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自然保护区野外巡护现状及管理对策

2019-02-13 05:09孔凡前叶芳菲
陕西林业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庐山保护区监测

许 仕,罗 伟,孔凡前,王 想,冯 艳,叶芳菲,郭 晨

(江西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江西 九江 332900)

巡护是自然保护区管理中最基本的日常工作,是自然保护区能否得到有效保护的关键[1]。通过巡护能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和制止违法活动,同时在巡护过程中,还可以收集野生动物种群、生境及物候等方面的资料[2-3],对生态系统及物种的动态变化进行持续的监测,为保护区管理提供决策信息[4-5]。另外,野外巡护还能对周边群众及广大游客起到宣传教育和震慑作用。

近年来,庐山自然保护区以基层站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在结合工作实际的基础上,对野外巡护工作进行了积极实践,多年来野外巡护工作有序开展,有效地保护了辖区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庐山保护区的和谐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随着自然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对野外巡护工作的进一步探索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1 保护区概况

庐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江西省北部,北倚长江,东濒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大平原上的“生态交汇岛”,也是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越冬地、停歇地和候鸟迁徙“导航塔”。 保护区大体以庐山山麓环山公路为界,地跨庐山市、柴桑区、濂溪区,总面积20 120 hm2,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中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和环境。辖区内资源丰富,物种多样,区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5.2%,蕴藏植物总数(包括引种) 达3 000余种。现已查明高等植物有2 475种(包括变种、亚种种变型),而在庐山首次发现或以庐山(牯岭)命名的野生植物达80种。该区动物资源也很丰富,现已查明脊椎动物有329种,昆虫2 500余种,在庐山首次发现或以庐山(牯岭) 命名的昆虫有33种,是国内外罕见生物模式标本集中产地之一[6]。庐山自然保护区现有固定巡护线路86条,长1 387 km,其中季节性和年度巡护线路17条,长395 km,完全覆盖了保护区内主要保护对象、主要森林植被的分布区域,基本达到对保护区巡查、监测的无盲区。

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分布有一定数量的原住居民,各种农业生产活动难以避免,加之来区内的游客众多也给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尽管近年来通过开展野外巡护、强化保护执法和社区宣传教育活动,大大改观了周边群众的自然保护观念,但周边潜在的人为干扰破坏强度较大,保护工作压力持久存在。

2 保护区巡护现状

自施行基层站标准化管理以来,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各基层站结合辖区特点,坚持高频度的巡护,数年如一日穿巡于山间地头,在及时发现辖区违法违规行为、掌握资源动态变化、发现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使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7]。主要做法有:

2.1 职责范围明确,工作制度完善

根据基层站所处于的巡护监测、社区共管及宣传教育等工作的第一线实际情况,制定了野外巡护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并根据人为活动规律、资源分布及监管重点设立了108条固定巡护线路及若干临时巡护线路,确保基本覆盖了辖区所有进入保护区的道路、与村镇相邻的区域、偷猎活动频繁的地带以及各种具有代表性的生境,并以此对岗位职责全面梳理和细化分解,做到人员定岗定责,权责统一;同时通过制定《庐山自然保护区基层站巡护管理工作规范》以细化巡护方法、工作流程和处置程序,编制了《基层保护管理站考核实施办法》对巡护进行全面、系统考核,使巡护工作日趋制度化、规范化,并不断完善使制度化管理深入到每一个角落。

2.2 实施了“五有”工作法

即巡护工作有计划、有任务、有记录、有档案、有报告。有计划即月初制定月巡护计划,详细安排巡护路线、人员分工、职责落实、时间安排等,并准备好巡护工具;有任务即计划制定后,由基层站结合当天实际,提出重点任务,兼顾一般事项,有目的地开展巡护工作,并针对性地采取保护策略,提高巡护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有记录即由巡护人员携带好记录本和巡护表格,将各自巡护过程发现的情况,及时、准确地记录;有档案即巡护结束后,应将巡护人员的记录,交给专人整理,并认真填写好鸟类观测、森林防火等各类表格,形成完整资料,归档备查;有报告即每月编写巡护报告,对巡护情况,客观、清楚、有条理地概述,明确要点和结论,若有重大事项还要专项报告。

2.3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与社区走访

在日常巡护中,通过悬挂横幅、散发宣传传单、发送短信、播放音视频资料和沟通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辖区内及周边社区居民聚集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周边群众的自然保护意识;并在每年的“环境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通过报纸,电视台等跟踪报道扩大宣传力度,经过长期的宣传教育,当地民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显著增强,并主动关心和支持保护区的工作。同时,结合保护区开展的“走千家、访万户”活动,通过与乡镇领导、社区干部和村民座谈、茶话及走访等形式,及时了解区内最新发展动向,倾听群众心声,促进保护与发展相协调,形成了人人参与保护工作的局面。

2.4 采用先进技术设备设施开展巡护

即给各基层站统一配备了巡护车辆、办公实验设备、巡护设备、防火器材及生活设施,并统一了建筑外观标识、工作人员着装和车辆外观,使基层站工作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上都能有较好条件,又处处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受。在此基础上,通过与江西师范大学合作利用卫星影像定期对辖区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并采用固定翼无人机对保护区从大范围到小区域开展动态监测,就巡护数据收集还采购具备数据采集、实时定位等功能的智能护林app实现了数据的初步采集和实时传输,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为各基层保护采购多旋翼无人机辅助巡护,以多种途径对野外巡护进行评估、指导和补充,初步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效。

