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峥嵘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科技创新能力是21世纪知识型时代和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深远意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地培养是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主题,是获取知识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的保证。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各国高等教育界普遍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放在了重要位置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对他们综合知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积极参加课题设计与研究、各种学术会议学科竞赛活动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高司函(2017)6号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指出“新工科研究和实践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开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总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DIO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和实践。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竞争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与高校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也随之升温,合作活动日渐增多。校企合作是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平台。另外,校企合作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发达国家实现产业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从我国情况来看,尽管这几年来,校企合作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校企合作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校企科技合作水平仍然不高,合作形式过于简单,校企合作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联合培养并未得到实质性进展,高校和企业并未实现良好的对接。校企沟通渠道不畅,合作效果进展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
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数量总体偏少,高校研究人员参与企业合作的也较少,多数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仅为提高企业知名度,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往往因需投入更大的人力和物力,而无法实现预期效果。另外,与企业联合的实践育人基地承担的实践教育义务,也被企业认为是负担,从而导致高校实践育人平台建设滞后,层次不高,造成创新能力培养条件不足的问题。
总体而言,现有校企业合作形式相对单一、深度不够,质量受工程项目进展影响较大等现实问题。企业地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科技创新驱动,也需要通过与学校的产学研结合为其提供解决工程实践的科研平台,以及针对性强的员工培训和优秀的人才储备。
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地探索和实践工作,应依据学校和企业双方需求,积极探索和实践,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和加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改革和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让大学生到有关企业实习,接受磨练,不断增长才干,全面提高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加强企业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参与度,完善校企合作组织架构体系,建立专职合作队伍,明确各自职责。企业主要包括联络人、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高校对应的也应设置联络人、教授专家,以及辅助人员。在合作之处应制定好合作的组织架构体系,合作方案,实施计划等。双方联络人根据合作协议,及时联系,以推动合作的有效进展。
针对我校现有企业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善现有合作体系,建立双方互赢的合作模式。以我校与某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例,进一步阐述,如何有效推动与企业的有效合作。在合作之处,明确以建立高校和企业双向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框架体系,分工明确,各尽其责。
企业除了建立专门面向本科生实习基地外,其高级人员来我校做兼职教师,开展系列工程实践讲座,还参与我校本科生培养相关课程的建设,如《先进汽车技术》《汽车构造》等课程,提供专业问题,共同指导本科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另外,还为专业型研究生提供长期实习机制,共同研发技术,开发相关专利支,持博士生实验用发动机采购等。
我校面向企业需求,定向招收工程硕士、工程博士为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我校专业教授面向企业需求,定期开展技术创新探索讲座,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一起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推动企业的发展。具体合作方向如下:
我校与某汽车企业的合作体系更加完善,是在不断的交流和洽谈中建立起来的。首先学校和企业的领导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派专门人员与企业对接洽谈工程实践中心运行事宜。企业也派专门人员进行工作对接,负责研究资源协调等。有效的推动了合作的进展,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在联合培养学生方面获得重大的突破,联合毕业设计,以“吉利—同济汽车工程研究院”为平台,联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6名,同济在读专业型研究生吉利实习3人,联合开发专利技术1项。
校企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首先应明确双方共同愿景和价值取向的利益的结合域,以产学研互促共赢,以及共建体现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共同培养工程型人才为己任。结合企业需求与高校专业特色制定合作模式,建立共赢的合作体制,并可持续发展。
创新实践平台应有崇高的发展愿景,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走系统化、模式化的道路,从课程能力培养方案制定之处就邀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一起参与,并将企业的先进生产发经验授予在校学生,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工程实训机会,提供一个广泛参与实际应用的平台,以扩展学生视野。
同时高校应为企业高层次技术人员的培养提供更好的机遇,定向面向企业提供工程实践经验的研究生培养机会,并且一起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从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需求角度出发,增强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