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迪 许舒闲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大学生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而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奥林匹克”盛会的“挑战杯”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方面发挥出越来越积极的作用。高校学生通过这样的平台不仅可以推动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个人能力的运用,还可以加强各自的交流、促进与社会间的合作交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挑战杯”系列竞赛的举办催生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青年才俊,从1989年首次举办至今,竞赛的获奖者中产生了长江学者、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等。无论是国家等级的获奖者还是省级奖项获得者,他们都是众多优秀学生的代表,是我国创新型、创业型青年人才的储备力量。作为国家未来科技研究、创新创业的储备人才,其在学生时代的职业选择、发展情况,不仅对于学生本人实现个人价值有重大影响,对于为高校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提供智力支持、对国家和社会推进创新创业,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如今乡村振兴愈加火热,乡村发展愈加得到关注的背景下,农科类高校创新创业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未来乡村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的水平有深刻影响。而有研究发现,在农业院校中,大学生创业案例较少、成功率也不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4]:一、市场商业氛围不浓厚。农业在我国的传统印象中处于保守、落后的地位,高等农业院校的市场氛围相对其他高校表现较为保守,农科院校一般以传授课堂专业知识为主,真正深入基层的机会少;第二,创业知识及意愿缺乏。即使政府和高校已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但很多农科专业学生对创业的认识较少。高校的创业教育很多还停留在创业比赛层面,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较少。农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他们背负着家庭的期望和责任,急于通过就业回报家庭,无法承受创业失败带给家庭的失望和损失;第三,创业资金不足。农业相关领域的创业周期长、风险大、投资回报率低。农科大学生的创业多数集中在农产品种植加工、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等方面,整个过程人力物力消耗大,采购、经营等费用较高,此外,易受自然环境影响,极易造成损失,从而无法获得回报。因此,以农科院校的获奖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可以深入挖掘开发或培养此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动手能力。在现如今农科类高校青年学生拥有广阔的发展平台的前提下,高校共青团如何构建服务青年学生的完善的体系,成为非常值得探究的话题。探索农科类高校共青团培养、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体系,为农业院校改变招生困境、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改善职业发展教育提供创新思路。为此,本研究开展了针对农科类高校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学生的调查。
本研究选取了华南地区农科类高校H大学开展了研究。调研人员采用问卷的形式,结合H大学的性别比例、各学院学生数量比例等,制定等额抽样框,共抽取了19个学院的25名获奖男生及32名获奖女生共57人。参与问卷的学生中,担任队长的有14人,队员有43人。获得过国家级奖项的有16人,获得过省级奖项的有41人。问卷发放57份,回收57份,57份问卷全部有效。
表1 参与调研的“挑战杯”竞赛获奖学生基本信息表
本研究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别采用描述统计、双变量相关分析、交叉分析等方式,进行对获奖学生特质、学校服务学生竞赛获奖的因素、职业发展三个方面的分析。
在获奖学生特质分析上,使用描述统计的方法,分析获奖学生在绩点、担任学生干部、兴趣爱好等分布规律,探讨获奖学生所具备的特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更符合青年发展规律的支持。
从获奖学生的绩点(百分制计分,100分折算为5.00绩点)来看,在本科成绩界定范围内,并非全部获得“挑战杯”竞赛奖励的学生们在绩点上都是“学霸”。仅有26.3%的参与学生的绩点在4.0及以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绩点学霸”行列,绝大部分的学生绩点在3.8-4.0间,成绩良好。问卷结果显示平时的学习成绩与考核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综合学科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
表2 参与调研的“挑战杯”竞赛获奖学生绩点分布表
另外,参与调查的获奖学生中,仅有不到9%的学生未担任过任何学生干部,68.4%的获奖学生担任过班级的学生干部,其次56.1%的获奖学生担任过学院学生组织的学生干部。另外,学生担任的学生干部的个人百分比累计达到198.2%,担任干部内容呈现叠加,可见获奖学生大多担任过多项学生干部。
表3 参与调研的“挑战杯”竞赛获奖学生担任学生干部情况表
获奖学生的兴趣爱好呈现多元分布,其中,喜爱科研学术类的获奖学生所占比例达到18%,在运动、美术、音乐三方面的兴趣爱好所占比例分别排名前三位。
问卷结果还显示,获奖学生的“挑战杯”比赛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学校的通知,此外师兄师姐告知也是获悉“挑战杯”竞赛消息的一大重要来源,因此,学校的相关通知、设立相关的跨年级的学生交流如讲座、分享会等对于青年学生积极、及时参与有很大帮助。在对学校后续服务“挑战杯”竞赛的期待因素中,学生对资金支持、资源链接、赛事指导等方面较为看重,这也为高校共青团组织后续如何更好的服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带来很多启发。
表4 参与调研的“挑战杯”竞赛获奖学生兴趣爱好分布表
