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学文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营造一个绿色的、安全的户外活动空间是对于儿童的一项基本保障,丰富的、多体验的空间也是引导与开发儿童智力健康发展与认识世界的重要场所。在场地中的运动是儿童与外界环境建立明确关系的唯一途径,儿童的智力发展依赖于从外界产生印象[1]。现代城市中的儿童户外景观设计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景观设计中太偏向视觉效应,缺乏其他感官的体验,忽视了儿童多方位探索世界的需求。另一方面城市中的儿童活动景观千篇一律,游戏设施大同小异,这不仅缺乏场地的特色,也不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因此,从触觉体验出发,建立儿童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增强儿童与环境的互动是儿童园林场地设计中需考虑的重要因素。
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振动等方面的感觉[2]。人的皮肤作为触觉传感器遍布身体各处,依靠表皮的游离神经末梢来感受温度、痛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在儿童时期,触觉体验显得极为重要,儿童自身与自然界中的事物接触,在大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与深刻的感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认识、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儿童总是本能地利用手、脚等不同的身体器官去接触事物,感受事物的温度、硬度、材质与肌理,通过触觉来形成对于事物的初步认知,经常进行触觉体验的儿童,对于事物认知的敏感程度更强,脑部发育也更加的完善。
通过环境对于儿童触觉的不同影响,可将触觉分为生理触觉与心理触觉[3],洞察儿童不同触觉类型,建立儿童与景观环境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于景观环境的打造,可以更好地丰富儿童行为活动内容。
1.2.1 儿童生理触觉
生理触觉又称直接触觉,是由身体表面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而形成的感觉,生理触觉根据感受的不同又可分为冷暖感、粗滑感、干湿感和软硬感四种。对于儿童来说,细腻的皮肤使得在触觉的感受上更为灵敏,这种灵敏的触觉体验是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方式。物体表面的温度变化与热量传导能给儿童带来类似温暖或冰冷的触觉体验;通过用移动的接触方式与物体产生摩擦,从而感受物体粗糙、光滑、凹凸、平整的纹理;在物体表面施加压力感受物体的反作用力,从而体验物体坚硬、柔软的质地。以上的各类不同接触方式,便成为了儿童感知与探索世界的最基本方法。
1.2.2 儿童心理触觉
心理触觉又称间接触觉,它是由触觉经验与视觉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当儿童接触某一事物后,会在大脑中对该事物产生一定的触觉认知,当今后再看见这一事物时,就会在大脑中出现这一事物的特定质感、温度等,这就是触觉经验的作用。这一时期,儿童的触觉经验相对成人较少,这使得他们对于环境的刺激反应更强,适应能力与抵御能力更弱。所以一个多体验的、安全的户外环境对于提高儿童的环境适应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按照儿童的个人意愿可以将触觉体验方式分为主动触觉体验与被动触觉体验两类[4]。当儿童自愿与环境中的事物相接触时,就称为主动触觉体验,主动触觉体验体现了儿童的探索性与求知欲,是有目的地对环境进行接触体验。而被动触觉体验指的是受到外界环境的不可抗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对于环境的体验。
1.3.1 主动触觉体验
(1)手部触觉体验
双手是儿童感知环境的最重要部位,手部触觉感受系统最为发达,尤其是指腹。儿童利用手指与手掌对物体进行触摸、滑动、拿捏等方式来感受外界环境,手部的触摸增强了景观环境带给儿童的真实感受,也增加了环境与儿童的互动性。
(2)脚部触觉体验
脚部触觉体验几乎伴随着儿童的整个户外活动,与脚部接触最为频繁的是地面铺装材料,儿童利用脚部的踩踏、滑动、摩擦等方式感受地面的坚硬或柔软。脚部的触觉体验也是一种安全性试探,当儿童踏入环境确认安全后,才能安心地在场地中玩耍。
(3)身体触觉体验
儿童在场地中的玩耍形式是复杂多变的,他们会调动身体的各个部位去感知周围环境,或坐、或趴、或卧、或躺等,用不同的方式引发身体不同部位的触觉体验。
1.3.2 被动触觉体验
户外的光照、温度、湿度、风速等都属于不可控因素,这些因素给儿童带来的感受属于被动触觉体验,它们影响着儿童在户外活动中的体验感与舒适度,所以营造良好的园林活动空间极其重要,避免儿童在强光、强日照、寒冷、大风等的环境中玩耍。
