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机制及空间差异研究

2019-02-13 05:06童纪新曹越美
上海经济 2019年1期
关键词:城市群城市化长三角

童纪新 ,曹越美

(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

一、引言

传统服务业是指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行业,大都历史悠久,如饮食业、旅店业、商业等。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是依托于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服务业的衍生品,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特征。近年来,随着信息咨询、金融保险、中介、房地产等行业的涌现和繁荣,政府也开始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17年4月14日,科技部颁发了《“十三五”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城市是现代服务业的起源,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现代服务业能够激发经济活力,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必然选择。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在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推动产业升级、激发经济活力等方面的优势,能够优化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发展效率,对于城市功能转型,经济持续发展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也反作用于经济增长。现代服务业作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具有就业弹性大,劳动、技术、知识三者密集并存的特点,有效创造和合理分配就业机会,可以为城市化发展提供条件;现代服务业本质在于突破传统的消费型服务业壁垒,形成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结构,力争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之前的研究学者们侧重于探索服务业与城市化之间相互作用,当今工业化已迈入中后期,同时城市化处于加速提高阶段,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潜力的增长极,因此,研究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对推动两者协同发展,赋予城市群新的活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城市群拥有资源聚集优势,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潜能最大的城市群,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运输优势,已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群,是我国技术、资金、人才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区域经济研究中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其中,核心城市对周边中小城市存在潜移默化的经济文化辐射作用,强化了城市间的功能互补,有助于挖掘城市群更强大的经济发展功能,随着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已占据长三角服务业的主体。因而本文拟通过层次分析法测算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综合评价指数,并结合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两者协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我国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进程中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科学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一)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的关系

产业结构理论表明了城市化发展的本质,随着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间的转移,劳动力在地域空间上也发生了转移。学者Simon Kuznets 基于现代经济统计方法,根据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在二三产业中所占份额不断提高,主导产业沿一二三产业的顺序依次转移,三次产业在城市化进程的不同时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协同推进城市化进程。Ray.M.Northam 研究得出,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类似于一条横着的“S”形曲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也随之不断调整。徐勇以武汉市为例,通过协整和脉冲响应检验发现,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加上改革开放之后,贫富差距逐渐加剧,中心城市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流入地,因此中心城市的城市化水平高于周边地区。

(二)服务业与城市化的关系

在国外研究中,Singelman首次提出服务业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此后,Riddle、Beyers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该结论;Daniels、Keeble、Harris等学者对美国的不同城市进行研究,发现服务业的发展给城市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密集等困扰。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陈可嘉基于福建省省1981-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状态空间变参数计量模型,结果表明:福建省第一产业对城市化进程存在负向作用,第二产业是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积极作用由强变弱,至2009年开始逐渐趋于稳定。李健英研究发现由于早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干扰,我国八十年代后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较弱。陈蓉探索了上海市两系统的互动关系,也得出了类似结论,指出城市化进程对服务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同时发现短期影响力要大于长期影响力。

(三)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的关系

王晓红、胡艳君利用 VAR 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城市化对现代服务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现代服务业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能促进城市化的发展。王毅基于耦合模型研究得出:对一般综合性城市而言,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的耦合关系显著,并着重对常熟市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常熟市近十年间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处于初级耦合协调阶段,耦合协调度的类型也长期处于城市化发展滞后型。

纵观已有文献,发现前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城市化与服务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近年来关于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的相关文献逐渐增多,但仍较少关注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于时间演变以及空间格局的研究则更少。本文采用以点窥面的手法,选取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为研究单位,对其2007-2016年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情况进行测度,探索样本城市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发展的协调路径、耦合机理,探寻两系统的时空分布格局,为区域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协调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同时给其他地区的健康发展提供多元化借鉴。

