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支撑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战略分析

2019-02-12 22:17刘艳李明辉
山东畜牧兽医 2019年9期
关键词:山东科技农业

刘艳 李明辉

农业科技支撑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战略分析

刘艳 李明辉*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讲话时指出,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要求,要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扛起农业大省责任,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从“三个导向”到“五个振兴”,从“勇闯‘三农’工作新路径”到“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总书记全方位的科学指导,充分体现了对山东“三农”工作的厚望和重托,充分体现了对山东做好“三农”工作的高度信任。山东是农业和科技大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殷切期望、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必须充分发挥好农业科技的核心引领和关键支撑作用。

1 山东农业科技现状及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山东是农业大省,素有“全国农业看山东”之说。耕地面积占全国6%,淡水占全国1%,粮食产量占全国8%,肉类占全国9%,水果占全国12%,蔬菜占全国13%,水产品占全国14%,花生占全国19%,农产品出口占全国24%,这反映了山东农业在全国的地位。长期以来,山东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农产品出口总额、农机总动力,蔬菜、果品、肉蛋奶、水产品产量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位,取得的这些成绩中农业科技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山东在全国最早提出“科教兴农”战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多项科技指标和成果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山东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为98%,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6.7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0%,均处全国领先地位。

1.1 以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科技支撑山东农业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年来持之以恒实施了农业良种工程,有力提升了山东省省种业自主创新能力,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围绕中低产田和盐碱地改良,实施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试验示范面积突破100万亩,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累计辐射带动推广1600多万亩,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和脱贫致富。围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科技需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施了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推动现代高效农业等科技领域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链、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围绕制约山东农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性科技问题,省政府批准由省农科院组织实施全国首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并列入本省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资金支持。依托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省政府与中国农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撬动国家级科技资源,助推山东农业由大变强。

1.2 以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创新联盟为载体,建立了一体化的农业科研工作新格局 初步形成了以黄三角国家农高区、19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4个省级农高区、11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为主构成的“四级体系”农业科技园区,园区数量、建设质量稳居全国首位,中央农工办、科技部等给予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介山东经验模式。为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大联合、大协作的高效协同创新机制,成立了全国首个“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搭建起了 “一盘棋”“一条龙”的农业科研工作新格局、新模式,全面提升了农业科技对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能力、对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撑能力和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

1.3 以重大品种和关键技术突破为带动,农业科技供给水平不断提升 以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为切入点,研发突破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如“济麦22”连续9年蝉联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累计推广超过2.7亿亩,增产小麦200多亿斤;玉米品种“登海661”创下了亩产1402.9kg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花生玉米宽幅间作技术促进粮油均衡增产,每亩增加经济效益500元以上;天敌与授粉昆虫工厂化繁育技术可从源头上防治面源污染,平均每亩可减少农药使用1kg左右。这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1.4 以破解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重大关键共性问题为切入点,推进科技资源与精准扶贫有效对接 以强化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两个支撑为重点,发挥农业科技园区、产业、龙头企业三个带动作用,不断完善机制和模式,激发贫困地区科技潜能和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建立“造血式”科技扶贫示范。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到基层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组建了由高端专家组成的全省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开展集中授课和培训。2018年主推了标准化种植、健康养殖、新品种繁育与产业化、水肥一体化等50多项成果转化,为贫困户集体增加收入7000多万元,为贫困村集体增加收入近4000万元,直接带动1万多个贫困户脱贫。

2 山东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挑战

2.1 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繁重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要求: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山东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粮食总产稳步增长。2018年粮食播种面积1.26亿亩,总产量5320万t,占全国的8.1%,已成为全国粮源供应的“大市场”。但是,由于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再加上受人均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等条件限制,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转变粮食生产方式、提高产量效益,探索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乡村振兴路径,已成为摆在农业科技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2 农村农民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当前农村要素呈逆向流动态势,突出表现在人才流失严重、资金要素难进、农民增收困难。最新统计,山东省14个市117个县(市、区)共有扶贫工作重点村8654个、17.2万贫困人口。按照国家要求,还有253.1万已脱贫人口需要脱贫不脱政策,持续巩固提高,在东部六省中扶贫任务最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科技扶贫工作任重道远。如何依靠科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农民职业素养,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点和难点。

2.3 绿色农业发展面临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绿色发展。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粮食作物氮肥、农药利用率50%~65%,而山东省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7.8%、农药利用率仅36.5%,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土地、淡水人均占有量只有全国的22.8%和14.7%,但土地利用率已达87.9%,高于全国72.6%的平均水平;土地垦殖率48.8%,高于全国10%的平均水平,淡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95%,但灌溉水利用率仅为56%。山东省大部分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2%以下,而美国、欧洲发达国家普遍在3%以上。所以,在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的形势下,统筹“保供给”“保生态”和“保安全”的压力不断加大。

2.4 新业态新模式潜力挖掘不够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高品质、有营养、健康安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山东省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高附加值特色农产品少,水果、干果优质果品率分别只有20%、30%,低于发达国家30个百分点以上。品牌是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的追求,是供给侧和需求侧升级的方向。高质量是发挥品牌引领作用的基础,在挖掘优势农业资源,选择特色鲜明、品质优良、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区域和产品方面,山东省缺少龙头企业和品牌带动,高质量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居民对农业的休闲、观光、体验、科普、康养等功能需求强烈,但受产业政策配套、公共科技储备供给、市场主体创新创意能力等因素影响,农业的多功能性和附加值挖掘明显滞后,通过科技支撑引领特色农产品产业、乡村手工业、农村旅游业发展还大有可为。

