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食品全产业链中的饲料企业:生存危机与发展机遇

2019-02-12 21:12叶元土
饲料工业 2019年8期
关键词:产业链饲料动物

■叶元土

(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苏州大学水产研究所,江苏苏州 215123)

中国以占全球10%的耕地和6%的水资源,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提供了占全球25%的粮食总量,2017 年生产了8 431 万吨肉类(人均占有量62 kg,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8 kg)、6 938万吨水产品(人均占有量50 kg,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8 kg),在全球范围内创造了农业增长奇迹。中国的饲料工业经历30 多年发展历程,其饲料总量超过2 亿吨。新时期,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饲料工业、动物养殖业也面临重大的产业调整时期,这类调整是非常深刻的,既有产业地位、作用的转变,以及动物养殖业、饲料产业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也有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科发展方向的重大调整。如何理解这类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纬度去理解这类转变会有不用的认知和结果。本文期望从动物食品生产的全产业链视角下分析中国饲料工业、饲料企业的生存危机与转型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1 饲料工业发展动力的转换与发展趋势分析

一个产业、企业发展的原始驱动力一定是对利益的追求,而在不同社会、经济形势下,经济利益的获得方式是显著不同的。在社会和经济形势已经发生重大转变的情况下,饲料产业、饲料企业经济利益的获得方式要随之转变,企业才能求得生存、获得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1.1 回顾发展历程,动物食品的社会需求驱动了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饲料工业在40 年左右的时间里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其重要的驱动力是社会对动物产品的巨大需求。我们经历了粮食和动物产品不够吃、够吃、吃不完(过剩)、甚至吃出病来了的主要发展历程。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缺少足够的动物产品,于是依赖于“全民养殖”的生产方式,使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动物养殖过程就是将饲料物质转化为动物产品的生产过程。因此,社会对动物产品的巨大需求驱动了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

如何评价我们的养殖业和饲料工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存在的重大问题?一个基本的观点是:养殖动物产品数量基本满足社会需求,饲料产品的数量增长进入平稳期。动物养殖产业、也包括饲料产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直接表现在耗费大量资源生产出来一般性的动物产品难卖,效益下降,而消费者亟需的优质绿色安全动物产品供给不足,矛盾主要体现在供给侧。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满足人民对动物食品的需求是全产业链的基本任务和职责,也是饲料产业、饲料企业经济利益获得的主要来源。依据“中国201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 431万吨,其中,猪肉产量5 340万吨;牛肉产量726 万吨;羊肉产量468 万吨;禽肉产量1 897万吨。禽蛋产量3 070万吨。牛奶产量3 545万吨。全年水产品产量6 938万吨,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5 281万吨;捕捞水产品产量1 656万吨。

如果按照全国人口13.9亿计算,我们养殖的动物产品年度人均占有量为:猪牛羊禽肉60.65 kg/(人·年)。其中,猪肉38.42 kg/(人·年)[2016 年中国猪肉消费总量5 487 万吨,人均猪肉消费量39.76 kg/(人·年),有部分进口猪肉供给市场需求],牛肉5.22 kg/(人·年)[2016 年中国牛肉人均消费5.6 kg/(人·年)],禽肉13.64 kg/(人·年)[2016 年鸡肉消费量1311.0 万吨,人均猪肉消费量9.43 kg/(人·年),有部分禽肉进入境外市场],禽蛋22.09 kg/(人·年),牛奶25.50 kg/(人·年)。水产品总量中,以养殖水产品计算为37.99 kg/(人·年)。

按照这些数据,可以这样认为:国内养殖动物产品数量可以满足国内需求,部分种类养殖量已经超过了消费量,出现了简单的“过剩”。

饲料产品的市场是养殖行业的需求,当养殖的动物产品数量基本满足国内消费市场的需求之时,意味着养殖动物产品数量基本达到顶峰。因此,相应的对饲料产品的需求量应该达到或接近“天花板”了,饲料产品的市场在数量上基本达到饱和。

