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南
在科技速度起飞的时代,连手機都开始追求一亿像素,为什么有人依然对中画幅胶片相机情有独钟?或许是因为,摄影除了快,还有一种郑重其事的魅力——按下·决门前留下更多思考的余地,留下只取一张的认真与果断。
其实中画幅胶片相机并非只是一种相机,而是一类相机:底片画幅的大小通常小于4×5英寸而又大于135画幅,有时也会被称为120画幅,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1900年,布朗尼(Frank A.Brownell)为美国柯达公司设计了一种小巧的箱式照相机,称布朗尼1号(Brownell No.1)。这种照相机使用编号为117的胶卷,胶卷附有护纸,能在白天进行装卸,一次可拍摄57×57毫米的画面6张,这种胶卷便是现代120胶卷的前身。1901年,布朗尼又设计了布朗尼2号照相机,其画面尺寸为57×83毫米,胶卷编号为120。这是最早出现的以“120”为编号的胶片。之后1929年,德国福朗柯·海德柯(Fronke Heidecke)公司制作了能够拍摄12张的6×6厘米胶卷,而这正是现在摄影师所用的120型胶卷。
随后,各种规格的中画幅相机相继问世,比较常见的有6×4.5厘米,6×6厘米,6×7厘米,6×9厘米等,还有不是那么常见的6×12厘米等,而底片的不同也给摄影师的创作提供了更多形式上的赋能。
本期专题中,我们采访了4位一直将中画幅胶片相机作为主要创作工具的摄影师。1986年出生的美国摄影师穆斯塔法·阿卜杜勒阿齐兹在联合国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支持下,为自己制订了一个长达16年的拍摄计划,打算记录下全世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目前他已经完成了其中9年的拍摄,造访了近10个国家。
德国摄影师斯内扎娜-冯-布迪根从2017年起一直用哈苏500CM拍摄个人项目。她认为拍摄胶片与拍摄数码照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式,对查看时间的限制将拍摄者从“此时此刻就要调出照片来看”的状态中扯了出来,转而开始享受拍照时的每一分每一秒。
中国摄影师王攀选择中画幅胶片相机则是想“跟过去的自己决裂,放弃之前在个人项目创作时的技术,抹去程式化的痕迹,希望能找到一种全新的表达自己的语言”。
而中国摄影师李东翰喜欢用中画幅胶片相机的原因是它是“一种妥帖的摄影语言”。他持续用中画幅相机拍摄所走过的城市,那些照片中没有突发事件,没有夸张的奇观,每一处场景里发生的故事都在中国社会时间的长河中重复上演,周而复始。
也许在未来,摄影这个动作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如果你对此感到不满足,那不妨试试中画幅胶片相机——它会教你如何看得细一点,留得久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