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鲁婧,娄 谦
(济南市邢家渡引黄灌溉管理处,山东 济南 250100)
灌区是农业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为全面改善大型灌区工程状况,1988年,国家开始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随后又实施了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农田水利项目县建设、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灌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农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提高水利现代化水平,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撑,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2018年2月12日,水利部印发《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积极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和改造”,为灌区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济南市水资源总量不足,灌溉用水量较大,灌区在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灌区原有的管理模式受到挑战,灌区内工程老化、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管理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日益明显。实施灌区现代化,对提高用水效率、改善水生态环境、促进灌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济南市积极推进灌区建设和管理,实施了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引黄闸配套工程、农田水利项目县、“五小”水利工程、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等农田水利工程,编制了《“十三五”全市新增12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总体方案》,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56.26×103hm2,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173.21×103hm2,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154.24×103hm2。大型引黄灌区4座,中型灌区28座,小型灌区5354座,0.2m3/s以上灌溉渠道总长度6056km,其中防渗衬砌长度590km,渠系建筑物10167座,3.0m3/s以上排水沟长度758km,沟道建筑物数量1308座,0.6~3.0m3/s以上排水沟长度1760km,沟道建筑物数量2758座。
深化灌区管理体制改革,4个大型灌区都建立了专管机构,灌区管理单位列入财政补助,落实了管护经费,邢家渡灌区管理处、田山电灌管理处被评为“省级规范化水管单位”,邢家渡灌区被评为全国首批“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全省文明灌区”、“水利风景区”。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乡镇水利站和流域站54个,农民用水合作组织260个,章丘区绣源河水利站、沿黄流域水利站,平阴县浪溪河流域东阿水利站被评为省级规范化水利站。在章丘、济阳、商河开展了小型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加强田间工程管护。2017年在章丘区井灌区开展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2018年在全市6个县区全面推广。开展农田灌溉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加强灌溉水质管理,2017年在全市所有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的取水口和重要分水口开展农田灌溉水质监测。
通过规范建设程序、完善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等措施,全市灌区灌溉排水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用水效率不断提高,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业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体来说,灌区基础设施仍较薄弱,灌区当前建设管理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态文明等要求。同发达地区相比,灌区现代化水平低,工程设施标准不高,服务水平较薄弱,存在水资源浪费,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下降、水环境污染等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灌区存在着边建设边发展的情况,灌区建设管理缺乏统筹综合规划,部分地区灌区规划缺少与其他规划的衔接。由于农田水利项目投资渠道不同,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主要进行灌区骨干工程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项目重点进行田间工程建设,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千亿斤粮食等项目对建设内容要求不同,导致灌区改造不系统,没有从水源工程、输配水工程、田间工程的统一系统规划建设。
灌区所在地一般经济发展比较集中,生态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在灌区改造中,大多是以工程建设为主,很少考虑工程材料、工程形式的生态环保需要,对灌区生态环境的重视不够,城市、工业、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存在由于灌溉退水、施肥不合理等,导致水质污染、面源污染、土壤盐渍化等问题;由于用水效率不高,水资源浪费等导致地下水超采等问题;以及水土流失、自然植被与土壤退化等生态问题。
灌溉用水量较大,2015年全市总供水量160533万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72638万m3,占总用水量的45.25%,农业用水短缺与灌溉用水浪费现象并存,灌区节水灌溉工程设施覆盖率不高,已建节水设施的配套程度和技术水平也不高,对高科技材料、新工艺、先进技术应用推广不够。渠灌区支渠以下输配水工程不完善,测水量水设施较少,管道灌区出水口密度不足,微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
灌区水利工程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工程的管理体制、产权制度和运行机制没有全面落实,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没有形成,灌溉服务组织不健全。大型灌区都建立了专管机构、有专人管理,中、小型灌区存在产权不明晰、管理责任不明确、运行管护不到位,有人建、无人管的情况。灌溉用水运行管理方式粗放,灌溉水利用效率较低,水价机制没有形成。