1.2 多纬度审视,养殖业和饲料工业发展的驱动力在发生重大转换,饲料产业、饲料企业发展方式必须转变

1.2.1 大农业背景下,农业产品、农业企业参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是关键点

中国正在从一个农业大国向工业化国家转变的过程之中,这是大背景。而农业的地位、作用和历史使命也在发生重大的转变,动物产品的生产也是大农业的一部分。

粮食安全是一国政府的重大责任,而粮食安全不仅仅是基本口粮的数量安全,也包括了动物食品的数量安全;同时,在数量安全的同时,在国家化的大市场中,粮食质量安全、动物食品质量安全同样重要,也是粮食产品、动物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谁来养活13亿中国人”应该就是中国农业的历史使命,但其基本内涵在发生重大的转变。用我国自己的土地生产足够的粮食、动物产品来养活13 亿中国人,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稳定的粮食、动物产品、食物的供给保障,这是需要有综合国力来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自己种的粮食和自己生产的动物食品作为基本的保障,同时也要依托全球化的市场进行补充、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因此,中国的大农业的历史使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2.1.1 农业不再是单纯的粮食、动物食品保障性行业,国际化是必然之路

当前形势下,我国农业的使命是保障基本口粮、保障农民的基本收益、保护基本农田,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业成为了生态保护的一部分。

基本格局是:用中国自己的土地资源保障基本口粮(大米、小麦),而粮食(大米、小麦、薯类、玉米等)及油料(油菜籽、大豆等)、饲料用粮(玉米、高梁、大麦等)、棉花等则是参与全球化市场。对于饲料工业而言,所需的饲料原料除了国内市场供给外,更多的则是依托国际市场的供给;对于饲料企业、尤其是集团化的饲料企业而言,建立一支国际化的饲料原料采购人才队伍、在全球国际市场采购饲料原料则是相应的对策。从全产业链视角看,饲料集团化企业的发展边界延伸到饲料原料生产领域也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1.2.1.2 农业产品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农业企业国际化已经成为现实,增强企业国际化竞争力是关键

中国农业产品市场成为一个开放的国际化市场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不再是国内市场的竞争,而是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动物产品也是如此,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猪肉、禽肉、禽蛋、牛奶、虾、鱼等养殖产品将进入中国市场,相应的中国动物产品也会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市场。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我们的养殖动物产品是否具有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相关的生产企业是否具有国际化的市场竞争能力?

从国际看,我国农业在全球竞争中仍居弱势。发达国家农业无不表现出强势产业特征。美国是世界第一农产品出口大国,全球农产品出口中,39%的大豆、36%的玉米、32%的棉花由美国供给。荷兰仅有1 600 万人口,一直保持全球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地位。我国农业大而不强的特征十分明显。近年来,中国大宗农产品国内价格全面超过国际价格,农产品进口种类、数量持续增加,农产品对外依存度达30%。就养殖动物产品而言,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是食用质量、尤其是安全质量的问题。如何生产出“好看、好吃、吃得营养、吃得安全”的动物产品是养殖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动物产品的品牌化也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重大问题。而国外的动物产品通常在质量上、品牌化方面占有较大的优势。

中国的食品市场容纳量非常大,研究市场问题、动物产品质量问题是养殖行业和饲料产业、相应的企业需要重视的重大问题。通过饲料途径,维护、改善养殖动物产品质量是一个重大的技术问题。因此,饲料产品的功能除了满足养殖动物营养需要获得很好的动物生产性能之外,还要满足养殖动物生理需要、维护健康的需要,以及维护和改善动物免疫防御功能的需要也是动物营养与饲料需要重视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

1.2.2 生态、环保压力下,养殖业和饲料企业向规模化发展,饲料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在改变中

中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尤其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成为产业转型发展的重大驱动力。