3 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

科技创新是引领乡村振兴的第一动力。下一步,山东农业科技发展要以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山东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紧扣科技兴农、质量兴农主题,加快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大幅提升山东农业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3.1 在现代种业方面 继续巩固提升山东优势农业育种领域的先进地位,支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重点开展动植物种质资源和近缘野生植物资源收集评价和创新利用;构建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组编辑等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融合的高效精准育种技术;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高效、多抗以及适宜轻简化、机械化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突破性农业新品种。

3.2 在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方面 大力推动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格局。重点突破土壤地力提升、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作物轮作模式等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农业化学品(化肥、农药、添加剂等)减量化、水肥一体化、重金属原位钝化、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构建多样化农业互联网管理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3.3 在名特优希农产品提升方面 山东位于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地理位置优越,动植物品种资源丰富,烟台苹果、莱阳梨、潍县萝卜、章丘大葱、渤海黑牛、莱芜黑猪等一系列名特优农产品享誉国内外。但一些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忽视“特色”的价值,对品牌标准化认识不到位,在提升标准、品牌打造方面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要大力推动山东特色农产品提质增效,增强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重点开展山东特色农产品种质挖掘、提纯复壮与新品种选育;名特优希农产品标准化种养关键技术研究;特色农产品产地溯源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3.4 在农业智能装备方面 发展现代化农机智能设备是农业生产的主要保证,能够大幅提升山东农机装备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重点攻克信息感知、决策智控、精细生产等智能化农机装备技术;研发农业智能装备关键部件及多功能作业关键装备;研发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节能环保动植物工厂;创新设施园艺、畜禽养殖和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农业信息集成技术。

3.5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 加快构建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支撑保障体系,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产前重点加强生物肥料、高效缓/控释肥、生物农药、可降解地膜、饲用酶制剂、生物土壤修复剂等绿色农业投入品的创制;产中加强产地环境净化、平衡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控、畜禽健康养殖等关键技术研究,集成标准化、清洁化高效种养技术模式;产后加强加工储运质量控制、药残快速检测、质量可追溯系统等研究。

3.6 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 山东省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水平都与现代农业要求有很大的差距,粗加工多,高附加值深精加工产品少。要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促进山东农业产业链延伸与附加值大幅提升。重点研究主要农产品高值化加工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突破农产品活性营养物质提取制备与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功能性及特殊人群膳食专用产品;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与配套装备研发。

4 增强科技引领山东乡村振兴能力的路径对策

针对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对科技需求的变化,结合山东农业科技发展实际,急需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制度和组织体系,以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山东乡村振兴。

4.1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调整农业科技进步方向 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既要“顶天”,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推动原始创新,夯实农业科技创新的根基,尽快优化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的发展布局。还要“立地”,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赢得战略主动。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在我国农业由粗放型发展转变为节约型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关键性支撑作用。更要“惠民”,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将科研成果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通过增加科技供给,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提升和支撑农业产业发展,培育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动能,在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等国家战略任务中发挥新的更大作用。

4.2 强化源头创新与技术支撑,实施重大科技工程 在重点领域部署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围绕满足结构调整、食品安全、绿色发展对多元化品种和关键共性技术的重大需求,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引擎。实施省级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平台、大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规划,联合中国农科院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共建山东植物表型组学研究、重大迁飞害虫雷达预警与精准阻控两个大科学平台,建成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融通发展,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高质量发展。持续实施农业良种工程,探索建立种业创新支撑乡村振兴新模式。继续推动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科技创新支撑。贯彻落实省政府与中国农科院签订协议任务,农业科技创新工程要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支撑我省加快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兴农。

4.3 完善推广转化体系,增强科技对产业支撑能力 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机制,加快推进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建设,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体、服务平台载体、人才队伍和金融支撑体系建设方面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强化政策衔接配套,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评价考核激励相关政策,鼓励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服务,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千家万户中。加强山东省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利用合作共建的农业产业研究院,充分调动企业及地方政府的资金和资源,共同进行研发和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促进科技成果信息传播、扩散上的优势,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信息服务。布局支撑载体建设,在全省遴选一批产业规模和效益显著的特色产业区域,建立起以特色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机制和成果转化模式,全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4.4 优化资金投入配置,持续稳定支持农业科技创新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建立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政府部门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财政中农业科技投入的部分,并优化资金的使用效率,引导资金流向能够创造更多利益的农业科技领域。另外充分发挥非政府部门资本在农业科技研发中的作用,积极引导各类民间资本等非政府部门参与到农业科技研发中。建立稳定性和竞争性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对科教单位研究投入主要采取稳定投入方式,探索非项目支持方式,确保公益性、长期性、探索性科技工作有稳定的队伍。对企业研发投入采取政府引导,主要采用竞争性和后补助方式,加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引导。

4.5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农业科技人才活力 (1)优化科研评价机制,由表观数字评价逐渐向贡献评价、生产实际评价转变,引导科研人员坚持矛盾和问题导向做科研,树立“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推动科研创新“接地气”,促进科研与生产紧密对接。(2)完善人才奖励激励机制,做好国家和省人才政策的落实,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按照“青年骨干-青年英才-学科带头人及团队-领军人才及团队”四个层次,强化本土人才培养,实现“输血”与“造血”并重;建立研发绩效和成果转化与科技人员利益挂钩的机制,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3)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释放创新创造活力,营造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2019–08–05)

本研究得到农业部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编号:UA201710)

S181.6

B

1007-1733(2019)09-0052-04

猜你喜欢
山东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科技助我来看云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