三、数据选取及模型介绍

(一)指标、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根据科学性、实用性和层次性的原则,选取发展规模、发展潜力、发展环境3个一级指标及现代服务业生产总值、劳动生产率等11个二级指标衡量现代服务业系统;选取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4个二级指标及人口密度、人均GDP等12个二级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相关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8-201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上海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及Wind数据库,个别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计算获得。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最直接反映,本文主要从生产总值与就业人数两个层面来描绘,选取现代服务业产值(X1)、人均现代服务业产值(X2)、现代服务业产值与GDP占比(X3)、现代服务业从业人数(X4)四个二级指标来衡量。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代表未来现代服务业的后续发展能力,本文选取现代服务业劳动生产率(X5)来衡量现代服务业的生产效率,用现代服务业产值与就业人数占比来计算;服务业就业结构偏离度(X6)反映就业结构与产值的对称程度,计算方法为第三产业总产值与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的占比减1;选用服务业投资产出率(X7)描述资本的产出效率,选取现代服务业的资本投入额与现代服务业生产总值占比来衡量。发展环境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环境氛围,选用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X8)(第二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占比)和工业化水平(X9)(第二产业产值与GDP占比)衡量第二产业发展程度,本指标的选取参考了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关系的文献,城市化过程中主导产业沿一二三产业的顺序依次转移,发达的第二产业可以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如果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发展不适应,极易引起经济泡沫。另外选取人均科技支出(X10)衡量政府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用政府科技投资额与科研人数占比表示;对外开放程度(X11)越高,会给我国带来越多资金、技术、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投入,本文选用实际利用外资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占比来衡量。三个维度相互联系,构成了现代服务业系统。

借鉴前人对城市化评价体系的构建,本文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四个维度建立城市化指标评价体系,以期在测量城市化数量的同时,也可以测定城市化质量,从而能够全面反映城市化的综合发展状况。人口城市化即从人口流动层面分析城市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反映了人口向城镇的集中程度。本文选用城市人口密度(Y1),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Y2)、城镇人口比重(Y3)三个二级指标来衡量衡量人口城市化进程。经济城市化从地区经济发展层面分析城市化,反映经济结构的非农化转变。本文选用人均GDP(Y4)衡量地区经济实力,选取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Y5)、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比(Y7)衡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用固定资产投资额(Y6)描述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和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越大,越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城市化反映居民生活方式向现代化的转变,从收入水平、消费情况、医疗资源层面进行分析。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Y8)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Y9)描述居民的购买能力,购买能力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选取每万人拥有医生数(Y10)反映地区医疗水平,医疗水平代表公共服务能力,改善医疗水平,有利于提高城市化水平。空间城市化反映城市景观层面的现代化,是城市化过程在地域空间的外在表现。土地城市化率(Y11)描述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占城区的比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Y12)即绿地率反映城市建成区的绿化程度,城市绿化程度越高,空间城市化水平越高,用建成区内绿化面积与建成区面积的占比来衡量。相关指标汇总如下表1所示。

表1 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 模型介绍

1.指标数据预处理

由于本文选取的指标属性差距较大,如果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测算结果有失偏颇,因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在指标体系中的贡献,再运用加权平均法测算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的系统综合指数。为了消除指标之间的量纲差异,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公式如下:

2.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建立指标层次结构:将决策的目标、中间层要素和决策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权重表示各项指标和准则层对目标层的贡献程度,合理分配权重是进行量化分析最关键一步。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首先建立判断矩阵并求解其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其值为本层次指标相对于上一次层次指标所对应的权重ωj。

3.现代服务业系统和城市化系统综合指数计算

根据数据预处理后得到的标准化值,分别乘以各自对应的权重,也就是线性加权法,计算得现代服务业系统综合指数,公式如下。

其中,ωij代表现代服务业二级指标的权重,uij代表现代服务业二级指标标准化值;同理可得城市化系统综合指数

4.耦合评价模型

耦合原本属于物理学中的范畴,本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要素通过相互影响

而彼此作用的行为,耦合度是对耦合状态、程度的描述与衡量。耦合协调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要素之间一种良性的相互关联,是系统之间或系统内要素之间和谐一致、良性循环的关系,耦合协调度是对耦合协调状态、程度的描述与衡量。最初大多应用于环境领域,后被广大学者扩展应用于金融、地产等行业。

为规避出现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系统发展水平都较低而协调度却偏高的情况,本文通过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以期探索二者真实的协调发展水平。具体的模型测算公式如下:

其中:C表示耦合度;D为耦合协调度;k为调节系数(通常取k=2);T为现代服务业系统与城市化系统综合协调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在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过程中,本文认为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重要促进程度相同,因此本研究取α=β=0.5。

