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2019-02-14 02:48丁雨薇姜宏洁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意愿高校学生学术

翟 兴,2,王 丽,丁雨薇,姜宏洁

信息采纳是信息行为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也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信息采纳最早来源于Haas Stephanie和Marchionin Gary在2003年发表的一篇关于知识采纳的论文[1],主要是指对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判断,最后做出采纳与否的决策过程[2]。随着信息采纳理论的日渐成熟,信息行为领域的研究人员开始尝试运用其理论来研究用户的信息需求。用户的信息需求千差万别,影响用户信息采纳的因素多种多样,所以用户会在各自的信息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对采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帮助相关研究人员掌握不同目标用户的需求以及行为习惯,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运营方案。因此,探讨影响用户采纳的因素已经成为信息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微信公众平台因其集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各种内容于一身的独特信息传播方式而越来越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许多用户已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3]。在学术领域,为了普及专业知识和传播学术前沿思想,各种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开始大量涌现,如“瞭望智库”“科普中国”“THU数据派”等。通过这些平台,学者或科研爱好者可以获取最新的学术动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相互学习和交流[4]。由于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发布信息无须经过像传统文献出版那样复杂的流程,所以推送及时,信息新颖。再者,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其用户群体具有年轻化[5]的特点。在当前知识更新速度快、时间碎片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人选择使用微信公众平台随时随地获取学术信息[3],尤其是高校学生已经成为微信公众平台的一个主要用户群体,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学术文章。由于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信息的权威性以及公众认知度等还有待提高,传统学术出版机构也在不断优化其服务方式以吸引更多的用户,所以推送出更适合广大用户学习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学术资讯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和使用,已经成为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研究影响高校学生对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采纳意愿的各种因素,以期了解高校学生对微信平台公众学术服务的感知和需求。

1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1.1 理论基础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TAM)源自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1986年Fred D.Davis[6]提出了TAM模型,并用其进行了信息系统接受行为的研究。1992年William H.Delone和Ephraim R.Mclean在总结信息分层理论[7]以及信息质量影响维度[8]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系统成功模型(The Delone&Mclean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D&M)。TAM与D&M是信息系统用户行为与使用研究中常用的理论模型,在用户使用行为分析上有较高的解释性,但两者在具体的使用情境中又有侧重。TAM模型注重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系统的实际使用有较好的解释力,但没有很好地描述如何促进这种实际的使用效果;D&M模型对如何改进系统的设计与运行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可以从IT构建和运行质量评价的角度分析IT供给端功能特征对采纳的影响,但对用户使用方面的解释不足。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一些学者尝试将TAM 和D&M等模型进行整合,从需求端和供给端两方面共同着手进行研究,以弥补各自的不足。如Hajiheydari Nastaran[9]通过将TAM与信息质量、系统质量、服务质量等因素相结合,研究直接或间接影响用户使用移动应用的关键因素;Wei-Tsong Wang[10]等以信息系统成功模型和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基础分析了用户对Web 学习系统的接受度和满意度;张培[11]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信息系统成功模型,融合自我效能、感知愉悦以及习惯三大理论,构建了高校学生用户学术数据库使用的理论模型。由此可见,将TAM和D&M等模型进行整合,从需求端和供给端两方面共同研究信息系统的采纳因素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外学者的一个研究热点和趋势。

1.2 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研究现状

关于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许多研究人员都是从自己的角度给出了相应的表述。李进华[3]认为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是一种由学术机构、学术信息提供商或是相关学者建立的,通过向关注者提供学术资讯、学术课程以及论文投稿等相关信息,满足其信息需求的网络平台;陆宣[12]认为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就是发布的内容以各种学术类信息为主,为订阅用户提供学术资讯的平台;郝雅婕[4]将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分为专业知识类学术公众平台、思想教育类学术公众平台和机构推广类学术公众平台3类。通过对以往研究的归纳和总结,笔者认为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是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依托,采取公益或半公益的运作模式,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向用户传播某一领域学术知识、推送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向用户传播学术思想并允许学者间进行学术互动的网络传播与交流平台。

