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蓓
(通州区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 南通 226300)
子宫内膜息肉发生在女性群体中的、因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诱发的妇科良性增殖性疾病。国外有研究表明,35岁以上女性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率高达23%[1]。因此给予子宫内膜息肉的及早手术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比较两种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手术的具体治疗成效,下面将进行详细地阐释。
以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在通州区人民医院妇科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65例作为此次研究样本,所有入选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无宫腔镜检查及治疗禁忌证。将患者依入院时间分为采取行宫腔镜直视下环状电极电切术的电切组与行宫腔镜下刮匙定点刮除术的刮除组,两组中分别有32、33例患者。刮除组年龄25~37岁,平均(26.2±5.9)岁;电切组年龄23~36岁,平均(26.9±6.2)岁;通过对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研究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价值。
对于两组患者的外阴、宫颈以及阴道等诸多部位采取基础性的消毒处理,借助宫颈两唇钳夹对宫颈管进行扩张,在宫腔中置入宫腔镜进行检查。对于电切组患者,采取宫腔镜直视下环状电极电切术,在手术准备阶段需将息肉的大小、位置、数量确定下来,紧接着采取环状电极对息肉基底部进行电切处理,再利用宫腔负压吸引,从而有效保证宫腔刮除干净。对于刮除组患者,则行宫腔镜下刮匙定点刮除子宫息肉术式,在直视下第一步将息肉的大小、位置、数量确定,紧接着使用型号合适的刮匙搔刮,将息肉取出,再利用宫腔负压吸引,从而有效保证宫腔刮除干净。
①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②术后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3](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术后3个月内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改善,术后术后3个月内无复发;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病情加重。
借助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加以研究剖析,以P<0.05,为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电切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优于刮除组患者,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手术情况 刮除组(n=33) 电切组(n=32) t P手术时间(min) 19.2±1.4 33.8±2.5 16.086 0.027术中出血量(ml) 14.0±2.1 23.2±1.9 15.965 0.034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9>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子宫内膜增生是诱发子宫内膜息肉的主要原因,鉴于子宫息肉缺少典型症状,B超难以辨识直径低于1cm的息肉,灵敏度较低,给早期诊断增加难度,常被漏诊或者误诊,随着宫腔镜技术的不断成熟,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从临床上看,宫腔镜得到了大范围地运用。借助宫腔镜,可十分清晰地掌握子宫内膜的病理改变和生理情况,故而其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重要媒介[2]。通过应用宫腔镜,既能将子宫内膜息肉所处的位置、颜色、形态和大小等明确,又能采取电切除术切除子宫内膜息肉,具有诊断直观性强、便捷性高、手术安全、定位精准地优势,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诊断意义。过去在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时往往会采取刮宫辅助药物治疗法,然而易出现残留、复发可能性高,患者的生育需求亦会受到影响。现阶段,我国医疗水平较高,采取宫腔镜治疗能大大改善治疗效果,具体术式大致有两种,即:宫腔镜直视下环状电极电切术、宫腔镜下刮匙定点刮除术。本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电切组与刮除组的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但是电切组的手术时间更低、术中出血更少,且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显示出了电切手术的优势。表明宫腔镜直视下环状电极电切术对宫颈内膜息肉进行治疗时安全性较高、并发症较低等,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大范围地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