四、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数结果和分析

(一)现代服务业化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由于数据较多,表2仅列出各市2007年、2011年、2016年三年数据,从时间序列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综合评价指数处于波动式上升的发展态势,并且区域内变化幅度较大,尤其是在2016年发展水平显著提升。2007年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居于首位(0.268 0),最低值出现在绍兴市(0.059 7),整体上差距幅度较大(4.49 倍)。2016年,现代服务业最高值仍出现在上海市(0.804 2),最低值是舟山市(0.076 9),区域差异明显呈现增大趋势。上升幅度最大的是上海(5.96%),其现代服务业综合评价指数由2007年0.268 0上升为2015年的0.804 2,这离不开上海“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的实施,使上海由“第二产业”推动为主转变为“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杭州(2.88%)、苏州(2.37%)、增长速度次之,因为杭州服务业生产总值、劳动生产率和人均科学技术投入的上升,拉动了现代服务业水平的显著上升;而苏州现代服务业水平的提高源于服务业从业人数的增加和服务业就业结构的优化。宁波(2.04%)、常州(1.77%)、无锡(1.76%)、镇江(1.67%)、嘉兴(1.57%)、绍兴(1.53%)、南通(1.24%)发展速度处于中间水平,但发展势头保持良好,湖州(1.01%)、扬州(1.00%)、泰州(0.94%)、台州(0.71%)、舟山(0.08%)四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较缓慢。

从现代服务业各子系统来看,2007-2016年,发展规模和发展环境对现代服务业水平的提高起主导作用,贡献率保持在 58.02%和 28.35%左右。2009-2010年,发展潜力呈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因为由美国引发的次贷危机波及中国,扰乱了中国资本市场、股价大跌、货币贬值、银行信贷紧缩,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受到严重影响。

表2 长三角核心城市群现代服务业系统和城市化系统综合评价指数

(二)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从表2平均值考察,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数不高,大多省区集中于0.3左右,但样本时间段内城市化水平总体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发展趋势良好,2007年均值仅为0.301 8,2016年增长至0.489 8。从市域层面考察,上海市城市化水平和发展速度一直处于绝对优势状态,上海作为我国最早开发的城市 ,“十一五”期间,经济淘汰落后产能,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工业化水平提高,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其次城市化水平发展最快的是杭州市(2.82%)、南通市(2.63%)、苏州市(2.25%),杭州既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又是经济强市,城市化综合水平的提高源于经济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共同作用。南通市位于长江入海口东岸,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为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条件,从而带来了整个城市化水平平稳健康发展。苏州市因其从古至今繁荣发达、长盛不衰的文化和经济,被誉为“人间天堂”,素有“丝绸之都(丝绸之府)”的美称。“十二五”期间,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额总量不断攀升,人均GDP快速增长,政府一直把实现“绿色苏州”作为发展目标。城市化水平上升幅度最慢的是舟山(0.99%)、绍兴(1.25%),相比于长三角其他城市,舟山市产业结构单一,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原因,导致了工业化水平较低,城市化进程缓慢。绍兴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绍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绍兴已从一个小城市蜕变成一个中等城市,但经济长期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优化,绍兴市在推动旅游业的同时,也应注重对传统行业进行升级,这注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城市化各子系统贡献率来分析,2007-2016年,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起主导作用,分别保持在 30.90%和 28.43%左右;同时,经济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呈现出略微下降的态势,社会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的贡献率则稳步增长。“十二五”规划的实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伴随着经济腾飞环境约束问题不断显现出来,空间城市化对城市化的贡献率逐渐增高。

五、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一)耦合阶段

为更清晰地描述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的耦合发展状况,借鉴相关研究,将耦合度划分为4个阶段。其中,0<C≤0.3:低水平耦合阶段;0.3<C≤0.5:拮抗阶段;0.5<C≤0.8:磨合阶段;0.8<C≤1.0:高水平耦合阶段。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的耦合度与耦合阶段见下表4,篇幅原因此处仅列出2007、2010、2013、2016年的数据。

由表4可得,2007、2010、2013和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耦合发展均处于拮抗阶段,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还未形成良好的耦合。城市经济发展导致城镇人口聚集越来越密集,城市体量和规模随之增大,加剧了城市结构的非合理化。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对城市环境造成了破坏严重,经济转型迫在眉睫,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担当,其发展需要吸纳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城市的环境难以满足高水平人才对生活品质的需求。

