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以验传教统育服路饰文径化活动为例

2019-02-13 06:33沈智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19年1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线下中华

沈智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希望各地高校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从而培养德学兼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在此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应成为新工科人才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体验教育运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以传统服饰文化活动为例,探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当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提出在此背景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新思路。

1 当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纵观近年来各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各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和做法不尽一致,仍然存在许多较为突出的问题。

1.1 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空间局限性较大

通常,大多数高校一直将校园作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例如教室、报告厅、寝室、生活园区、餐厅等。不可否认,校园作为大学生接受主题教育的场所是最便捷和直接的,学生可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选择适合自身的时间和主题参与活动。然而,以学校硬软件设施为依托,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课内外活动为载体的校内教育活动并不能完全满足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的需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独到精髓难以在任何一所高校校园中得以全面体现,因此,仅仅在校园这一空间里,学生们难以获得较为全面的传统文化教育,也难以感同身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1.2 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在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方式方面,大多数高校仍然选择讲座、报告、观看宣传片、实地参观等较为传统的线下教育方式。该方法固然拥有特定的优势及效果,但纯粹采用线下学习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需求。首先,线下教育活动的信息量较为有限,学生难以自主选择自身所感兴趣的知识点,通识教育难以满足每位大学生的需求。其次,传统的线下模式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学习,而对于越来越多的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学校而言,每位学生安排学习和生活节奏的自主性较大,学校已难以集中大批量的学生进行集中教育。再者,讲座、参观、观看影片等传统的教育方式,已慢慢失去吸引力,越来越多学生愿意把课余时间投入到互联网中。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单一的线下教育形式已较为滞后,我们必须将“网络”这一新媒体融入第二课堂教育,双管齐下,创新教育形式,否则,我们的教育有可能会流失一部分学生群体,而且流失的比例可能渐渐上升。

1.3 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主体较为被动

就目前情况而言,参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学生中有很大比例是被动的,或是被学校要求的,或是为了获得学术讲座学分等,少部分学生在主题教育活动方面有先入为主的抵触情绪。当然,在这其中,高校作为活动的主办方和组织者多以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去组织和安排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尽管这样的活动往往具有主导性、权威性和规范性,但较少地考虑被教育者——学生的实际需求,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因此,活动往往没有对学生真正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更有甚者,通过强制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反感情绪。

2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新”路径

2.1 体验教育“新”空间,从校内体验向校外体验活动延伸

长期以来,校园始终是举办各类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报告以及各类活动的主要阵地,然而,仅仅在校园内开展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有很多局限。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例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宫、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具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的场所,组织、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和学习,倡导学生在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情感,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将书本中学习到的传统文化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确,参观历史博物馆可以让学生更系统地了解华夏文明;参观烈士陵园,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走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物,可以让学生更近距离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因此,充分发挥校内和校外空间资源,形成相互补充、相互协作的教育格局,动员广大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同时走出校园,走入校外教育空间学习传统文化,这是高校充分整合学校和社会育人功能的有效举措。以传统服饰文化活动为例,校内的体验空间受到场地、资源等方面的局限性,体验教育可向校外的服装博物馆、传统服饰文化展,亦或是以采风、写生等形式走进少数民族,走进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实地体验传统服饰文化,通过拓宽传统文化体验渠道,从而更深入、更丰富地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

2.2 体验教育“新”形式,从传统模式体验向新媒体模式体验拓展

如今,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学习与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步的、没有地域局限的网络信息瞬间即可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通过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将比较多的业余时间花在互联网上,他们在网络上交友、购物以及查询学习。因此,传统的线下教育体验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群体。审时度势,高校及教育部门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时转移到互联网上,例如,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网站;开发优秀传统文化电子期刊和电子书籍;在学校主页中开设“传统文化教育”专栏;将一部分传统文化的线下活动转移至“易班网”线上互动等,通过多角度、多途径等方式,适应当下学生的新特点,满足学生的新需求。此外,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更多地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适合自己时间和主题体验活动。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网络上开展,也适时地适应了时代特点。与此同时,由于个人学习能力的不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网络教育的延展,也可以同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需要,学生们也可以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的诉求、反馈自己的学习信息,形成新态势下良好的学习氛围。传统服饰文化体验教育活动,同样也可以从线下至线上延伸。互联网的融入,可以让学生更便捷、更因人而异地学习到传统服饰文化。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观看到国内、国际上正在举办的传统服饰文化走秀、展览等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软件,让自己以“虚拟人”的形式,智能换装,模拟穿上传统服饰的造型或是场景;此外,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易班网、专业网站等平台,学习了解传统服饰文化科普知识,从而加深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底蕴。

2.3 体验教育“新”态度,主体从被动接受体验向主动参与体验转变

要在高校有效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高校的相关部门要努力激发学生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体的积极性。首先,教育活动主办方应多从学生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实际特点和需要,形式要多样,内容要新颖,以人为本,组织和安排传统文化教育体验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其次,鼓励学生团队或者学生组织自主策划和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自创的宣传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同学主动参与,通过学生自己亲身参与体验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实现主题教育的效果最大化。这种学生自创、形式多样的体验教育活动往往在参与学生中产生更多的自愿性、情感性和渗透性,活动的氛围较好,达到的效果也自然较佳。以传统服饰文化活动为例,高校应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创办体验教育活动,例如新中装设计大赛、汉服体验文化节、盘扣编织活动、旗袍展示秀等等。活动从学生的视角,以学生觉得有趣、好玩、有意义为出发点,吸引广大学生参与,以此,传统文化才能深入人心,引起共鸣。

3 结语

综上所述,将“体验教育”运用与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方式,让学生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自主体验,感悟认知,反复强化”,从而强化新工科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体验教育”的引入,不仅在教育方式上有所创新,同时,也在教育理念上有新的概念,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种新的突破,也是新工科人才人文素养培养新的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线下中华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