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亮
(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银川 750021)
新形势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作为各类人才的主要输出地,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步伐,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步伐是大势所趋。接下来,谈谈对人工智能化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的几点思考。
第一,作为高校应注重培养全面发展、全能型人才,所培养的人才应符合人工智能发展需求。
第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要阵地,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应积极组织开展创业启蒙教育、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支持和引导学生创新创业。
第三,积极为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作支撑。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中小企业严重缺乏技术研发能力,因此,高校应积极组织教师与学生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从狭义上看,人工智能涉及哲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诸多领域,是集研发、模拟于一身的技术类科学,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且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存在交叉领域,内容复杂、系统、难度系统高,所以,现阶段,我国应将人工智能专业纳入高校本科、研究生专业范畴,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将人工智能设置为独立专业、独立学科。甚至可以设置专门的人工智能学院,专注于研究人工智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进而培养专业的、全能型人才。
从广义上来说,人工智能属于一个行业,需要计算机、金融、数学、信息、自动化等诸多学科大量的、专业性人才来共同建设。且与软件工程、计算机、数学等属于人工智能领域关键学科,高校应加大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力度。其次,由于人工智能需要全能型、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来设置相关专业、学科,不断拓展延伸人工智能教学内容,如,有些高校设置了“人工智能+X”专业,“人工智能+数学”、“人工智能+医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等专业,针对企业实际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模式,从而培养出社会急切需求的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实现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高校应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建立实训实习基地,为培养人才创设良好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切身感受企业工作环境、岗位工作内容、学习企业规章制度以及作业流程,引导学生在通过实践、实习掌握人工智能方面抽象、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形成过程,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姐姐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侧重于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如,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进入企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解决企业发生的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职业经验、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有效解决。其次,企业可以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将自身的用人标准、对人才需求等内容反馈给高校,并纳入高校教学大纲中,邀请高校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发挥高校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而让高校培养的人才能与时代发展、社会与企业需求接轨,实现多方共赢。
新形势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师的专业技能、业务水平、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专业师资力量至关重要。首先,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引进那些对人工智能相关学科技术存在充分了解与掌握、熟悉前沿技术、并具有创新教学模式能力的教师;其次,高校应积极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去进修、学习,并设立教师再教育专项基金,为教师创造更多去培训、学习的机会和平台,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业务水平与职业素养。另外,教师可外聘企业精英、专家学者来本校兼职从事相关学科教学,不断开阔人工智能专业事业,进而让学科专业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最后,注重对在职教师在专业培训,邀请专业学者、行业精英来高校举办座谈会、主题讲座,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进行系统培训,从而以引导教师能够及时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政策,从而不断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进步、社会需求的专业的人工智能人才,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能为社会、为技术持续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优质人才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从本质上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高校必须基于人工智能发展背景,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综合采用各种手段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