目前,关于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研究多集中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评价标准、建设和运营、微信公众平台在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中的应用以及各种行业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的采纳及使用意愿等研究方面。如冀芳等[13]以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为研究对象,探求其影响力评价方法与指标,为学术微信公众号的开通及运营提供了参考;宋璨璨等[14]以新媒体环境为背景,通过分析案例指出了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策略和不足之处;孙凌云[15]则通过列举国内几所高校图书馆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情况,研究了我国高校微信公众号的开通现状,分析了其应用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可行性;宋之杰[16]根据技术接受模型和创新扩散理论,构建了政务微信公众号用户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各因素对用户采纳政务微信公众号意愿的影响。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研究发现,目前还鲜有从高校学生的用户感知和个体特质角度研究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使用的相关报道。因此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例,综合采用技术接受模型(TAM)和信息系统成功模型(D&M)构建了一个高校学生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以期了解高校学生对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服务的感知和需求,从而为更好地建设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提供参考和建议。

2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2.1 研究模型

本文在前期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的研究背景,通过对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高校学术用户特定利用情境的分析、选择、剔除和引申,借用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中的信息质量和系统质量两个维度作为影响TAM模型的主要外部变量,再加上社会和个人因素,共同解释高校学术用户对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采纳行为。本文构建的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本文构建的模型框架

2.2 研究假设

2.2.1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假设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采纳意愿是技术接受模型的3个重要内生变量。在本文的理论模型中采纳意愿(Behavioral Intention,BI)是指高校学生在遇到学习/科研问题时有意向使用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解决问题的强烈程度。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是指高校学生认为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其准确、全面、快速地找到所需学术资源从而有助于其提高学习和研究水平的程度。以往的研究表明,PU是最能预测采纳意愿(BI)的因素[17]。Tao Zhou等[18]的研究也认为当用户利用新系统满足其需求服务并能够提升自身工作绩效时,用户会认为其有用并愿意采纳该系统。因此,PU与BI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PEOU)是指高校学生使用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难易程度。有研究表明感知易用性也对采纳意向有正向影响[19],而且文献[20]的研究还得出了PEOU会正向显著影响PU进而影响用户的采纳意愿的结论。当用户感觉到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使用方便、简单,不需付出太多努力时,用户就会对利用该平台获取学术信息产生很高的期望,否则用户的PU就会很低。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H1):感知有用性对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

假设2(H2):感知易用性对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

假设3(H3):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影响。

2.2.2 基于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的假设

本文将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中的信息质量、系统质量两个基础内生变量引入到本文的模型中。系统质量(Quality of System,SyQ)是对平台系统展开的技术性评估,在本文中主要指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用户界面清晰明了、平台使用安全可靠且随时随地都可访问;信息质量(Quality of Information,IQ)是对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提供的各种学术资源质量的评价,在本文中主要指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推文质量高且内容真实可靠、更新及时等。赵乃瑄[21]在对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实证研究中发现信息质量和系统质量对用户的使用意愿有正向影响作用。Fan-Yun Pai和Kai-I Huang[22]对医疗信息系统的实证研究表明系统质量对感知易用性有正向的影响。Chen J.Victor等[23]对B2B电子商务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信息质量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影响。本文的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推文质量越高、平台越安全,用户就越愿意使用该平台获取信息。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H4):信息质量对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

假设5(H5):信息质量对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影响。

假设6(H6):系统质量对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

假设7(H7):系统质量对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感知易用性有正向影响。

2.2.3 社会因素的相关假设

社会影响[24]是指个体感知到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影响他使用新系统的重要程度。社会影响是用户行为意愿的直接决定因素,在计划行为模型中社会影响被表示为主观规范,即个体会关注周围自己认为重要的朋友、长辈、导师等对采纳新技术或新系统的意见,这些意见也会影响用户自身的决策行为[25]。Sang Cheol Park[26]等的研究表明社会影响对使用者采纳新信息系统有显著影响。本文的访谈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由于其在生活范围以及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局限性,对一些新生事物的接触往往靠周围人的推荐,所以有教师和朋友的积极推荐,高校学生会感觉学术微信平台更有价值,会更愿意采纳。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8(H8):社会影响对用户采纳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意愿有正向影响。