(二)耦合强度

2007-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处于拮抗阶段的较高水平,耦合度区间为[0.400,0.499]。为便于分析,采用刘松的做法,依据耦合度大小将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发展耦合强度划分为4种类型。由表4可知,高强度耦合城市在2007、2010、2013和2016年分别为 1、11、13 和14个;中高强度耦合城市分别为14、5、3和1个;2007年和2016年各存在一个中低强度耦合城市,不存在低强度耦合的城市,预示着耦合状况整体上向磨合阶段演进。

(续)

(三)耦合空间差异

从测算结果来看,城市间的差距并不显著,然而其在空间上的集聚和扩散,体现出两者发展的失衡。把城市群分为东、中、西部进行研究,发现耦合度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于城市群中部,其中上海市一直处于绝对优势状态,杭州市也一直保持领先状态。上海作为我国经济金融中心,拥有雄厚的经济条件、优质的发展环境;杭州市坐落于我国经济强省浙江,拥有较好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为两系统耦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十二五”期间,为实现“绿色苏州”的目标,2016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2.7%,同时苏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指数位居全省第一。另一方面,位于城市群南部的舟山耦合度不理想,相比于长三角其他城市,舟山的经济水平较低造成了高层次人才的流失,政策和发展速度不成有效正比,投资、消费、出口没能发挥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较低的现代服务业水平与城市化发展难以耦合。

表5 2007-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

常州 0.430 0.287 * ② 0.484 0.372 * ③苏州 0.444 0.343 * ③ 0.486 0.436 * ④南通 0.449 0.251 * ② 0.486 0.306 * ③扬州 0.419 0.245 * ② 0.482 0.326 * ③镇江 0.414 0.258 * ② 0.469 0.333 * ③泰州 0.430 0.238 * ② 0.478 0.312 * ③杭州 0.424 0.327 * ③ 0.467 0.401 * ④宁波 0.425 0.310 * ③ 0.463 0.370 * ③嘉兴 0.419 0.260 * ② 0.455 0.309 * ③湖州 0.420 0.251 * ② 0.449 0.297 * ②绍兴 0.362 0.264 * ② 0.425 0.325 * ③舟山 0.426 0.250 * ② 0.438 0.296 * ②台州 0.427 0.236 * ② 0.427 0.290 * ②均值 0.426 0.289 0.465 0.356

(续)

(四)耦合协调阶段

为更准确地判定城市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阶段,借鉴已有的研究,将耦合协调度均匀划分为10个等级:①0.000~0.499,以0.1为公差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极度耦合失调、严重耦合失调、中度耦合失调、轻度耦合失调、濒临耦合失调;0.500~1.000,同上,分别为勉强、初级、中级、良好和优质耦合协调。

基于表5分析发现,中度耦合失调、轻度耦合失调、濒临耦合失调和勉强耦合协调阶段的城市在 2007 年分别为10、5、1、0个,2010 年分别为 3、9、3 、 1个,2013 年分别为 0、9、6 、1个,2016 年分别为1、8、6,其中2016年上海市已经进入初级耦合协调阶段。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发展具有如下特征:一方面,2007—2016 年两系统协调发展整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长三角城市群大部分城市处于中度耦合失调和轻度耦合失调阶段,仅有上海市进入勉强耦合协调阶段,表明两系统现阶段还没有实现较好耦合协调,两系统的发展存在严重的独立。从时间推移来看,考察期内大部分城市逐步由中度耦合失调向轻度耦合失调转化,濒临耦合失调阶段的城市数量也逐步增加。

(五)耦合协调程度

通过对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排序可以发现,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在 2007—2016 年间呈持续增长态势,同时城市间存在较大差距。2007年耦合协调度区间为[0.236,0.440],2010 年为[0.290,0.534],2013 年为[0.317,0.571],2016 年为[0.278,0.647]。容易发现,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的极值保持两至三倍的差距,这表明尽管耦合协调度之间的差距未逐步拉开,但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极不均衡。进行横向比较发现,耦合协调度位于前列的城市主要为上海、杭州等特大城市,以及苏南一带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城市;耦合协调度落后的城市大多分布于城市群的南北两侧。

(六)耦合协调空间差异

为更直观的描绘2007—2016年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本文通过 ArcGIS10.1 平台对2007年、2016年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水平进行空间可视化,以更好地剖析两系统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动态演化过程。