在高校服务学生参与“挑战杯”系列竞赛的分析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探究影响学生获奖的因素及重要程度。问卷结果显示,较多学生认为专业课程、社会实践、教师指导对参与比赛时的帮助大。专业学习是学生参加专业性、学术性竞赛的基础,社会实践能够培养学生参与竞赛时所需的实操能力。因此,在促进学生的学术竞赛能力提升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累扎实的专业知识,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
表5 参与调研的“挑战杯”竞赛获奖学生希望学校后续提供支持情况表
表6 参与调研的“挑战杯”竞赛获奖学生职业选择与参与竞赛类别相关性卡方检验
在职业发展相关分析中,本研究采取相关性分析,探索获奖学生的参与项目与其未来的职业发展的相关度。根据卡方检验值P=0.031<0.05,说明获奖学生的职业发展意向与所参加的竞赛有所关系,且相关性较强。认同挑战杯对个人职业选择有很大影响的学生超过63.2%。卡方检验值P=0.031<0.05,说明获奖学子的职业发展意向与所参加的竞赛有所关系,且相关关系较强。
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获奖学子中,超过61.1%的同学会选择就业,其职业发展倾向于就业,而参加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获奖学生中接近70%的学生则更加偏向于选择升学。这一态势也与两个竞赛的性质有所关系。
表7 参与调研的“挑战杯”竞赛获奖学生参与竞赛类别与职业选择情况表
在选择升学的研究对象当中,超过50%的获奖学生认为,当时参加挑战杯的主题与其升学方向有所关系,有接近10%的同学认为,其升学方向和挑战杯主题是完全相关的。可见,应对选择升学作为发展意愿的获奖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赛项目相关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其开展更加深入、透彻的研究。
高校共青团要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中价值教育的定位,协助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在课堂教学中传播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应紧跟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在大力推动乡村振兴背景下,提高农科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是推动学子从传统的稳健思维向创新思维转变的重要途径。共青团组织应发挥优势,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平台,强化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主导的创新文化氛围[5],从完善第二课堂制度、寓教于竞赛等方式促进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发展。第二课堂是辅助学生开阔眼界并增强创新创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农科类高校共青团可结合学校特色,整合专业教学内容,定期举办学生感兴趣的学术大讲堂、专题报告、主题交流会等活动,在教育中加强创新创业宣传,发挥学生组织作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创新创业大赛,扩大学生参与的实践平台,通过活动潜移默化地融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多角度多方向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公民科学素质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要加强青年的全面的科学素质教育即丰富各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对于文科类专业学生,加强其自然科学教育,促使其在探索科学规律的过程中培养理性与逻辑思维;对于理科类专业学生,加强其社会科学素质教育,加强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的融合。高校共青团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制定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方案,如对于低年级文科专业的学生,应在保证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上,侧重于激发他们对科研的兴趣,扩宽他们的知识面,在比赛和活动中培养逻辑思维。对于高年级理科专业学生,应鼓励结合实践调研、毕业实习和“挑战杯”课外科研活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将各类能力结合起来,增强对科研实验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对于高校来说,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何种形式的教育,都是为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完善职业发展教育也应作为创新创业培养工作的重要部分。高校共青团可引导青年学生在进入高校的初始阶段认清自我,制定符合自身的发展计划,结合社会实践、“展翅计划”等项目,为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学生社会实践远程指导和信息服务的平台,让学生在实习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力与行动力,除了一些较为完善的获奖成果外,在日常的生活以及专业学习中,也有十分丰富的实践。这些想法虽不甚成熟,却具备发展的潜力。对于这些不太成熟的想法,农科类高校共青团可设立“校园天使投资”等方式,提供有偿的资金扶持,帮助推动项目的完善、孵化和落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对已获奖的科技创新成果,可鼓励学生将成果与未来学业发展、职业发展相联系,给予获奖项目特别是创业项目后续发展的机会,设立专项奖,激发学生的挑战动力。对项目发展势头良好的团队,联络专家辅导,保障项目的和谐运行。对成绩突出、效果明显的实施物质奖励,形成稳定的保障运行机制,促使获奖成果转化为能投入社会运营的成果。
农科类高校共青团应以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系列比赛为契机,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新一代的大学生在最有活力和魄力的年龄得到最好的培养和发挥,将职业发展与承担起改革攻坚的任务相联结,未来为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