2.2.4 个体因素的相关假设

个体因素主要是指由于个体间的差异性而导致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本文所指的个体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创新性(Personal Innovation,PI)和个人习惯(Habit,HB)2个方面。

用户对新技术或新系统的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创新性,当个体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并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时,用户对新技术会有较高的采纳意愿。Naveen Donthu等[27]对用户在线购物使用意愿的研究发现,用户创新性水平与其未来采用网络购物的可能性有显著关联。徐新雨[20]对全国8个地区265名用户的调查发现,用户创新性对采纳意愿有显著影响。本文的访谈调查结果显示,个人创新性高的大学生更容易打破传统的使用习惯,愿意接受学术微信平台这种新兴的学术资源。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9(H9):个体创新性对用户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

在本文理论模型中,个人习惯是指当高校学生遇到学习/科研问题时,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判断就会不自觉地使用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查阅资料。Pirjo Honkanen等[28]认为用户的采纳意愿往往会受到过往行为经验的支配,因此一旦高校学生养成了使用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查阅学术资料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当他在以后的学术活动中产生类似的需求时,就非常可能首先想到使用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去解决问题。因此,习惯程度的大小与用户使用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采纳意愿成正比。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0(H10):个人习惯对使用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意向有正向影响。

3 研究设计

3.1 问卷设计

3.1.1 问卷结构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高等院校学生对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认知情况和实际使用行为。首先,为保证调研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访谈调查的基础上,归纳得到影响学生采纳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相关因素,作为设计研究框架与问卷的理论基础。其次是进行问卷的设计,本文的调查问卷设计为受访者基本资料及其对于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使用情况的调查、技术接受模型与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相关调查和影响用户对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使用意愿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调查三大部分。调查问卷采用Likert七级评分法,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模型有8个潜变量,每个潜变量有3~4个测度题项,共27个测度题项。

3.1.2 问卷实施过程

为了保证调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首先在文献调研与咨询相关专家的前提下设计预调查问卷,然后对预调查问卷进行小规模测试,根据测试反馈对问卷进行修正并形成最终的正式问卷。本文问卷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以下4个阶段。

3.1.2.1 设计预调查问卷

为了保证正式问卷在内容、测量题项等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首先在对大量文献进行阅读和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本文的研究模型设计预调查问卷;然后征询领域内情报学、管理学和信息学的教师和博士后3名专家对问卷的意见,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判断测量题项、概念涵义的一致性,并据此进一步完善问卷;最后对问卷进行小范围预调查。预调查问卷的目的是了解问卷中题项的设置是否合理以及题项的措辞是否清晰、恰当。笔者于2018年11月6日通过问卷星对我校在校大学生随机发送了43份问卷,对回收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根据预调查的分析结果对问卷进行修订,形成正式问卷。

3.1.2.2 确定正式问卷

根据预调查形成正式问卷后,课题组于2018年11月15日至2018年11月28日对我校在校本科生及硕、博士研究生随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这些学生的专业背景包括医学、管理、理学、文学等多个学科。

3.1.2.3 有效问卷筛选

本次共回收问卷360份。经预调查问卷测试,问卷的填写时间一般为80秒以上,因此对填写时间低于80秒和所有题目都填写相同答案的问卷视为无效。最终得到有效问卷326份,有效率为90.5%。

3.1.2.4 资料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实证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mart PLS 2.0软件构建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通过PLS Algorithm 和Bootstrapping 两种方法得到计算结果,得出假设模型中变量与用户采纳意愿间的关系。

3.2 数据分析

主要从3个方面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第一,简要分析了被调查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对其性别、学历、专业、使用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的时间等信息进行了统计,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不同层次、类别的高校学生用户的特点及其每天能够花费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时间;第二,从信度和效度两个方面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筛选出影响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采纳意愿的因素。