人们在复杂多样的景观环境中有着多方位的需求,儿童也不例外,他们善于发现周围事物的美丽,也拥有一副极具探索性的身躯,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他们对于环境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安全舒适需求与求知探索的需求[5]。以儿童的不同需求为依据,对场地进行设计会更具有针对性。
提供安全的户外活动场地是对于儿童的基本保障。一个陌生的户外场地与儿童是毫无联系的两个独立个体,此时场地给儿童带来的是一种不安全、不信任的心理感受,而触觉体验是联系两者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触觉,儿童得以了解、感知这一场地,从而建立信任感。这其中还要提到边界意识,就像襁褓中的婴儿能够安心舒睡,是因为婴儿能触碰襁褓的边界,感受襁褓的包围,从而产生安全感。儿童户外场地景观设计也同样,刻意强化边界意识,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安全性的保障,这也是为什么儿童在小空间中玩耍更自由、更安心的原因。
此外,保障舒适的触觉体验也尤为重要,例如在树荫下布置儿童活动,减少紫外线对儿童皮肤触觉的刺激;采用橡胶等柔软材质作为铺装材料,增强脚部舒适度等。
对于儿童来讲,触觉的探索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新鲜知识的过程,触觉的感知体验弥补了单一的视觉带来的色彩上的景观体验效果。为了提升儿童对于外界的认知能力,应充分利用各种材质进行景观的营造,使得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无形地进行学习与探索。例如干燥的沙滩难以塑性,但遇水后会变得密实;夏季触摸金属很烫,冬季触摸金属却很冷;不同的石头会带来不同的触觉感受;粗糙的荷叶表面永远不会被水润湿等等,触觉的体验会让儿童发掘自然的奥秘。
增强儿童与环境的互动性,完善儿童的触觉体验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利用不同材质来丰富景观环境。根据材质的不同可将景观要素分为硬质与软质两大类,其中硬质景观要素包括铺装、贴面、活动设施等,软质景观要素包括植物、水体等[6]。
儿童最常接触的硬质景观即为铺装,不同的活动区域采用不同的铺装材料,可以增强不同空间的体验感,也可用于空间的划分。在公园内不同的游戏空间又采用了不同的铺装材料,有可以堆砌、挖坑的沙地,可以赤脚、慢跑的卵石地,可以跳跃、游戏的石材汀步,可以滑行、冲刺的光滑坡面等。
现今儿童园林场地中游戏设施多以玻璃钢、塑料、金属等材料为主,这些材料虽然可塑性强,但在触觉体验上显得生硬、单调。最好的方法是将自然元素融入场地的设计当中,例如木头、麻绳、竹竿、树皮、卵石、泥土、贝壳、种子等等。儿童对自然界有强烈的原始渴望[7],通过与自然材料的接触能让儿童产生纯洁、质朴、脆弱、坚强、细腻、沉重等不同心理活动。
在城市中,儿童自然缺失症现象越发严重,拉近儿童与自然两者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借助植物的力量。植物是触感最丰富、造型最多样的自然景观元素,与植物的接触能让儿童感受自然的亲和力,触摸生命的力量。植物园是一个城市中植物最为丰富的活动场地,在这里儿童与植物互动所产生的触觉刺激也是丰富多彩的。例如热带雨林植物植株高大,叶片肥厚,展现生命的蓬勃气息;沙漠植物茎秆粗壮、棱状且多刺,展现生命的顽强气质;高山极地植物植株矮小呈垫状,体现生命的珍贵;还有各类奇异植物造型独特,体现生命的独一无二。在大多数的城市户外活动场地中植物品种虽不如植物园丰富,但增加一些趣味性植物也未尝不可,一些特殊植物的应激反应能增强儿童的兴趣,例如触摸含羞草(Mimosa pudica Linn.)会使叶片闭合,触摸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inn.)会使树干颤动等。此外植物景观还能改善触觉环境体验,减少阳光直射、增加空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等。
水体景观形式多样,静水会让儿童内心平静,动水则会带动儿童兴奋的情绪。在充分考虑水景的美观性、安全性、舒适性的前提下,增强儿童与水景的互动。利用水体不同形态下的触觉体验展开设计,例如平静的池面、流动的小溪、翻涌的波浪、跳动的喷泉等。同时还可利用水体的固、液、汽三种状态,与空气、阳光、动物、植物、小品相结合,给儿童提供千变万化的水景触觉体验。
儿童的成长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只需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绿色、健康的成长环境,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即可。在儿童园林场地设计中,充分考虑儿童需求,从儿童角度出发,创造多感官、深层次的景观体验,开发儿童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更重要的是让儿童自由、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