3 巡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保护区野外巡护虽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使辖区内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完整有效的保护,野生动物的生态栖息和繁衍条件得到改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但与自然保护区野外巡护的目的和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3.1 人员年龄偏大,专业技术人员较为缺乏

基层保护站共有巡护人员40人,其中50岁以上人员17人,占总人数的42.5%,长期存在专业技能缺乏、学习能力下降等问题;而专业技术人员11人,仅占总巡护人员的27.5%。因而日常巡护中普遍存在仅能简单识别一些常见动植物和进行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尚难以提供较有价值的资料,一定程度制约了巡护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3.2 巡护观念陈旧,侧重于单纯的护林防火

早期建区实行严格的管护制度,有效地保护了辖区内的动植物资源;但随着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周边居民的保护意识显著提高,资源破坏活动也日趋减少,而大部分巡护人员观念比较陈旧,仍停留在单纯的护林防火,对新形势下开展的专题调查和动态监测重视不够、动力不足,科研与巡护明显存在“两张皮”现象。

3.3 巡护虽有规律,但分析整理研究的较少

巡护工作虽做到了月初计划、月末总结,但数据统计还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内业汇总与分析虽由专人负责,也仅限于电子表格统计;且对月初工作计划执行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对巡护线路、巡护工作目标也缺乏定期和全局性评价,尚不能更及时、准确、系统反映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动植物资源现状及主要保护对象种群数量、栖息地环境的变化和趋势。

3.4 周边情况复杂,巡护手段尚未有效整合

保护区地跨庐山市、濂溪区、柴桑区,周边情况复杂,部分地区山高林密,人迹罕至,步行巡护极其困难,费时费力,全靠人力去严防死守不及时也不可行,且相邻保护站联防也还不够默契,或多或少的存在巡护死角、巡护不到位等情况,而生态风险评估和无人机平台数据尚未与日常巡护有效整合,造成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资源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4 未来巡护工作建议

野外巡护工作既是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维护和提升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与功能,保护重要动植物正常生存、栖息、繁衍的有效手段,庐山自然保护区野外巡护工作在取得有目共睹成绩的同时,今后还应针对现有问题恒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 加强巡护队伍建设

结合庐山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特点和野生动植物分布情况,应有针对性对巡护人员进行相关专业技能的系统培训,确保每个工作人员能熟练操作各种巡护监测设备工器具的技能,掌握物种识别的基本知识,熟练采集、制作标本,完成规定的巡护任务;并定期采用请进来(邀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专家学者来授课)、走出去(将巡护人员、技术骨干派往科研院所、高等院所及其他保护区学习)的方式,逐步提高保护区巡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依托生态定位站平台,与江西农业大学长期合作、持续交流,为培养人才队伍创造条件;并适时引进和增加既有生物多样性基础知识又能胜任野外巡护管理的人员,充实野外巡护队伍,不断提高基层站能力建设。

4.2 巡护与科研有机结合

当前保护区虽已借助红外相机等先进设备和仪器,持续开展了鸟类、林业有害生物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等日常科研监测工作,但均穿插于巡护工作。随着庐山生态定位站建设的全面实施,与长期定位观测相结合的野外巡护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也将更为突出。建议结合日常巡护在野外科学合理地设置监测样线和标准样地、安装红外监测相机等,进行植被和物种的消长变化、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种群变化情况等进行长期监测研究,实现巡护和科研监测一体化现代管理模式[7],这样既能减少野外工作量,还可以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大提高巡护、科研的工作效率。

4.3 灵活合理开展巡护

科学合理的巡护路线制定,应该兼顾重点,覆盖全面,而且不能一成不变[8],同时巡护工作计划也应当根据不同的季节野生动物活动繁衍、野生植物生长消亡及人为活动规律等情况[9]。建议保护区业务指导部门定期开展全局性巡护线路、巡护工作督查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为基层站指导意见和必要的技术支持,避免出现巡护死角和盲区。同时,基层站应根据业务指导部门意见和辖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工作中心和重点,力争做到科学合理、因事因地制宜,确保抓住关键点、找准着力点、突出重难点,不留死角,科学有序开展野外巡护工作。

4.4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随着我国高分系列卫星发射和无人机技术的日趋成熟,有利于建立卫星、无人机和地面相结合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巡护系统[10-11]。建议利用现有资源构建每季度以与江西师范大学合作项目成果为依托解译、反演和比对发现变化斑块,每月对重点监测区域以固定翼或多旋翼无人机获取实时数据加以判读与分析,同步对卫星发现的变化进行核实和确认,最后通过野外巡护进行实地核查,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巡护系统,确保管控达到无死角盲区和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同时远期将森林防火预警平台、红外相机监测与空天地一体化数据有机整合,以大数据精确掌握动植物资源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人为干扰类型、干扰规律[11],模拟和预测自然资源的动态发展、变化趋势。

猜你喜欢
庐山保护区监测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庐山 牯岭!Cooling!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高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方案
毛泽东登庐山
《李白 庐山谣》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