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地名探源

2019-02-13 03:19许俊德
石油知识 2019年3期
关键词:乘风大庆油田杏树

■ 许俊德

大庆地名的由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少数民族。如目前大庆市萨尔图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萨尔图”,在蒙语中是“月亮升起的地方”;二是来源于“闯关东”移民。如大庆高等院校集中的地方“王家围子”就是闯关东的王姓人家来到这个地方,建房开路,其村落便以王姓命名,还有“七井子”、“八井子”、“三间房”、“三姓屯”等等都是。还有一些名字来源于一些具体的人、事、地理环境和民间传说等等。不过,来源于大庆油田开发而形成的地名也不少,大多记载着一段值得回忆的往事。

“大庆”的由来

1959年11月7日,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等领导到肇州县大同镇视察石油开采情况。新油田的发现让大家心潮澎湃。欧阳钦对身边时任省委秘书长的李剑白说:我们这儿出油了,是不是一个非常关键而伟大的发现呀?全国人民是不是应该好好庆祝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李剑白连连称道“是该庆贺。松基三井喷油正值国庆十周年的大庆前夕,是向‘国庆’献了大礼,喜上加喜,应该大庆。”欧阳书记的眼里露出少有的惊喜:“好啊,那咱们就给这个即将诞生的油田起个名字吧!松基三井在大同镇,我们就把大同改为‘大庆’,你看怎么样?”大家连连称好。

11月8日的庆祝大会上,欧阳书记在讲话中提议将大同镇改为大庆区。随后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根据欧阳钦同志的提议,做出了《关于成立大庆区和将大同镇改为大庆镇的决定》。随后把地质资料上的大同镇长垣改为大庆长垣,这个长垣构造带上的油田定名为大庆油田。

“红岗”的由来

资料显示,早在隋代以前,现在的红岗一带就有人居住。上个世纪初,这里归大清王朝的“安达厅”所管辖。1979年大庆建市以后,这一带才归大庆市管辖。“红岗”这个名字的来历还得从“红岗油田”说起。“红岗油田”原来叫杏树岗油田,至于为什么称其为杏树岗油田,那就不得不提到“杏树岗屯”了。早在1928年,有一伙人来到如今的“杏树岗”一带开荒,久而久之,居住的人越来越多,这里渐渐成了一个自然屯。因附近土岗上长满了野山杏树,就取名为“杏树岗屯”。

1960年,石油会战领导小组将石油会战重点由大庆长垣南部转移到北部的萨尔图地区,并在杏树岗屯附近打出了杏树岗构造第一口探井,称为“杏66井”,这里也被称为“杏树岗油田”。“文化大革命”高潮期间,萨尔图油田改为“两论油田”,喇嘛甸油田改为“会战油田”,杏树岗油田改成了“红岗油田”,葡萄花油田改为“老三篇油田”,高台子油田改为“创业油田”,太平屯油田改为“战斗油田”,敖包塔油田改为“红大学油田”(《大庆油田开发年鉴》第二卷第225页)。后来认为油田名称改变极不恰当,油田地下参谋部又下文改了回来。再后来,在红岗油田附近建立了居民点,大家顺其自然地就把这里称为了“红岗村”。

1980年3月,根据省政府办公厅下达的一份文件,在此地设区并且命名为“红岗区”,其人民政府所在地就建在了“红岗村”。红岗区位于市区的南部,地处大庆油田中部,是油、气集输中心之一。红岗区范围内的大多数村、屯都沿着萨大路分布。这条路贯穿大庆南北,因此红岗区的交通十分便利。如今,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四采油厂也在“红岗区”境内,因此大家还习惯称“红岗”为“四厂”。

“乘风庄”的由来

1962年,原大庆油田运输指挥部就设在如今的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北边,领导、职工及其家属都住在单位附近的“地窨子”里,条件特别艰苦。为了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上级领导派指挥部下属基建队重新选址,为大庆油田运输指挥部建造厂房和家属区,接到命令后大家开始四处寻找适合建厂房和家属区的地方。经过一段时间考察,基建队的工人们相中了萨尔图西南的一片大草原。当时这片大草原特别开阔,连一棵树都没有,很适合建家属区。于是,基建队就在大草原上扎根落户了,盖了两座砖瓦结构的厂房,工人们就在这两座厂房里办公和吃住。这两间厂房在如今的乘风庄宏升市场院内。不过工人们遇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地方连名字都没有。于是大家开始冥思苦想,要给这里起个名。因附近有个村子叫“杨树林”,大家就把这里也称为“杨树林”。

