沉积。

图10 混积岩A.深灰色泥灰岩,范13井,1 407.59 m;B.深灰色灰质泥岩+灰褐色油迹虫管鲕粒灰岩,范13井,1 419.58 m; C.灰色灰质粉砂岩,崔4井,1 728.86 m;D.深灰色灰质泥岩-水平层理,范13井,1 419.33 mFig.10 Mixosedimentite Hunji

图11 混积层系类型Fig.11 Classification of the Hunji sequence

3.2.4 混积岩层系

混积岩类型包括灰质粉砂岩、灰质泥岩、泥灰岩、含泥灰岩等,构成了以陆源碎屑为主的混积岩层系,混合沉积主要特征为同类型的混积岩以互层或夹层的形式出现。

4 混合沉积类型

混积类型分为渐变式、突变式与复合式混合沉积[6]。金湖凹陷阜二段主要发育渐变式与复合式混合沉积,突变式混合沉积也有发育(图12)。

4.1 渐变式混合沉积

该类型是指在正常沉积事件下形成的,岩石的上下接触关系为渐变的过渡关系,无论是在成分上还是在结构和构造方面,都没有突变标志[6]。例如研究区内湖平面的变化而引起沉积环境的改变,沉积物随之发生改变。阜二段第三砂层组(E1f23)在滨湖泥湾微相与滨湖砂滩微相沉积环境下,沉积物由泥岩逐渐变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灰质粉砂岩。形成了一个碎屑岩向混积岩渐变的过渡关系。

4.2 突变式混合沉积

该类型是指在突发性沉积事件下形成的,岩石上下的接触关系为突变接触(风暴成因等)[6],由此类型形成的混积岩成分复杂,粒度相差较大,研究区内碳酸盐岩坪发育,生物碎屑灰岩坝、生物碎屑灰岩席沉积范围广,在半深湖—深湖环境下形成的具有滑动变形构造的生物碎屑灰岩就属于此类混合沉积。

图12 混合沉积类型Fig.12 Types of mixed sedimentary

4.3 复合式混合沉积

该类型又分为复合式混合沉积I式与复合式混合沉积II式。复合式I是指在正常沉积事件下形成的,但与上下岩石的接触关系为突变接触[6]。研究区内碳酸盐岩坪沉积相中出现的生物灰岩很少含有陆源碎屑成分,为正常沉积事件沉积,但其与上下的陆源碎屑岩为岩性突变接触,即为复合式混合沉积。

复合式II是指在突发性沉积事件下形成的,但其与上下岩石的在成分、结构、构造方面为渐变的过渡关系(如浊流沉积成因的混合沉积)[6]。此类型混合沉积在研究区发育不明显。

5 混合沉积相模式

本次研究根据金湖凹陷阜二段(E1f2)各类混合沉积的成因、混合沉积特征、混合沉积类型和沉积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建立了该区的混合沉积模式图[23]。阜二段为湖泊混合沉积相,主要发育滨浅湖、碳酸盐岩坪、半深湖混合沉积亚相(图13)。

图13 金湖凹陷阜二段混合沉积模式图Fig.13 Mixed sedimentary model of the Member 2 of the Funing Formation in the Jinhu Depression

5.1 碳酸盐岩坪混合沉积相

碳酸盐岩坝混合沉积微相:以泥晶灰岩与生物碎屑灰岩伴生为主,多处可见波浪作用形成的破碎生物介壳。混合沉积以泥岩、泥晶灰岩与生物碎屑灰岩为主,混合沉积类型以复合式混合沉积为主

碳酸盐岩滩混合沉积微相:发育于南湖以及范庄区域,纵向上分布于厚层的碳酸盐岩坝之间的薄层碳酸盐岩,夹有少量碎屑岩。厚度小,分布相对稳定。零星夹有泥质灰岩与灰质粉砂岩,混合沉积类型可定为零星混积。

