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你也要离开自己了。高高的
时间在你身上盘旋,目光远得抓不住,
白杨树围着你的眼眶,众神口渴了,
他们想从你这儿打水喝。
如一粒石子投入了世界,
投入我的呐喊之中。
我止步,屏息,朝万物敞开;
我在悲哀中仰起脸,躺在浪上
啊,二十岁
它们确实
历尽肠道,直通地底的暗河
那里从未有时间,从未
被占领。
在你的感觉中起伏的世界上最远
最后的船,将是我的身体。
在众手的空洞里
大厅响着
发言的人
(和你的自由)被拍碎
仿佛墙也是一只只手
拍向词语深处
拍向雪地
下午,阳光照看着店铺
和门前的台阶,三个孩子(似乎按照年纪大
小)
坐在水泥墩上——
他们摇啊,朝着祖母,
手里没有桨。
一条盲道垂直地穿过他们,像一条河
不怎么干净。中间的孩子扭头看,红色的车
辆,正驶往他们身后。
姜巫是一个苦吟式的、善写短诗的诗人。这种写作如同跑步,他喜欢用力、爆发式的短跑,把力量积聚在词语之中,并且词会像他的出生地给他的脚掌一样,紧紧抓住黝黑的土地、悲伤的直觉世界、自我的矛盾与空洞,同时抓住凝神阅读的人。
我们看到他诗歌的克制和成熟,这不必多说,《我不得不像个旋涡》的亮点是它具有企图化解身世之谜的形而上品质。标题已经透露了一种无可奈何,“不得不”,双重否定,这旋涡是命运造就的。“如一粒石子投入了世界,投入我的呐喊之中”,当我们出生,其实就是在被“投石”,一双无形的手可能将你送进王谢之家,也可能送进偏远的棚屋,我们无法左右这手,但我们一生的任务只有一个,便是对可能性和丰富性的追求以反抗这命运之手,或称之为“呐喊”。回到诗歌的技艺层面,“石子”与“世界”的对比,“石子”投入世界的无声无息与“呐喊”的对比,这就是一个诗人对词语张力的诉求体现。“我止步,屏息,朝万物松开”,这里的“我”是一个成长的懂得“松开”的、让人不再紧张的超脱的形象,命运和“我”的对立正被缓解。“我在悲哀中仰起脸,躺在浪上”,这种悲哀贯穿了全诗,并且“躺在浪上”的场景感带入和前面的个体抒情式的无场景形成对比,亦是一种悲哀的惬意和妥协。“啊,二十岁/它们确实历尽肠道,直通地底的暗河/那里从未有时间,从未/被占领”,短暂的旋涡一般因风而起,而“地底的暗河”产生的旋涡是持久的,那种力量堪比陆地上的席卷一切的龙卷风。暗河,犹如我们看不见的血脉,它们仍然流水、潮湿,给予微弱的光亮,这个词在诗中可以称之为核心,它饱含一种命运和解、转化的形而上品质,我们的宿疾也可能是宝藏。“暗河”如果别有所指,那种从未被时间占领,不被时间击垮的、用来克服命运虚无的东西是什么?在姜巫看来,只能是写作。
——上 河
(青年诗人,武汉大学哲学院2016级研究生)
和姜巫熟识正好是在我热切地四处奔走,想要看透人生的那个阶段。那个雨后的下午,他们笑着谈起姜巫,说他成佛了。起初好奇,时常想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姜巫,这两个字让我想到荒凉土地上的巫师,在风中伫立,身后是低矮的山丘和帐篷。
姜巫终究是一个诗人。他借自己的诗望见了彼岸,跋涉并安居在彼岸却是另一回事。是的,或许他本不想去,抑或不该?否则怎会有这样的戏谑、迷茫,甚至虚无。
接着,我们数次在湖边夜谈,姜巫高大壮实,往往身着黑衣,他是沉静的,但沉静的内部充满无法预料的变化。他会突然陷入沉思,离我有光年之远;又转瞬专注在一片落叶,迷惑于隐藏在枯萎中的启示;又有时愤怒,沉默如真空和雪。我看到,姜巫从时间上向他的“维吉尔”保罗·策兰回溯,从视野上向自己的内心回溯,目光和安全感是他找到的矿脉。他诗中的虚远和凝固融合,如一座打开成窗户的雕塑。
如今距离初见已时隔两年,我们迎头撞上彼岸的玻璃,再返回到此岸之中,回想时,我幡然醒悟,为什么我会在那时候遇见他呢?这已经是一种预言。
——火 棠
(青年诗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院)
当二十六世纪的作家翻遍故纸堆寻找二十一世纪的同行们的存在的依凭,他们惊讶地发现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他们的意义、他们的卓越,更令人惊讶的是,为何他们竟如此痴迷于“打字”这样一个低贱的文字生产中。
姜巫的诗歌戳破了在当下这个虚假时间场上所建立起来的书写的神圣性。在诗中,意义已被收割殆尽,剩下的只是人的耗尽主体的文字编码——所以《缓慢的流淌》的时间是被纳入的缥缈而伤感的主体境遇之中的,所以《鼓掌》的诗意是被颠覆在雪地深处的,所以《如今你也要离开自己了》的自我是干涸于对信仰的供奉中的。
無论当代诗歌是否是崇高的,它都是同一种缺乏。
——后 商
(青年诗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