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园园
(临汾市建筑规划设计院,山西临汾 041000)
在市政道路实际设计的过程中,采用“海绵城市”的方式主要是树立海绵的设计理念,可以弹性的应变自然灾害或者是环境变化,在下雨的情况下,形成吸附以及渗水的作用,合理储蓄水分,并更好的对其进行利用。
对于海绵城市而言,属于最新的设计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方面具有较高的作用,是较为重要的任务。虽然目前在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已经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创建科学化的工作模式,但是,还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更好的进行生态环保设计。而海绵城市主要就是在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改造过程中,科学设计的观念,可以有效的对城市给排水系统技能型改革与完善,充分发挥功能作用,完善渗透、滞留、储蓄、洁净、使用以及排放的相关性能,以便于完善市政道路的自然修复以及相关的渗透功能,更好的解决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矛盾问题,形成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机制。
通常情况下,城市道路工程属于城市发展过程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在城镇化改革的背景下,环境保护以及资源的协调面临压力,无法继承外延增长类型的发展模式。面对此类资源浪费问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在生态退化严重的情况下,需要合理的采用先进的设计方式方法,转变以往的设计观念。而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转变以往的设计模式,通过提升城市的雨水收集吸能力,在洪涝灾害下,有利于储蓄水分,更好的进行排水,将其转化成为生活以及生产用水,以便于在干旱时期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具有较高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升,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品质有所增强,但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导致生活垃圾增多,出现环境污染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城市环境的改革完善受到影响。而在采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市政道路设计期间,能够形成环境的改善作用,遵循政策要求进行生态环境的协调维护,满足当前的市政道路设计需求,更好的完成目前任务。
通常情况下在市政道路设计的过程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有利于充分发挥海绵效应的积极作用,促进排水系统的改善,并针对基础设施体系合理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城市蓄水方面压力。与此同时在采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过程中,有利于提升水资源利用率,规避水资源诱发的灾害问题,预防旱涝情况带来的影响,提升水资源的调控效果。
在市政道路设计的过程中,开展海绵城市的排水建设工作,应当结合海绵城市的系统建设环节,针对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的调整。通常情况下,在采用海绵城市理念的过程中,应当全面分析市政道路建设特点,遵循科学化的原则,有利于改善环境,减少对基础设施造成的影响,并且能够降低原有设施受到的影响。一方面,在建设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状况,总结影响因素,预测是否会出现突发状况,有利于形成设计方案的优化模式。另一方面,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应用,可以通过海绵系统的建设,解决目前面临的交通运输现状,确保城市用水问题的改善与解决,遵循节能环保的原则,合理的进行筹划设计,促进市政道路设计工作的全方位实施。
在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需要合理的适应海绵城市设计理念,遵循科学化的设计协调原则,在各方面设计理念的支持下,更好的完成目前工作任务,全面提升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的海绵城市理念落实效果,满足当前的时代发展需求。具体应用措施有以下几点。
第一,可以设计下沉类型的绿地,合理进行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衔接处理。对于下沉类型绿地而言,主要就是设置比周边地面低于200 mm的绿地,利用土壤以及植物的方式,促进雨水的截留以及净化,其余的径流利用雨水口进入到雨水管网中。而下沉类型绿地属于市政道路中的绿化带,除了能够减少雨水流量之外,还可以促进地下水的补充。在此期间,为了更好的进行市政道路绿化带的设计,需要在其中融入生物滞留带,利用低地势的方式种植花草树木,以便于吸收多余的水分,利用土壤进行雨水的储蓄与渗透,采用微生物的方式对雨水进行净化。在绿地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还可以创设雨水花园,就是在市政道路周边的地块中种植植物,减少雨水的径流,起到净化雨水的作用,还能形成美化环境的效果[1]。
第二,在人行道绿化带设计工作中,可以与相关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相互衔接。一般情况下,在人行道绿化带设计期间,主要进行灌木以及地被植物的种植,形成连续性的绿化带结构,如若受到人行道树木绿化条件限制不能更好的进行树木种植,应当合理创建生态化的树池,更好的在其中铺设透水装置。一般情况下,在设置生态树池的过程中,应当进行路面径流雨水的合理汇集处理,在雨水下渗之后,能够补充地下水,促进土壤的改善,确保树木的良好生长,在减小径流数量的情况下,提升雨水的净化效果[2]。
在暴雨灾害发生频次较高的区域,通常地面的径流数量会高于市政道路排水系统的排水性能,因此,在设计工作中需要全面了解雨水储存技术以及调节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科学的探讨。在雨水已经排入到相关分流之后,能够减少雨水的流量,并形成沉淀以及过滤,在初期处理之后,将其排放在雨水湿地之内,有利于进行雨水的合理处理。如若为雨水匮乏且长年干旱的区域,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雨水的排放特点,全面考虑到雨水的储存与利用特点,设置排水管,使得雨水可以通过排水管直接进入到湿地中。对于雨水资源丰富并且不会出现旱涝灾害的区域,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合理使用雨水拦截净化技术的应用,有机整合渗透技术,将其排放在城市的绿地系统中,在减少污染问题的情况下,更好的开展处理工作。一般情况下,在道路径流进入到雨水花园之后,植物缓冲带可以针对其中的污染物进行拦截,亦或是利用下沉类型的绿地进行处理,能够全面提升净化效果[3]。
在对附属设施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属于市政道路排水系统设计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需要进行路缘石以及路肩边沟的合理设计。在采用海绵城市设计观念的过程中,针对路缘石的设计,需要使用通透概念、隔离概念开展设计工作。隔离就是利用立缘石的方式进行雨水隔离,有利于形成车流以及人流的隔离目的。而通透设计就是在预制立缘石期间,设置预留孔,使得地表的径流可以进入到疏通渠道中,更好的促进积水进入到绿化带。在路肩边沟设计过程中,应当合理的进行路侧地表的处理,结合目前的设计要求,提升市政道路雨水渗透能力以及净化能力。市政道路设计部门可以利用植物草地沟的设计方法,采用植物净化的方式进行雨水的处理,充分发挥涵养水分的积极作用,完善设计功能,更好的进行相互协调[4]。
在市政道路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应树立正确观念,合理采用海绵城市的相关理念开展设计工作,统一标准进行设计,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在全面提升城市道路设计效果的情况下,促进市政道路设计工作的有效实施,保证发挥海绵城市理念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