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更百年,方有此人物

2019-02-12 09:08胡馨月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9年10期
关键词:苏轼

胡馨月

导引

2018年11月26日,佳士得香港2018秋拍特别策划的“不凡·宋代美学一千年”晚间拍卖,《木石图》最终以4.1亿港元落槌成交,总成交价高达4.636亿港元,约合4.117亿元人民币,创下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拍卖纪录。这幅画的作者便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苏轼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文学汇编《苏轼文集》,来了解历史上这位不可多得的通才。

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年—公元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都是开派的人物,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除此之外,苏轼在思想上、政治上、哲学上、社会伦理学上、博物学上都有很大的成就,故王安石在《西清诗话》中对苏轼评价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内容概述

苏轼一生著作甚丰,他的著作集子情况比较复杂。早在苏轼生前就有《东坡集》《后集》等六种集子刊行,其中《东坡集》是作者亲自编定。这些集子在宋徽宗时曾多次被禁毁,又多次被重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人物生平

苏轼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阶段:读书与应试

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母亲程氏是有文化、明大义的女子。少年苏轼在父母的培育下,勤奋好学,博通经史,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21岁随父入京参加进士考试,与弟苏辙同科及第,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第二阶段:乌台诗案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苏轼也上书反对,并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作诗讽刺新法,获“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第三阶段:被贬黄州到两次诏还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很低,并无实权。公余,他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哲宗即位,苏轼被召还朝。但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至此苏轼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于是便再度自求外调,做杭州太守。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

第四阶段:远谪惠、儋

回京后的苏轼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至惠州。而后,苏轼又被贬至更远的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65岁。

思想变迁

《苏轼文集》是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创作的一本文集,苏轼一生大起大落,使他的作品拥有久远的光辉,形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1.思想包容。思想的包容跟苏轼从小受到的教育分不开。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历史这里曾出过很多著名的文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兼收并蓄,不仅看儒家之书,其他的诸子百家、小说、杂记等都要博览。苏轼受这种文风的影响,再加上他天资聪颖,自然形成了他的世界观。他认为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积累中,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精华,而且他们所提倡的都是人类精神的普遍原则,就像每一条江河都要流到大海,无论是浩瀚的大江还是潺潺的小溪。文集中作品题材多样,风格多样,这与他思想的包容性有很大关系。

2.孤独寂寞。苏轼一生宦海起伏,多次遭贬谪,看清了官场上的蝇营狗苟,内心也难免会生出落寞悲凉。这种悲凉落寞苏轼常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如“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西江月》)这是作者被贬黄州当年中秋所作,起句便是沉重悲凉之音,既有对人生多舛的牢骚,又有对年华逝水的悲惋。作者把愁绪赋予江月,借山水化解,然而这种化解,是凄然,是无奈。特别是乌台诗案后,苏轼作品中有许多都充斥着这种心绪。“眼看时事力难胜,贪恋君恩退未能”(《初到杭州寄子由》),道出了产生这种心绪的矛盾之情。

3.旷达超然。苏轼一生磨难重重,多次遭人诬蔑陷害,有性命之忧。但苏轼却能够以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自勉自慰,用一杆笔,留下无数的华章,用一颗心,为百姓做力所能及的事。这种精神,表现在多方面,政治荣辱、家庭的磨难离散、对自身生活等等,都能看出这种胸襟。《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解衣欲睡,却发现月色空明澄澈,便欣然起行,与好友漫步月下,发现月色之美。此时,作者是被贬期间,得不到朝廷的信任,作者还能有如此雅兴,可见其胸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是自嘲,也是作者旷达超然性格的流露。

4.关注民生。苏轼一生命运多舛,但并未因为仕途上的不得志而意志消沉、萎靡不振。在贬谪之地,他一如既往地关注民生疾苦、心系国家安危,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在徐州,他指挥军民抗洪;在杭州,他疏浚西湖,浚治运河……但那个时代,仅凭个人是无法拯救所有受苦受难的百姓的,所以,在《吴中田妇叹》中,“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是他对严重水患灾害带来颗粒无收的农妇的真实描绘;在《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中,“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是他对无视自然灾害,毫不关心民生民计的统治者的深刻揭露。因为他心系苍生,所以便能“哀民生之多艰”。

5.儿女情长。王弗是苏轼的原配夫人,是一位常以苏洵的话“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告诫丈夫的贤内助。苏轼对她的死甚是悲痛,十年后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词作涕泪涕血,抒发自己对妻子绵长的怀念,不渝的爱意,成为感动千古的悼亡词。乞居常州时,幼子蘇遁夭折,“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泻水”,突出的是苏轼的悲伤。虽然苏轼有旷达的胸襟,但面对亲人离世,生死相别,仍是有血有肉的有情人。

艺术特色

1.苏文如海。苏轼是继欧阳修后的北宋文坛领袖,有“欧文如澜,苏文如海”之说。文集题材多样,形式多变,语言简洁流畅,是苏轼作品的主要特点。

2.文理自然。苏轼写作倡导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正是这种理念,令他的文章强调自然美,具有顺其自然又独善其身的内在美。

3.以诗为词。宋代词多为歌台舞榭的消闲品,而苏轼以广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以诗为词,打破了词坛婉约派一统天下的局面,词作创出一代豪放风格。

原作欣赏

浣溪沙

苏 轼

麻叶层层檾①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②。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③软④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任徐州知州时。①檾(qǐng):同“苘”,俗称青麻,可制麻袋或绳子。②络丝娘:本为虫名,此处代指缫丝的妇女。③捋青: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麨(chǎo):用麦子制成的干粮;④软:吃饱。

赏析

这是一首写夏日田园风光、乡村风貌及村中见闻,又充满了浓郁乡土色彩的词作。词的上片写农事活动。首句写地头的作物。“麻叶层层”是写作物茂盛,“檾叶光”是说叶片滋润有光泽,二语互文见义,是雨后庄稼实况。下片写作者对农民生活的采访,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炒干后捣成粉末以果腹,故云“软饥肠”。两句可见村中生活仍有困难,流露出作者的关切之情。

参考译文

麻叶层层叠叠檾叶发出亮光,谁家煮茧的香气飘满了整个村庄?隔着篱笆传来缫丝的女子轻声软语。

拄着藜杖的白发老翁喝得微醺,采下刚成熟的麦子准备炒麦粉吃,我关切地询问:豆类作物何时能成熟?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题西林壁
苏轼错改菊花诗
但愿人长久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愚钝读书法
苏轼愚钝读书法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