3.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对326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接受调查的对象中男性109人(占33.4%),女性217人(占66.6%);271人专业主要集中在医学和管理学领域,占整体样本的83.2%;在文化程度方面,本科高年级学生(大三及以上)、硕士生和博士生共235人(占72.1%)。与低年级学生不同,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都面临着论文写作和科学研究的任务,他们对学术资源的获取有更多的需求,因此他们的意见也更具代表性(表1)。我们又对用户的微信使用历史、微信公众号使用历史以及每天用微信的时间进行了统计,发现调研对象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大多都在2个小时以上,不管是微信还是微信公众平台,大多数用户的使用历史都在2年以上(图2至图4)。

表1 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特征

图2 调查对象微信使用历史时间比例

图3 调查对象微信公众号使用历史时间比例

图4 调查对象每天使用微信时间比例

3.2.2 模型有效性分析

3.2.2.1 信度检验

我们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平均提取方差值(AVE)和组合信度(CR)对量表的整体信度进行检验[29]。

通常情况下,Cronbach's α取值在0.7以上时可被接受,在0.7~0.8之间信度良好,在0.8~0.9之间信度非常好。当AVE>0.50,CR>0.70时,表明因子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我们通过Smart PLS 2.0的PLS Algorithm 方法计算CR、Cronbach's α与AVE(表2),各变量的Cronbach's α、AVE和CR值均符合要求,说明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信度。

3.2.2.2 效度检验

测量模型的效度主要包括内容效度和建构效度。本文量表的题项是在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背景下,根据已有的研究通过对设计的题项进行提取和修改而成的。每一个题项都有其理论依据,因此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建构效度包括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

收敛效度可以通过因子载荷值体现。一般认为因子载荷值大于0.7即表明各指标之间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从表2可知,因子载荷都在0.7以上,因此测量模型具有很好的收敛效度。

至于区别效度,James C.Anderson和David W.Gerbing[33]提出,如果每个结构平均提取方差值(AVE)的平方根大于其与其他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水平,则说明有较好的区别效度。从表3可以看出,所有潜在变量都满足条件,因此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

表2 测量题项及相关数值结果

表3 测量模型区别效度矩阵分析表

注:变量相关系数矩阵中对角线上的值为AVE的平方根

3.2.3 模型验证——PLS path model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Smart PLS 2.0检验假设模型中对变量间因果关系的假设。通过结构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检验,调整结构变量间的关系,并最终确定结构变量的取舍。

首先通过Smart PLS对模型进行路径参数估计,然后利用Smart PLS的Bootstrapping方法[34]对原始数据选取容量为2 000的重抽样样本检验路径系数的统计显著性。利用该方法,用不同的t值检验各路径系数的显著性(t>1.96时r<0.05;t>2.58时r<0.01),另外用R2说明了模型的解释力。

表4列出了由Smart PLS 软件估计出的各个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具体结果见图5。图5显示了研究模型的路径的总体解释能力、路径系数和相关的t值。图5中的实线路径代表差异显著,“*”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虚线路径代表差异不显著。

可以看出,除了PU->BI、IQ->BI没有通过显著性检测外,模型中其余的因果关系都得到了验证。

表4 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

图5 研究模型的检验结果

4 讨论

本文旨在通过探究移动环境下高校学生对于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为优化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管理服务和提升用户体验提供参考。

4.1 显著性结果分析

从显著性结果上来看,影响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高校学生用户采纳意愿强弱的因素依次为用户习惯>感知易用性>创新性>社会影响>系统质量,所以它们是直接影响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高校学生用户采纳意愿的因素。

根据以上发现,为了更好地推广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个人因素(用户习惯、创新性)在用户采纳意愿中占首要地位,说明用户的个人习惯是决定其是否使用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用户的创新性和尝试新技术的意愿越强,使用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可能性就越高。高校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且有较高信息素养,所以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运营者要加大用户忠诚度的培养,通过推送内容新颖且有价值的文章让高校学生习惯使用该平台获取最新的学术资源。