图1 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空间格局(2007与2016)

2007年,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大致呈现由中部向两侧递减的趋势,轻度和濒临耦合失调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沿环太湖地区,具体为上海、苏州、无锡三市,城市群两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整体来看略显零散,呈现出片状发展的状态。其中,9个城市处于低度耦合协调状态,5个城市处于轻度耦合协调状态,除上海濒临协调外,其余城市均为轻度或中度失调,由此发现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浙江省除了杭州和宁波,其他城市成为耦合协调水平的低谷区。可观的是,处于城市群南北两端的城市可以受到来自中东部城市经济文化辐射作用,通过彼此间的功能互补和深度合作,由中心城市带动两端城市发展。

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水平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图1可以看出,2016年空间可视化图整体灰度跟2007年相比已经明显变深,代表着这十年间长三角城市群两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取得了显著进步。浙北和苏南区域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耦合协调水平较领先,上海市已经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的初级耦合协调,杭州市也接近初级耦合协调水平,南京、无锡、苏州、镇江、常州五个中部城市和宁波市处在濒临耦合失调阶段,其他城市仍然处于中度和轻度耦合失调水平,这表明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具有稳定性,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动态过程,需要较长的历史时期。总体来看,长三角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呈现“Z”字走向的空间格局,中低水平城市在中高水平城市辐射作用的影响下开始沿着中高水平城市发展。

六、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研究以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为例,结合熵值法和耦合模型,测算了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的综合水平及耦合协调度,进一步通过ArcGIS10.1探讨了其空间格局及其动态演化。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2007—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的综合评价指数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且其保持着最快增长速度,另外杭州、苏州、无锡、宁波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也逐年提升,但与上海仍存在较大差距;其他城市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数相对较低。从现代服务业各子系统分析,发展规模和发展环境对现代服务业水平的提高起主导作用;从城市化子系统来看,经济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呈现出略微下降的态势,社会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的贡献率正在稳步增长。

第二,考察期内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耦合度处于颉颃阶段,耦合协调度整体处于中、轻度耦合失调阶段。耦合度存在微弱的波动,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意味着该时段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整体保持着平稳的中度耦合协调发展。

第三,城市群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取得较大进步,整体呈现 “Z”字走向空间格局。上海与杭州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前列,至2016年,上海市已达到初级协调耦合,苏中地区和嘉兴、绍兴等城市两系统耦合协调状况不佳。从动态演化方面而言,该时段城市群两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保持平稳,没有明显的格局变动。基于以上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针对长三角城市群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结合实际制定差异化发展规划,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对于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宁波可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着力提高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积累,创新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机制,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后劲。对于扬州、南通、绍兴、湖州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一般的城市,在通过第二产业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第三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例如:加大对战略新兴企业的支持力度;拓宽民间融资渠道;优化消费结构,通过投资、消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引领金融、信息、物流等产业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第二产业融汇并进。

(2)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四个维度,共同推进城市化进程。

产业集群理论与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城市化可以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从而对现代服务业产生促进作用。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水平整体不高,诸多城市体系仍存在改进空间,未能形成较高的人口聚集效益与规模效益。从个体来说,推进城市化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历史任务,在人口城市化方面,各城市应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顺畅人口流动;逐步建立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同时扩大就业容量。在经济城市化方面,应正确高效地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创新体制机制,刺激城市经济活力,为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在社会城市化方面,政府和企业应为居民提供更多休闲娱乐的场所,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从而有效发挥城市化效应。另外,各城市应加强对空间城市化的重视,应积极改善自身的城镇规划布局、全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注重建成区建设,包括市政公用设施、公共基础设施等内容,提高城市绿化的覆盖范围。

(3)提高上海、杭州两个核心城市的辐射效应,推动城市群两系统的高质量均衡发展。

现代服务业通过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具有地理聚集性而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现代服务业规模优势的取得和协同效应的发挥,从而提高产业整体效益。现代服务业成为连接群内城市的纽带,并使群内不同地位的城市均获得协同发展带来的益处。产业集群的形成要依托一个或几个大城市来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长三角城市群应借助于上海、杭州两个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加强与周边中小城市的交流合作,增强现代服务业的区域集聚与辐射效应,通过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地区实现服务业现代化,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从而提高长三角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

猜你喜欢
城市群城市化长三角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