这种驱动力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作为国家或地方法规,限制了中小养殖场的存在。例如,全国各地限制中小规模的畜禽养殖场,限制了对大气、水域和土地污染较大的养殖方式(如温室养殖)。其次,限定了建设养殖场的地理区域,尤其是在生态脆弱、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例如,在江河源头区域限制动物养殖;全国范围内限制湖泊、水库等水域的网箱养殖;在太湖等重要水域沿线5 km 范围内不准许建设养殖场等。第三,制定了养殖场气体、污水与固形物等的排放标准,必须达标排放,提升了养殖生产成本。

上述政策的实施,对养殖业的重大影响结果就是:中国特色的“全民养殖”向“规模化的企业养殖”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经营主体也由一家一户农民转变成企业,尤其是规模化的企业。动物养殖过程就是饲料转化为动物产品的生产过程,动物养殖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必然引起饲料产业的重大转变。

1.2.2.1 饲料企业,尤其是畜禽饲料企业数量将显著减少,大型饲料集团企业得到发展机遇

由于养殖形势的变化,导致一家一户养殖户的消失,导致中小型养殖场(户)的消失,这类饲料市场消失了,一些相对独立的中小型畜禽饲料企业将失去市场、失去生存能力,饲料企业数量将显著减少。饲料市场面临洗牌,中国饲料产业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最后的市场将被大型饲料企业、集团性饲料企业占有。

1.2.2.2 饲料企业将融入到“动物食品全产业链”之中求生存,饲料企业的发展边界必须延伸

动物食品全产业链应该是包括饲料原料、饲料生产、动物养殖、动物屠宰、肉食品流动与消费等环节的全产业链。一个产业、一个企业只有融入到全产业链中发展才是生产成本最低化控制的有效手段。在企业利益驱动之下,可能发生的重要的变化包括:①饲料企业融入到养殖业中,发展养猪、养鸡的规模化企业,且一些饲料企业的名称、主营业务等也将转变为养殖企业或食品企业,这是大势所趋。已经有大型的饲料企业、上市的饲料企业更名为食品企业了。②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融入到粮油加工或食品生产企业,同时获得低成本的、稳定的饲料原料。③向产业链的下游延伸,发展生猪、家禽屠宰企业,或直接拓展肉食品销售、消费产业链末端,以发展品牌肉食品作为主要的商业模式。④向国际市场发展,尤其是向“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发展饲料企业、发展养殖企业或动物食品企业。

1.2.3 动物食品全产业链视角下,消费端的需求已经改变,全产业链面临的最大“痛点”是“动物产品的食用安全质量”

我们养殖的动物产品在数量上满足社会对动物产品的需求,但质量是否满足需求?面对国外动物产品的进入中国市场,我们的动物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面对国外同类企业,中国的食品企业、中国的饲料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

我们经历了“不够吃(凭票供给)、有吃的、够吃、吃不完(数量的简单过剩)、吃出病来了(食品安全)”的基本发展历程,到目前为止,食品、动物产品最大的“痛点”是动物产品的安全质量。能买到安全的、好吃的、吃得营养的食品,是我们消费端的需求升级。

动物肉品的安全质量内容目前还没有严格的定义和质量标准,但“无药物残留”、“无有害物质残留”应该是最为关键的指标。要养殖出“无药物残留”、“无有害物质残留”的动物产品就是基本的目标。在全产业链视角下,谁能养殖出安全的动物产品,谁就赢得市场发展的机遇。

2 动物食品全产业链下,饲料企业需要转型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之道

动物食品全产业链是指以动物食品(肉、蛋、奶)消费为终端的全产业链,其基本产业构成可以理解为:种植业→粮油、食品加工产业→饲料产业→养殖业→食品行业或流通领域→消费领域;消费端作为全产业链的最末端,是动物食品进入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在这个全产业链视角之下,我们的饲料产业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产业性质、地位和作用在快速地变化,饲料企业(包括饲料添加剂企业)既面临重大的挑战,也有巨大的商业机会和发展机遇。适应了这种变化就有生存的价值和发展的机会。