灌区信息化建设处于初级阶段,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满足管理需求,大多数灌区的信息化建设仅停留在信息采集、水情监测,缺乏有效的灌排系统监测管理、控制、调度、决策系统,现代化、信息化装备不足,专业人员较少。
实施乡村振兴,是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国家战略,农业农村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日益发展的农村土地流转,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农产品品质、质量安全等,都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需要实施灌区现代化,完善节水灌溉设施,保证灌溉水质达标,提升灌区管理与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撑。
济南以“泉城”闻名,泉水是济南的名片,济南市人多地少水缺,城市和工业发展都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为了保持泉群正常喷涌,每年都要通过引黄河水、南水北调水补充水资源,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经济和生态争水突出,农业用水量较大,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灌区节水、高效用水,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同时配合引黄补源、河道回灌等措施,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保持泉群正常喷涌。
生态环境建设既要实现水体清洁、水流顺畅、景观优美,又要做到水资源时空合理布局,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有序转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水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实施灌区现代化。改进落后的农田灌溉模式,适时适量施肥用药,实现农业灌溉用水的合理配置,对促进水生态、水环境改善有着重要意义。
建设现代化灌区,是一项系统工程,灌区的规划设计要有整体观,重视与其他规划的衔接,将节水和生态的理念贯穿于灌区规划设计,综合考虑工程、生态、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把灌溉工程、除涝工程、节水措施和管护机制一次性规划到位,依托现代水网建设,从水源、输配水工程、田间工程、生态环境、管理等方面统一规划设计,对山水田林路、干支斗农毛、旱涝沙碱渍综合治理,重视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协调,对灌区进行整体保护、系统治理。
完善提升灌排工程设施,更新改造灌区渠首工程、渠系工程、渠系建筑物等,通过建设高标准的水源工程、输配水工程,提高灌区灌排保证率和输水、配水效率,保障防洪、除涝、防治盐碱化的需要。加大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针对不同灌区类型、作物种植结构,全面实施节水灌溉,推广应用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完善测水量水设施,科学制定灌排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精准灌溉。在泉域补给区恢复改造沿黄灌区、引库灌区的灌溉设施,引用黄河水、水库水等地表水灌溉,置换地下水,同时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实施灌区现代化需要以满足灌区生态环境持续发展为基础。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论证和水土平衡分析,加强灌区水资源保护,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实施灌区生态补水,防止地下水超采。在工程建设中,注重工程型式和工程材料的生态环保性,工程形式应与当地环境相协调,工程材料要在满足工程功能的条件下,选择环保的材料。加强水环境治理,对灌区渠系沿线垃圾进行治理,将所有灌区纳入灌溉水质监测范围,对因长期使用污水灌溉导致土壤污染、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灌区自净能力,实现灌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现代化灌区需要采用现代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法,要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灌区管理与服务体系,针对不同的工程,建立灌区专管机构与社会化服务组织相结合的工程管理组织,支渠以上输配水工程按灌区建立专管机构,落实运行管理责任,支渠以下田间工程推行“三位一体”建管模式,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灌区工程所有权、使用权,明确管理主体和责任,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以及专业化服务队伍发展。多渠道筹集管理资金,保障稳定的管护经费投入。加大对职工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训,提高管理服务人员专业素质。
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行分类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加强水费计收和使用管理,探索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激励机制。建立水权水市场制度,开展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流转方式,通过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水价机制等加强灌区用水管理。
加强灌区实用技术推广和高新技术应用,结合灌区需要,建设渠道、水闸自动控制、信息采集传输等现代化硬件设施,对灌区气象、工程、水资源、生态等信息实时、动态监测管理;通过建立数据库,开发灌区决策支持管理系统,对采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反馈,进行灌溉用水科学合理调配,对作物适时适量提供灌溉,实现灌区及时、精准、科学管理,提高灌区运行管理、调度及输配水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撑。
灌区现代化与粮食安全和水安全紧密相关。长期以来,灌区一直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视工程建设、忽视生态需要的问题,实施灌区现代化必须统一规划,综合实施,协调推进,通过灌区节水工程改造、健全管理与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水生态建设等,提高灌区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为农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有力的支撑。济南市灌区现代化还处于探索阶段,一些基础性的工作需要加大工作力度,比如尽快出台现代化灌区建设内容与评价指标体系,出台支持灌区现代化发展的政策等,为现代化灌区建设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