碳酸盐岩席混合沉积微相:发育在水体较深区域,主要分布于高集-崔庄一带,以生物灰岩为主,生物介壳保存完好,成层分布,一般与灰黑色泥岩或页岩伴生。混合沉积类型以复合式混合沉积为主。

5.2 滨浅湖混合沉积相

研究区滨浅湖沉积体系包括滨湖砂坝、滨湖砂滩、残留水下分流河道、浅湖砂滩、浅湖泥湾等混合沉积微相。本次研究中的滨浅湖存在一定的定向物源,但又主要为湖浪作用下的产物。由于岩芯观察中发现了大量残存的补给水道的证据,所以将工区内发育的一种存在残留水下分流河道定为特殊滨浅湖沉积微相。

滨湖砂坝微相:发育于滨湖亚相,湖浪作用形成的砂体的较厚部位,具有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局部偶见生物扰动,以反旋回或复合旋回为主[24]。

滨湖砂滩混合沉积微相:发育于滨湖亚相,湖浪作用形成的砂体的较薄部位,具有平行层理,大量生物扰动[24]。粒度较砂坝细,主要分布于范庄-南湖区域。混合沉积主要为灰质粉砂岩与粉砂岩互层,混积类型以渐变式为主,可见复合式。

残留水下分流河道混合沉积微相:发育于浅湖亚相,外来物源的牵引流作用形成的砂体,未受到后期湖浪的严重破坏,保留了较好的水道特征。具有平行层理,底砾岩,交错层理,少量生物扰动。主要表现为细砂岩与灰质粉砂岩,混积类型以渐变式为主。

6 混合沉积控制因素

金湖凹陷阜二段陆源碎屑与湖相碳酸盐的混合沉积岩石种类多样,混积类型丰富,控制因素复杂,一般情况下各个控制因素间存在多种耦合关系[25-28]。通过对研究区内混合沉积的研究,混合沉积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海侵作用,同时构造作用、气候条件、湖平面变化和物源对混合沉积的发育也有着重要影响。

(1) 海侵影响。阜二段沉积时期为阜宁组时期第一次形成的较大规模的深水盆地,该时期随着盆地的拉张深陷,大规模的海水侵入,致使水面扩张,水体深度加大,至阜二段沉积后期,残留盆地几乎都被半深水—深水覆盖。苏北主要生油岩系阜二段、阜四段是在海浸影响下形成的,分布面积广,厚度大,生物在该时期大量繁殖,半咸水动物群与大量的陆相生物混生,形成有机质极为丰富的海陆过渡相生油层。海侵影响下,湖相碳酸盐大量沉积,与碎屑岩交互沉积。因此研究区在阜二段沉积时期混合沉积十分发育。

(2) 构造作用。构造作用通过控制盆地的形态和类型来影响混合沉积。盆地的下沉速率和沉积速率相互关系控制着混合沉积的发育情况[20],研究区在阜二段沉积时期,盆地不断扩大,其范围已远超现今盆地轮廓,并在海侵影响下形成淡化潟湖为主的沉积。本文将阜二段沉积海侵放到全球海平面变动以及板块构造运动演变历史的大背景下来加以研究,这对阐明本区混合沉积环境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演变规律是很必要的。板块活动对海平面波动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大洋中脊扩张速率变更所产生的影响。扩张速率的骤增可能与地质时期中的断陷活动有关。正是这种强烈的构造运动背景下,发生了苏北阜二段、阜四段沉积时期海水侵进事件,由于各种强烈的断块差异运动,使盆地沉积基面明显下降,湖盆更加开阔。构造作用影响其湖平面变化,生物大量发育,从而生物碳酸盐发育,各个因素相互牵制下生物碳酸盐与陆源碎屑在地质剖面上构成互层或者夹层形式的混积层系。

