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国侠
(辽宁省朝阳县东大屯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 朝阳 122600)
近几年,猝死症在规模化猪场中大有增多的迹象,成为继主要传染病之后的令人不安的问题之一。各种猪龄的突然死亡,不仅使人不知所措,也给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分析病因有很多,其中梭菌病是导致猝死的原因之一。梭菌病是由梭菌属中致病性菌种引起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梭菌属是适于厌氧环境生长的芽孢杆菌,形体大且呈梭状故而得名。对猪危害较大的菌株主要有产气荚膜梭菌、破伤风梭菌,其中产气荚膜梭菌又分为A、B、C、D、E、F六个型。这类梭菌广布于自然环境中,可以水解糖和蛋白质,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导致动物很快死亡。
现代规模养猪场常注射铁制剂以防仔猪缺铁,促进生长。但给仔猪补铁后,原本活泼健康的仔猪发现于宿日清晨全窝死亡。仔细查验发现仔猪昨日注射部位皮肤暗红,显明肿胀,累及前后,延及脐部及后肢。切开可见肌肉和皮下有大量气泡,流出有腐败气味的棕红色渗出液。猪场人员开始怀疑铁剂产品质量有问题或注射剂量过大导致中毒死亡,经与厂家及技术人员一一核实后,确认怀疑有误。取病料通过实验室确诊为由注射铁制剂引起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有研究人员对此做过专项研究发现,铁制剂会在注射部位的组织中产生一种有利于产气荚膜梭菌生长的微环境,导致仔猪常在的寄生梭菌芽胞迅速增殖,其产生的毒素进入黏膜深层和血液,引发仔猪猝死。补铁方式采用口服制剂可杜绝此类事件再度发生。
母猪分娩时段如果在炎热的夏季,一旦出现难产,很容易因产道损伤感染梭菌致死。从感染到死亡,往往在12~24 h。病死猪阴门流有腐败气味的棕红色液体,剖检尸体可见子宫坏疽,腐败很快。取病料送检确诊为由产道损伤引起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所致。后备母猪配种后24 h内死亡。据报道,某养猪场给后备母猪配种后,因授精人员经验不足操作失误,导致个别母猪阴道损伤,阴门流血,局部略做消炎处置。第2天这几头母猪相继死亡,原因不明。通过剖检检验及实验室诊断查明,这也是一起由阴道创口感染A型产气荚膜梭菌所致。
猪魏氏梭菌猝死症又称猪红肠病,是由诺维氏梭菌感染引起的猪肠毒血症,在生长猪和母猪多见,通常突然死亡,无先兆症状。偶见有呼吸困难,口吐白沫,突然倒地,共济失调,于1~3 h死亡,发病猪常常来不及救治,就已死亡。死前腹部膨胀,肌肉颤抖,四肢划动,肌肤苍白,角弓反张。尸僵完全,口、鼻周围有血样分泌物。剖检见小肠尤其是回肠部分肠壁呈深红色,肠道充满气体,脾脏肿大数倍。多呈散发,但近几年流行趋势上升,发病猪场数量逐年增多,流行范围逐渐扩大,发生频率加快。疫区猪群通过注射魏氏梭菌联苗提前免疫,发病率明显降低,且哺乳仔猪腹泻发病率也明显降低。效果不理想的一些猪场,除应考虑免疫不及时或不确定因素外,还应进行综合分析。
小公猪阉割后体内有深部创伤,这种特定的厌氧环境,有利于破伤风梭菌大量繁殖,产生强烈的痉挛毒素,引起破伤风很快死亡。这种感染了破伤风梭菌的病例在临床中屡见不鲜,常在阉割2~3 d后发病。病猪腰背弓张,运步强拘,体温偏高,呼吸困难,最后倒地不起,全身肌肉痉挛而死。仔猪断脐、咬伤等消毒不严也能引起破伤风,低龄幼猪死亡率较高。死前体温升高至41~42℃,呼吸加快,黏膜发绀,对外界反射增强,肢体痉挛加剧。
梭菌感染后常以猝死情况发生,让人措手不及,几乎没办法挽救,所以防治本病应以预防为主。要减少致病的人为因素,如提高授精人员的操作水平,减少难产助产时造成的产道操作;避免高温高湿情况下配种;小公猪去势术要严格按照手术程序,做好术部消毒和术后护理工作;仔猪补铁剂的补充由注射改为口服等。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对妊娠母猪接种梭菌疫苗,可以有效保护母仔猝死,对于产后母猪,可注射长效抗生素进行预防。疫区新生仔猪口服林必治(含多种抗厌氧菌复方制剂),可以有效预防仔猪红痢。
对患有破伤风的仔猪注射破伤风针剂进行治疗,必要时第2天再注射1次;对于营养体况良好的种猪和生长育肥猪,如有疑似梭菌感染,尽快隔离处置。对有出现急性腹围增大、呼吸高度困难的病猪,可经腹腔穿刺臌气肠段放气,为成功抢救少数病例赢得时间。在妊娠料中添加益生菌或有机酸制剂可有效降低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