第二,感知易用性在影响用户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使用意愿中有显著作用,系统质量对用户的感知易用性有正向影响作用。目前,针对高校学生的学术类资源较多,如果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想从众多的资源平台中脱颖而出,必须提升界面设计水平和优化信息检索方式,让高校学生觉得易用、节省时间。因为在生活节奏加快、时间碎片化的今天,面对众多的资源平台,在信息质量差别不大的前提下,平台的简单性和易用性无疑是影响高校学生选择使用的重要因素。另外,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还应加强系统安全性的建设。高校学生涉世不深且喜欢尝试新生事物,登录陌生网站或下载陌生APP而被骗的事情时有发生,所以平台服务方应尽可能保障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一方面,运营者要保证提供链接的安全性,切勿发布虚假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链接;另一方面,运营者要在涉及隐私风险的操作界面进行必要解释与提醒。

第三,社会影响也对用户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使用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Gilok Choi和Hyewon Chung[35]认为社会影响是人们行为决策的重要参考,并验证了社会影响对社交网络服务采纳意愿的显著正向影响。高校学生由于知识结构、社会经验尚不完善,对很多事物的认识大多都是通过教师、家长或同学之间的推荐,因此周围环境对高校学生行为意愿的影响不可忽视。所以,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服务提供方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接受并使用这一新兴的知识传播和交流渠道,通过周围环境的影响不断吸引更多学生用户的关注,不断扩大平台的影响力,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运营模式。

4.2 非显著性结果分析

从非显著性结果上来看,感知有用性对用户的使用意愿作用不显著,而信息质量虽然对用户的感知有用性有直接影响,但对采纳意愿的影响也不显著。这个结果与以往的研究和经验认知不太一致。通过分析问卷数据和对那些认为虽然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有用但却不打算使用的调查对象的追踪和询问,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潜在原因可能是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目前还是一种新兴的学术交流模式,相比其他较成熟的学术数据库(如CNKI、WOS等),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属于自发性的网络学术资源 ,不是严谨的学术出版物,所以平台推送的学术资源大多没有经过权威机构的质量检验。目前大多数学者并不认可在论文中直接引用来自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观点和方法,因此其在学术资源的知识质量以及公众认知度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正如文献[36]论述的那样,知识质量是决定用户是否采纳知识的最重要因素,知识质量和知识源的可信度对于知识采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现阶段高校学生在进行学术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时也一般不引用微信公众平台中的文章,只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将其作为参考,而且这种参考还需要学术用户进行有用性的识别。基于上述原因,即使高校学生觉得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很有用,但仍然不能有效促进他们的使用意愿。所以加大知识质量的把关力度和进一步提升平台的公众认知度是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运营者急需解决的两个问题,也是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能够长久发展的关键。

4.3 研究意义

本文是基于成熟理论的验证性研究,通过对成熟模型的整合构建了高校学生用户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采纳意愿影响因素概念模型,研究结果在学术信息服务方面为微信平台建设提供了进一步的指导。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采纳意愿研究有多方面的贡献。首先,本文发现用户习惯、感知易用性、创新性、社会影响、系统质量对微信平台的采纳意愿有直接正向影响;其次,本文注意到感知有用性和信息质量对使用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采纳意愿没有显著影响。以往的研究表明,感知有用性是影响信息系统使用意愿的一个主要因素,信息质量也是决定人们是否使用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让我们重新思考感知有用性和信息质量在信息系统特别是新兴社交媒体在学术环境中的作用。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本文也对相关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服务提供者如何吸引更多高校学生用户提出了新的见解。我们认为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服务提供者和运营商要想吸引用户长期关注并使用该微信公众平台,特别要重视平台的知识质量和公众认知度,这两个方面是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能够长久发展的关键。

5 结语

本文以技术接受模型和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为基础构建研究模型,通过最小二乘结构方程对模型进行验证,发现了影响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用户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在学术信息服务方面可为微信平台建设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同时,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文的调查对象主要是高校学生用户,而学术信息传播和交流除了高校学生外还包括高等院校的教师、科研机构和工矿企业等单位广大的科研人员,后期我们计划将研究结果推广到这些群体中,考察他们对微信平台学术公众号的态度;其次,由于采样范围、采样数量不够充分,可能存在一定的统计误差,存在某些因素未达到显著性标准的可能,在以后的研究中会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猜你喜欢
意愿高校学生学术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学术动态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