(3) 气候条件。各种气候条件的改变,对混合沉积有明显影响。气候变化控制研究区内降水量,而降水量对物源的供给有很大的影响,降水量较大时期,水动力条件变强,物源供给充足,碳酸盐沉积受到抑制,陆源碎屑大量沉积;反之在降水量较少时期,物源供给能量较弱,陆源碎屑沉积作用减弱,主要沉积变为碳酸盐沉积。而在降水量强弱变化的过渡时期则有利于混合沉积发育。气温变化对混合沉积也有较大影响,气候寒冷时期,不利于生物生长,碳酸盐沉积不发育,主要为陆源碎屑沉积。而气候温暖时期,则为碳酸盐沉积占主导地位。气温交替变化使碎屑岩与碳酸盐岩以互层或夹层形式存在。研究区在阜二段沉积时期气候属炎热的中南亚热带气候,仍具有温暖炎热或半干旱炎热的特点,生物碳酸盐比较发育,伴随降水量变化与海侵影响,互层或夹层状混合沉积发育。

(4) 湖平面变化。湖平面升降主要通过影响生物的发育与陆源物质供给这两方面来对混合沉积作用产生影响[20]。金湖凹陷阜二段整体受海侵影响,水体属半咸水、生物繁盛、虫管、藻类都非常发育,盆地整体上由西向东水体逐渐变深,盐度增高;金湖凹陷阜二段沉积初期构造活动相对平静,陆地继续下降,海水开始影响湖盆,由于剥蚀作用逐渐减弱,碎屑物质对湖盆的供给大大减少,湖体迅速扩大到全盆地。因为水体加深,生物发育,研究区内中、西部水体较深部分沉积了一套虫管灰岩、鲕粒灰岩、生物灰岩等粗结构碳酸盐岩。金湖凹陷阜二段沉积中期海侵影响加大,湖平面进一步上升,水体更深,沉积了一套岩性均一的灰黑色泥岩夹油页岩、泥灰岩等,为半深水环境产物。金湖凹陷阜二段沉积后期海水处于退却状态,湖平面下降,在平坦地貌上继续沉积了一套灰黑色湖相泥岩,从而形成了复合式和渐变式混合沉积。

(5) 物源。物源也是一个对混合沉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受到构造和气候条件的控制。通过借鉴研究区相关资料以及对研究区重矿物直方图和重矿物ZTR指数平面分布特征分析,认为研究区物源分别来自西部的建湖隆起和西南部的张八岭隆起,其主物源为张八岭隆起,北部和西部的局部地区有少量西部的建湖隆起物源供给。主要为研究区混合沉积提供陆源碎屑岩成分,只有少量碳酸盐岩沉积受物源影响,碳酸盐岩主要为湖相沉积。阜二段沉积时期气候有半干旱炎热特点,与海侵共同作用下,碳酸盐岩坪发育,滨浅湖亚相也十分发育,陆源碎屑与碳酸盐交互沉积。碳酸盐沉积时期,陆源碎屑主要以泥晶碳酸盐或泥岩夹层形式出现;滨浅湖亚相时期,陆源碎屑沉积占主导地位,碳酸盐多呈混积岩状态存在或呈零星混积形式出现。

7 结语

金湖凹陷阜二段时期,主要是在海侵作用影响下,构造作用、气候、湖平面变化等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形成了以渐变式与复合式为主的混合沉积模式。而且研究区烃源岩主要发育在阜二段和阜四段,阜二段混合沉积又十分发育,各种类型混积层系广泛发育,呈现出以陆源碎屑与湖相碳酸盐交互沉积和混积岩层系为主的特点,混积层系内的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本身就可作为油气储层,且混积层系内具有粉晶结构以下的碳酸盐岩或泥岩等陆源碎屑岩都有条件成为良好的生油岩。混合沉积使得作为阜二段中储层的碳酸盐岩或砂砾岩与作为烃源岩层、盖层的泥页岩互层产出,形成极好的生储盖组合。除此之外,混合沉积与致密油和页岩油勘探紧密相关,对于非常规油气勘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开展混合沉积相关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