但是,两个地方叫相同的名字,大家经常把两地弄混。对于基建队备料班来说,也总是把料送错地方。在1963年元旦的基建队生产大会上,于跃才提出把“杨树林”这个名儿给改了,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当时工人们喜欢唱一首歌,其中有几句歌词是“60年代东风浩荡,乘风破浪向前进,大庆人心向共产党……”有人提议就叫“乘风庄”,获得了大家的赞同,从此“杨树林”变成了“乘风中心村”,附近的村子依次叫乘一村、乘二村……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乘风中心村”以及附近各村庄都建起了高楼,而且楼房越来越密集,“乘风中心村”及附近的村子都连在了一起,很难划清界限。为了方便工作,原基建队的调度员就干脆把“乘风中心村”以及附近各村庄统一叫“乘风庄”,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现在。

“解放村”的由来

在红岗区与萨尔图区交界处有个“解放村”,它隶属于红岗区管辖。几十年来这个不大的“村”,以其独有的方式有条不紊地发展着,安静又不失繁华。“解放村”最开始叫“白玉生窝棚”。白玉生是个人名,抗日战争时期百姓们整天心惊胆战过日子,有些人为了逃难远走他乡,白玉生就是其中之一。白玉生这一伙人逃到了“解放村”这里,因为这里什么都没有,他们又盖不起房子,为了能有个容身之所,他们就用身边简单的东西搭了一些窝棚。渐渐地这里的人越聚越多,形成了一个小屯。因为起先是白玉生带头搭起的窝棚,所以大家就把这里称为“白玉生窝棚”。

到了1963年,这个安静的小村子因为石油大会战改变了命运。一批石油工人扛着大旗驻扎到了这里,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别说吃饱肚子了就连住都没有个像样的地方,晚上住在帐篷里冻得直哆嗦。终于在这一年的2月份,第一批“干打垒”建成了。看着自己的“新家”,石油工人们欢呼雀跃,突然间有人大喊了一声“解放了!”这一声“解放了”,被钻井二大队大队长王进喜和教导员徐景荣他们听见了,结果王进喜就发话把这里叫做“解放村”,大伙也都连连叫好。

不过,在老百姓中还流传着另一个“版本”的解放村的传说:相传这里有一座钢铸的三角架子,它是谁建的,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却没有人知道。因此,人们把这块儿地方叫“中大架子”。一个孤零零的三脚架和几户人家就这样安静地伫立着。1963年,因为石油会战的需要,钻井管子站、运输南站、二大队等单位在这里建点,这里热闹起来。除了他们,还有一群解放军也来到了这里。这些解放军在这里烧砖、筑路,并修建“八一”水管线,为油田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了纪念这些解放军,遂把这里改名为“解放村”。虽然“解放村”名字的由来有两种不同“版本”,但无论哪种说法都和油田开发建设有关。

大庆这块土地,在油田开发前虽然有一些自然村落,但大部分还是茫茫荒原。50多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今天的城市规模。但由于最初没有建市的准备,人口分布就很散。今天即使按照城市化的要求对一些地名和街道进行了规范和修正,但人们叫起来并不习惯而且记不住,如“XX巷”。看来还是顺其自然好。无论是“庄”还是“屯”,如今听起来很土,但却记载了历史的真实,改了反而令后人疑惑不解,殊不知今天的城市不正是从历史的村庄中走出来的。历史还要继续向前走,还将留下一些抹不掉的东西,那些留在荒原上的很土的村庄,就像一个个朴实的路标,在风雨中矗立,并向后人昭示着历史的来龙去脉。

猜你喜欢
乘风大庆油田杏树
开放的山东,乘风前行
杏树
《大庆油田》
广告索引
大庆油田设计院有限公司
艰难创业 气壮山河——纪念大庆油田开发建设60周年
乘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童年的杏树
一棵杏树
让无人机飞防乘风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