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贵文
一起雏鹅痛风病的诊治及病因分析
仝贵文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近年来随着养鹅业的不断发展,青冈县的规模化养鹅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大多数养殖户刚刚尝试鹅的大量饲养,存在养殖经验不足、养殖设施不完备、疾病预防意识淡薄等问题。本文就一例雏鹅痛风病的发生、诊治及病因分析进行了论述,旨在给其他养殖者予借鉴和参考。
黑龙江省青冈县一养鹅户于2019年5月22日采购3日龄雏鹅4350只,一直饲喂雏鹅专用饲料,待雏鹅6日龄时开始出现发病症状,至10日龄送检时共发病约1000只,死亡800多只。
发病雏鹅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羽毛凌乱并有脱落,病鹅站立不稳、严重者卧地不起,排白色糊状稀便,泄殖腔周围羽毛有粪便附着。个别病鹅腿部关节肿胀严重,触摸有疼痛感。
肾脏肿大、色淡,因有尿酸盐沉积而呈斑驳状。胆囊内胆汁浓稠、有沙石样物质。心包膜、肝脏和肺脏表面的浆膜及肠系膜等均有尿酸盐沉积,似覆盖有一层白膜。剖检还可见病鹅跗关节的关节腔内因尿酸盐沉积而有大量白色分泌物流出。
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初步判断雏鹅患痛风症,刮取附着于内脏表面的白色沉淀物涂片镜检,可见镜下有针尖状、反光性的尿酸盐结晶,因此最后确诊鹅痛风病。
全群雏鹅减少精料的供应,适当提高新鲜青绿饲料的饲喂量,提供充足的饮水,在饮水中添加5%的食用碱,以促进鹅体内尿酸盐的排出。患病雏鹅还应在饮水中添加肾肿解毒灵(复方碳酸氢钠可溶性粉),连用3~5d。治疗3d后,雏鹅患病症状减轻,死亡数量大幅度降低。
能引起雏鹅痛风的致病原因十分复杂,因凡能引起肾脏损伤、尿酸盐沉积的因素均可导致痛风病的发生。能导致禽痛风病的因素有20多种,而且不断有新的致病因素被发现和证实。笔者根据此次病例发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他专家的临床经验,分析此例雏鹅痛风病发生的可能致病因素。
6.1 饲养与饲料问题 (1)在本病例中养殖户大量的饲喂雏鹅专用精饲料,没有适当添加新鲜的青饲料,如青草、白菜、生菜等。并且因为雏鹅日龄较小、数量较多,因此并没有放牧饲养。鹅为草食性家禽,长期大量的饲喂高蛋白饲料,使饲料中分解产生的尿酸超出了机体的代谢能力,另外肾脏的损伤也使尿酸排泄受阻,因此大量的尿酸盐沉积在内脏器官上或关节腔内而引起痛风。(2)鹅的饲养应以放牧为主,精料为辅的饲养方式,一方面放牧可使鹅采食天然的青饲料,降低饲养成本;另一方面,天然放牧场所与鹅舍相比空气新鲜,地域广阔,放牧时还可适当增加鹅的运动,这些都大大的减少的患病的机率。如因天气原因不能放牧可人工添加新鲜青饲料,使饲料的配比合理科学。
6.2 管理问题 (1)据养殖户叙述,鹅苗采购前育雏舍控温是32℃,采购回来后,连续下雨导致天气温度较低、湿度较大,棚式育雏舍采用火炉临时供暖,温度达不到要求,而且昼夜温差在7~8℃。饲养过程中的消毒工作没有定期按照要求执行。由于夜间温度低不能自然通风,垫料清理不及时等均可造成空气污浊损伤雏鹅呼吸道,湿度太大从而导致环境中细菌大量繁殖,这些都可导致雏鹅抵抗力降低,引起发病。雏鹅被毛稀薄,体型较小,体温调节能力差,消化机能不健全,对外界环境的改变适应能力差。若育雏环境达不到要求极易引起雏鹅发病和死亡。(2)改进育雏舍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改进措施为:改善供暖设施,提高育雏鹅舍温度,减小昼夜鹅舍温差(昼夜温差最好低于2℃),完善鹅舍通风系统,垫料每天清理一次,保证新换垫料干燥卫生。鹅舍的进出口应设消毒池,饲养人员进出需经过消毒池。垫料清除后,对鹅舍、食槽、饮水器等要定期全面消毒。
6.3 密度问题 本病例中,养殖户自建育雏鹅舍能容纳雏鹅3000只,但实际饲养量为4350只,因此饲养密度过大。饲养密度过大一定会增加鹅患病的几率,造成更多的经济损失。
养殖户具备科学的养鹅意识是养好鹅的关键,几千只规模鹅的养殖不同于家庭养殖中十几只或几十之鹅的养殖,该养殖户是初次尝试鹅的大规模养殖,养殖经验不足,养鹅中疾病防范意识淡薄。鹅的数量多,养殖密度大,产生的排泄物多,鹅苗采购回来的最初几天恰逢天气温度骤降、阴雨连绵,育雏舍温度较低、湿度较大,以上原因均可导致鹅苗抵抗力下降,易被病原微生物感染。另外缺乏科学养鹅意识也是导致鹅痛风发生的主要原因,合理的饲料配比是科学饲养鹅的一个重要环节。鹅是草食动物,大量高蛋白质、高钙饲料的供应,饲料中维生素A的缺乏,均可使肾脏细胞代谢障碍,导致尿酸盐排泄受阻,这也促使了痛风病的发生。鹅舍要经常清扫,清除粪便和垫料,保持通风并严格消毒,保证鹅舍清洁、卫生、干燥。从购回鹅苗开始,根据当地鹅病流行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按照免疫程序有计划的进行免疫。总之,只要做到把好饲料关,控制好环境卫生,做好雏鹅预防免疫接种等工作就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雏鹅疾病的发生,痛风病的发生几率也会大大的降低。
(2019–06–19)
S858.32
B
1007-1733(2019)09-00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