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 +”在建筑设计行业的应用

2019-02-14 12:06冯俊彦
山西建筑 2019年1期
关键词:互联网 + 运营者建筑设计

冯俊彦

(大同市二院建筑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大同 037006)

1 “互联网思维+建筑设计”

1.1 大数据思维+建筑设计

作为“网络设计平台”运营者,使用平台的“用户”,将会产生信息、行为、关系三个层面的数据信息,数据不仅在“大”,且在于“有用”,“平台”的运营者可以对“用户”数据信息进行存储和分析,运营者做出准确的宏观把控和微观决策,充分运用“用户”的数据信息制定“平台”的发展战略、进行战略决策。大数据思维不应该只停留在设计阶段,要融入到项目的施工、改造、加固等各个阶段。这些数据足以支撑下一步的“既有建筑改造”“装修改造”“物业服务”“家电升级”等设计后续的相关行业。

1.2 跨界思维+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自身就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建筑设计相关概念被不断的扩展,建筑设计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定义。而“设计师”的职责范围也在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设计师”应该不仅是一个纵向思考者,而且也是一个横向思考者。“设计师”没有整合其他专业或者其他行业的资源的思维方式,单纯的为了设计而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往往是差强人意的。以“用户”为本也是跨界,因为“设计师”要对“业主”的心理感受、行为准则和习惯各方面全面掌握,未来建筑的“设计师”有可能也是一个心理学家,或者IT工程师。

作为“网络设计平台”运营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产业的边界变的模糊了,在掌握用户和数据资源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尝试跨界创新。面对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实体设计公司”在强化建筑创作、提高建筑设计品质的同时,积极寻求企业业务拓展;技术融合、跨界发展成为企业发展重要途径,企业通过自身培养、人才引进、兼并重组等方式完成企业技术的储备、业务领域的拓展。可以从“网络设计平台”向“工程设计平台”提升,然后可以尝试向咨询、监理、施工等相关行业延伸,最终成为一个全产业链的“工程平台”。

1.3 极致思维+建筑设计

作为技术人员的“设计师”,为了创造极致的设计作品:1)“业主”需求要抓的准,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业主要清楚“业主”的兴奋点、痛点;2)对自己要逼的紧,对自身作品有精益求精的欲望,做到自己能力的极限,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有时候细节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大局;3)管理要抓的紧,制定明确的不同阶段条件图深度,严控项目周期中的各个关键时间节点;4)服务要主动和及时,由于建筑设计贯穿的周期较长,后期服务也是完整设计周期的一部分,及时跟进设计作品的进展保证后期能按照设计的进行。当平台真正发生规模优势时,会有一批“设计团队”在专业上更加极致,专业做“体育馆建筑”、专业做“博物馆建筑”等特色“设计团队”将出现,会对建筑设计行业的专业化做出贡献。

作为“网络设计平台”运营者,无论从平台的视觉效果以及平台的用户体验都要做到极致。运营者要清楚不同时期的“用户”的偏好和厌恶地方,需要对平台的“用户”的行为做出准确判断;运营者要有极致的管理措施,尽力整合一切资源满足“用户”需求;要敢于树立极致的决心和信心,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要满足潜在“用户”的需求,更需要保证现有“用户”的需求,不能拾了芝麻,丢了西瓜。

1.4 简约思维+建筑设计

对于实体设计公司来说,需要的简约思维:1)简约团队,不做大规模化的团队,只有适度合适的规模团队能做到高效的处理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即使是需要大规模人数也可以实行多团队运行,保证团队之间的竞争力;2)简约管理,简约管理就是让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条理化,简约管理目标是要形成一种自然秩序、让每一个群体或个人都围绕一个核心去工作,让每一个参与者清楚知道自己在每一个阶段需要完成哪些事情,而不需要管理者去指挥、督促。

作为“网络设计平台”运营者也是需要简约思维,在当今互联网信息时代,信息爆炸、平台用户选择途径多,大部分平台“用户”没有耐心在一个“平台”上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这就需要平台在初始运营时,需要在较短的时间抓住“用户”的心,需要平台运营者用最专注的心推出经过推敲、打磨的简约的平台。

2 “互联网渠道+建筑设计”

2.1 优化招投标渠道

建筑设计行业的围标、串标现象尤为严重,损害了项目和其他具备实力的设计公司的利益。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息孤岛等原因才会导致了围标、串标等问题的出现。

实施“互联网+”行动,打造阳光的招投标平台势在必行,将传统的一个个独立的建筑项目通过“互联网+”链接起来,保证建筑市场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通过“互联网+”打破信息的孤岛,对平台上产生的企业投标进行横向(同组投标企业)、纵向(投标人的历史投标行为和水平)分析;对投标人的工作业绩、招标项目完成的数量及交易金额进行分析;平台建立评标专家库,每次评标时随机在专家库中产生人员,保证评标公正性;将监管机构引入平台,对投标人行为进行监管,并纳入诚信评价里。“互联网+建筑设计”实施后会优化招投标渠道,降低社会成本,减少经营支出,避免腐败出现。

