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良合
摘 要:正确认识新、旧课标的主要变化及其各自问题,有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从教学实践来看,最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未能较好地解决原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衔接与课程评价这五个方面的问题。文章从这五个方面对高中历史课标的修订进行论述。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标修订;主要变化;目标;结构;内容;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02-0057-02
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修订课标”)已于2017年12月29日由教育部正式发文(教材〔2017〕7号)印发,并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其最大亮点是提炼学科核心素养和制定学业质量标准,优化课程内容结构,方便教学考试评价与促进高考深入改革,并解决现行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初、高中历史课程内容衔接问题,以对接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来看,无论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实验课标”)还是“修订课标”,都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衔接与课程评价这五个方面的问题。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主要变化及其特点,将有利于普通高中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的修订
从课程目标来看,“修订课标”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取代了“实验课标”所确定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尽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述由“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改变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但这种表述所反映出来的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似乎只是培养历史学家,与基础教育的基本性质并不匹配,因此有待商榷。就普通中学历史教学而言,从学生学习认知心理发展水平来看,如果初中历史课程目标确定为感知历史,那么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应该是理解历史。而后者的核心内涵就是:学生通过学习高中历史课程,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去看待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即像历史学家一样去思考。高中历史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养成历史思维的学习过程,其重点在于思维方式而非学科能力。毫无疑问,社会需要培养历史学家,但不可能把所有高中生都培养成历史学家。只有那些对历史有着特殊爱好,并且选择了历史专业,同时又希望以此为职业的极少数学生才适合此种培养目标。
二、课程结构的修订
从课程结构来看,“修订课标”以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这三类课程构成高中历史课程整体结构,改变了“实验课标”按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原则所确定的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而形成的课程结构,其意图在于解决原有必修课程“三分法”(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时序性不强、内容较深、必修与选修内容部分重复、内容体系与高考大纲分离等问题。其中,“修订课标”所确定的必修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是高中生必修的基础课。选择性必修分别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等视角设置三个模块以供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学习需求与升学要求进行选择。选修包括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前者核心内容是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旨在强化学生史学专业基础。从教学实践来看,“三分法”需要交代相关历史背景知识,这样会增加教师教学负担,出现重复教学问题,而采用抽象概念陈述历史才是影响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症结所在。如何合理安排中国史与世界史,这是“实验课标”尚未解决的问题,“修订课标”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应予以完善。
三、课程内容的修订
从课程内容来看,无论是“实验课标”还是“修订课标”,都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且必须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实验课标”之所以按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原则组织课程内容,其目的在于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脉络,以及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这种立意无疑是可取的,关键是课程内容如何有效组织才能更好地体现此种意图并达成课程目标。“修订课标”试图通过改变课程结构以解决“实验课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但并未就如何有效整合中国史与世界史提供方法和指导。这在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尤为明显,因为离开世界历史发展这个大背景,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近现代以来的中国问题,同样也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位置,使得“修订课标”所确定的增强文化认同、弘扬民族精神、拓宽国际视野等诸多课程目标往往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内容编排与结构设计而变得更加难以实现。
四、课程衔接的修订
課程衔接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二是同一课程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三是每个学段每一课程内部的衔接。从课程内容来看,“修订课标”试图通过调整课程结构以解决现行高中历史课程时序性不强的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不同课程之间以及课程内部之间的衔接问题。但基于学科逻辑所选择的课程内容并未能很好地解决初、高中历史课程以及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衔接问题,原因在于其所设定的课程目标是与高考历史对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而非基于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方式。从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去看初中历史课程内容,恐怕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难度才能与之衔接,或基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去调整高中历史课程内容才能使两者自然衔接。事实上,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现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编写,也是按照“先中国史,后世界史”这个原则安排课程内容的。如果高中历史课程也按照此原则安排课程内容,那么就容易导致部分学生难以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诸多问题。
五、课程评价的修订
从课程评价来看,考什么也就教什么和学什么,这种以考试为中心的课程评价机制已经严重窄化并扭曲中学历史的教育功能,偏离了基础教育的根本性质。从教学实践来看,初中历史是否纳入中考以及高中文理考试,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着直接影响。这种评价机制缺乏协调所导致的混乱现象远比课程衔接、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目标等问题更为严重。这就使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希望达成的注重学习过程这个目标在当前评价机制下很难实现。“修订课标”以对接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确定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实际上是在强化以考试为中心这种评价机制。基于考试有其限度这个内在矛盾,即便能够建立高考历史内容体系,其结果固然方便考试与教学,但必然会导致学习更加功利化,使得历史教学容易背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初衷。因此,要充分发挥评价作用促进学生发展,就要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现状,适度区隔考试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概括起来,从教学实践来看,若是将课程标准作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那么其内在逻辑应该是根据学习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并且由两者共同决定教学方法,而学业评价则必须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推而言之,无论是初中历史课程,还是高中历史课程,以及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问题或者普通中学历史学习知识体系,都需要考虑学习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以及由三者内在逻辑所决定并且与之相适应的学业评价,这样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姬秉新,王从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制过程的历史思考[J].历史教学,2016(01).
[3]郑林.《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实施现状调研报告[J].历史教学,2013(03).
[4]王从华,姬秉新.近十年来中学历史课程改革问题研究述论[J].历史教学,2012(05).
[5]吴凌寒.浅析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04).
[6]周红.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7.
[7]郭梦羽.历史时空观念素养提升路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