全产业链下,产业链的终端产品就是养殖的动物食品,包括鲜活的动物(猪、牛、羊、鸡、鸭、鹅、鱼、虾、蟹等)、加工后的动物食品(包括肉品、加工后的肉食品等)。简单而言,饲料工业就是将以粮油、食品加工的副产物等为原料生产出饲料产品,而养殖业就是将饲料产品转化为养殖的动物产品;水产品等则直接以鲜活动物进入流通领域,部分进入加工领域。鲜肉、肉制品等作为终端消费品。

2.1 养殖生产方式转变,饲料工业的产业独立性在改变中,饲料企业被“洗牌”

回顾历史,中国的养殖业是在全民养殖的生产方式下快速发展起来。“全民养殖”的生产方式催生了我国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畜禽、水产的养殖是在以家庭为单位,家家户户养猪、养鸡、养鱼是基本的生产方式。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发展饲料工业,为家庭养殖群体提供饲料产品。后来开始建立养殖场,尤其是规模化的养殖场,需要大量的人工饲料,到21 世纪初期,我国的年饲料总量就超过的2 亿吨,而养殖的动物产品也基本满足了我国对动物产品的数量需求。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对动物产品质量的要求发生了转变,一系列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的实施,其结果是畜禽“全民养殖”的生产方式已经消失,随之而来的是集约化的、企业为主体的养殖方式,大量的规模化的、养殖污染自我处理的现代养殖场、养殖实体的快速发展。目前由“全民养殖”的生产方式正转变为规模化的“企业养殖”生产方式。

在全产业链中,养殖业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资金占有量很大,技术含量较高,养殖动物的数量规模很大。因此,那些拥有资金资源、拥有种质资源、拥有饲料生产资源、拥有技术和人才资源的企业,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在养殖生产方式转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饲料企业数量在快速减少、养殖企业数量在快速减少,一些原来以饲料产业为主体的上市企业转变为养殖企业、食品企业。以散户养殖、小规模养殖为客户的饲料企业,还在坚持原有的饲料营销模式的饲料企业面临着生存危机,因为没有了饲料产品的市场。

因此,对于饲料工业而言,由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形态转变为一个为养殖业配套的产业形态,或者可以认为饲料工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形态在逐渐消失,逐渐成为大型养殖企业的配套工厂。这种变化的可视化指标就是:独立的饲料企业将逐渐消失,饲料生产企业就是全产业链中为养殖企业加工饲料,或为养殖企业代工饲料的饲料生产工厂。

在“全民养殖”生产方式下,原有的饲料工业具有可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可以拥有不同的、数量庞大的客户群体,拥有一定量的市场。饲料企业购买饲料原料、生产饲料产品、供给养殖户。但是,现在都是规模化的养殖企业出现,饲料产品的市场已经发生的重大的改变,由“全民养殖”数量庞大的客户群体,转变为了数量更少的“企业养殖”客户群体。饲料产品市场由遍布全国各地的“面状式”市场,转变为零星分散的“企业养殖”的“点状式”市场。并且,拥有规模化养殖场的企业,要么自己拥有饲料生产能力,要么委托饲料企业定制饲料产品。在这样的形势下,饲料工业的独立产业性质、独立产业形态在慢慢的消失之中,饲料工厂就是养殖企业的一个配套工厂。

水产养殖业与畜禽养殖业有较大的差异,鱼儿离不开水,只有有水资源的地方才能进行水产养殖。而在江、湖泊、近海网箱养殖、围网养殖被限制、被禁止养殖的情况下,只有有池塘的地方才能进行水产养殖。因此,在池塘资源、土地政策没有重大改革之前,“全民水产养殖”的生产方式还将持续存在,这对于中小型饲料企业是一个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水产饲料总量为2 000万吨左右,占全国饲料总量的比例10%左右。中小型饲料企业避开大型集团性饲料企业的市场竞争压力,抢占小品种水产动物养殖的细分市场也是对策之一。