2.2 优化获取项目的渠道

由于“设计师”对项目的发言权受限,项目多数具备时间短、项目不好做、设计费较低等特性。并且“专业设计团队”“专业设计师”必须按照“实体设计公司”的要求完成任务,花费的精力和设计费不太成比例,无论对项目还是对“专业设计团队”“专业设计师”都是不利的。

通过“网络设计平台”“实体设计公司”可以为“专业设计团队”“专业设计师”提供资质服务,打破资质束缚;平台上有各个“专业设计团队”“专业设计师”,就有了对项目的发言权。对不合适的项目不参与,对自己认为合适的项目可以从项目初始就介入到设计中来保证设计质量并获得相对称的收入。“实体设计公司”也可以根据“专业设计团队”“专业设计师”的过往评价决定是否将业务交给“专业设计团队”“专业设计师”。

2.3 优化信息传递渠道

设计、施工是建筑行业的核心内容,设计是核心内容中最重要的技术核心。“互联网+建筑设计”的应用能够优化设计、施工、管理三方之间的信息传递,实现柄息共享。

在较为复杂的公建中,在施工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各种碰撞等细节性的问题,说明在设计阶段各个专业之间的配合还是有所欠缺的,图纸上的设计与实际施工还是有距离,设计人员需要忙碌的往返现场。BIM模型是建筑模型、结构模型、设备管线模型的综合组合,在碰撞检测方面能够避免人工检测的误差、提高检测的效率减少各专业间的叠合缩减设计周期。

如果把所有的建筑信息全部依托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在建筑设计环节采用BIM技术,建立BIM数据模型,那其后在施工和管理中,可以通过模型的建立和施工信息的具体化,进而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轻松控制施工和管理的时间节点。施工技术人员可以通过BIM的数据模型,把楼在电脑上先建一遍,可以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施工时间节点和施工中的协作关系。

通过“互联网+”可以让建筑设计、施工等各个行业间的直接、有效信息传递来保证项目的设计、施工质量,并可以为项目的全过程提供更好的服务避免传统模式产生不必要的浪费。

3 “互联网平台+建筑设计”

互联网平台型发展模式通过给平台各方使用者带来效益并共同创造平台价值,使平台形成一个完成的价值体系,进而打造一个完善的、潜能强大的生态圈,促进企业平台化、帮助建筑设计行业通过“互联网平台”转型。

在“网络设计平台”上有不同专业的参与者,每一个参与者都有自己的专业分工,参与者都能够通过平台实现自身价值或获得利益,平台运营商也需要扩平台参与者数量,并保证平台各方的利益,实现客户价值和平台价值。平台企业为买卖双方提供服务并且保证“专业事务所”“专业设计团队”“专业设计师”的收入和“业主”需要的设计质量,促成交易;平台往往出现规模扩大收益递增现象,可以将竞争公开化、透明化保证“专业事务所”“专业设计团队”“专业设计师”的相互竞争,真正意义上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网络设计平台”模式的平台特征:1)聚合力:建筑设计市场中有大量(潜在)需要在平台上实现自身价值的“专业事务所”“专业设计团队”“专业设计师”和有优质设计需求的“业主”对接,平台具有聚合力;2)开放性:对合作伙伴开放,后期可以将更多“实体设计公司”引入到平台,合作伙伴越多,平台越有价值;3)网络外部性特征:平台式经济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特点,“业主”“实体设计公司”“专业事务所”“专业设计团队”“专业设计师”越多,平台越有价值;4)利益共享:平台运营商通过打造开放平台、扶持合作伙伴等策略,在自身获得利益的同时,能为合作伙伴带来利益,让设计费更多的让利给专业技术人员、也让业主用相同甚至更低的设计费用获得最优质的设计作品。

4 结语

“互联网+”能为建筑设计行业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但“互联网+”并不是万能的。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互联网+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行业的核心作用,“建筑设计”仍然是“互联网+建筑设计”的核心;明白现阶段“互联网+建筑设计”中的轻和重,以网络平台建设、建筑设计的竞争力为重;认清“互联网+建筑设计”对行业的变与不变,“业主”对产品高质量的追求及建筑设计市场对设计人员的专业素养的高要求是不会变的,只有牢牢抓住了“不变”,才能抓住事业的根基。

猜你喜欢
互联网 + 运营者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公众号再增视频号入口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建筑设计的困惑
“互联网 +”时代微电影“全产业链”模式探析
让文化馆插上“互联网 +”的翅膀
链接: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其收集的个人信息
“互联网 +”的新形势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自我发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