2.2 全产业链中,饲料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认识:①养殖的动物食品在数量上基本满足社会需求,而动物食品(肉品)的安全质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成为“全产业链”的最大“痛点”,“为了一片肉的安全”成为全产业链的终极目标。②“全民养殖”的动物生产方式转变为规模化的“企业养殖”的动物产品生产方式,以广阔的全民养殖市场为需求的饲料工业的产业独立性在逐渐消失中,“养殖企业”与“饲料企业”的直接关联度显著增加,饲料企业逐渐成为养殖企业的配套加工厂。这里所讲的“饲料企业”包含了与饲料相关的添加剂企业,所以,饲料添加剂企业与饲料企业的关联将逐渐转化为与“养殖企业”的关联,这是饲料添加剂企业所面临的形势。同样,饲料添加剂企业也要以“为了一片肉的安全”作为基本任务和发展目标。

企业的存在是要逐利的,利益、利润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保障。认清现实的挑战是为了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主动适应远比最后淘汰要好,饲料企业可以选择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2.2.1 企业之间的整合与被整合也是企业发展道路之一

我们所面临的形势是饲料工业的独立产业形态还在转变过程之中;产业的发展方式还在有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之中;而全产业链下“为了一片肉的安全”作为目标,对上游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这种形势下,饲料企业将是“大的更大、强的更强”。

因此,有条件的饲料企业可以更强、更大,而没有条件的企业被上市企业收购被上市的路径也是通畅的,选择主动出击总比被动淘汰更容易接受。

2.2.2 产能与技术转移,海外发展也是道路之一

中国的饲料工业经历短短30 多年的快速发展,也积累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包括相关产业(如饲料机械、饲料添加剂等),同时在饲料技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也有很好的积累和沉淀。相比较与周边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中国的饲料企业具有较好的优势。顺应国家发展、世界发展形势,输出中国饲料工业产能、输出中国饲料工业技术和模式、输出中国饲料工业人才优势,投资海外发展自然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目前,在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印度、埃及、保加利亚等国家投资的中国饲料企业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全球化的视角输出中国的饲料工业产能和技术也是饲料企业的发展机会。

2.2.3 全产业链视角下,饲料企业需要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饲料工业作为独立产业性质在发生转变,全产业链是以肉食品作为终端产品,而肉食品在数量基本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下,安全质量成为全产业链的最大痛点。解决最大痛点的能力就是企业所具有的最大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产品质量的控制和生产成本的控制。不同时期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其成本控制的方式也是差异化的。

①以饲料生产为主业的饲料企业(集团)转变为以动物食品生产为主业的企业(集团)。

“企业养殖”的生产方式需要有直接关联的饲料企业,饲料企业主动转型“养殖企业”具有很好的产业优势、资本优势和人才优势。有条件的企业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就有很好的发展机会、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商业机会。

②全产业链模式下,以肉食品食用质量、尤其是安全质量为目标,强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形势在变化、市场需求在变化,对于实体企业永恒不变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饲料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依然是“产品质量与成本控制”的能力,在全产业链中,饲料产品的质量目标需要调整,养殖动物的生产性能(单产、生长速度、饲料效率、单位增重的饲料成本等)饲料产品的基本目标,而养殖出“好看的动物产品(也是养殖动物健康的外在表现和视角化的评价指标)”、“好吃的动物产品(这是动物产品、动物肉品进入消费领域的感官指标和要求)”、“吃得营养的动物产品(也是动物产品进入消费领域市场差异化的对策之一)”、“吃得安全的动物产品(也是消费领域的主要需求)”则是全产业链的终极目标和任务。养殖动物产品是依赖饲料产品转化而来,因此,饲料产品质量必须适应这个全产业链下的产品质量的要求。企业可以依据这个要求,审视本企业的产品质量是否能够满足这个需求。适应这个需求就是适应了全产业链中的质量要求,就可以获得市场,就可以获得发展的机会。

技术如果不能转化为产品就毫无价值;产品不能进入市场也是没有意义的货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强化市场竞争能力;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把市场优势转化为企业效益。这应该就是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能力的主要内容。

2.2.4 融入到全产业链是成本控制的关键,延伸饲料企业发展“边界”也是提升竞争能力的对策之一

产品质量控制与生产成本控制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的抓手。购买饲料原料,在工厂生产饲料产品,把饲料产品卖给养殖户。这是一般饲料企业的发展模式,其发展的边界就是饲料原料和养殖客户。然而,在现有的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形势下,要维持饲料企业和饲料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发展的边界需要延伸。

①向上游产业的延伸。投资到粮食、油料加工领域,或参股到这些企业中,可以获得货源稳定、质量较高、价格合理的优质饲料原料,如高蛋白(60%蛋白)的棉粕和葵仁粕,以及白酒糟、酱油渣、味精渣等原料。也可以自己生产发酵饲料原料、酶解饲料原料等,提升饲料原料的使用价值,有效控制饲料原料的质量与成本。

②向下游产业的延伸。向养殖业领域的延伸是目前饲料企业发展边界延伸的主要方向,一是由饲料为主业直接转为以动物食品为主业,包括上市公司、外资公司都有这类转变的。这类企业以养殖业产业链为主体,包括种质、苗种、饲料、养殖、动物产品流通,甚至延伸到消费领域,发展成为一个“产业链闭环”企业。二是投资动物养殖企业,成为饲料、养殖经营的企业主体。三是依然以饲料产业为主体,但部分投资养殖企业,获得饲料产品的市场空间,这是大部分饲料企业的发展之路。

2.3 全产业链下,拓展饲料产品的生物学功能是饲料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点

饲料工业利用直接的种植业产品如玉米、高粱、小麦等,粮食的加工副产物如次粉、米糠等,以及油料加工的副产物(如豆粕、菜粕、棉粕、葵花籽粕、花生粕等),把这些作为饲料原料,生产出饲料产品。养殖业则是将养殖动物圈养在人工环境中,水产养殖业则是利用池塘等条件养殖动物,养殖过程就是将饲料产品转化为养殖动物产品的生产过程。

要保障养殖动物产品的食用安全质量,饲料质量,尤其是饲料的安全质量是养殖动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和能力基础,也是其肉品安全质量的物质基础。饲料工业的发展必须适应养殖动物食用安全的需要,饲料产品的质量要以保障养殖动物健康、保障养殖动物肉品食用安全为基本目标,而不是简单的以动物生产性能为基本目标,需要提升饲料产品的质量,尤其是饲料产品的安全质量。

养殖过程、养殖环境对养殖的动物产品食用安全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养殖过程中,如果不能保障养殖动物的生理健康、如果不能有效预防养殖动物的疾病,养殖过程中动物就会生病、甚至发生大的疫情,就会有药物的使用,药物使用后就可能在动物机体中蓄积、就会在动物肉品中残留。

养殖的环境包括空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对于陆上养殖的畜禽,由于圈养在人工环境中,养殖密度很大,空气质量成为影响动物健康、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饲料经过动物消化吸收后就会形成粪便,如果饲料的整体消化利用率达到80%,那么就会有20%干物质重量的饲料成为不能被消化吸收的粪便物质。即使被养殖动物消化、吸收的物质,动物自然的生理代谢也会导致50%以上的氮、磷作为代谢废物排出体外。而这些粪便、代谢废物都集中在圈养的养殖环境中,导致空气环境恶化、病原生物滋生,其结果就会导致动物生理健康、疾病的发生、发展。

对于水产动物而言,除了上述陆生养殖动物所面临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水环境和池塘底泥环境。水质污染有毒有害物质超标排放使水环境无法满足养殖用水。对于养殖池塘而言,残余的饲料物质、水产动物的粪便、水产动物的排泄废物、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药物等等,都集中在池塘之中,大部分形成池塘的底泥。有研究报告显示,如果不换水的池塘,池塘的淤泥以15 cm/年左右的速度增加。只有找到安全的水源,需要转变现有的水产养殖方式,提供安全、健康的养殖环境,保障养殖水产品食用安全质量的基本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因此,在现有的饲料产业和养殖业增长方式下,在动物食品全产业链中的各个产业、各个企业不做重大的改变,难以实现“一片肉的安全”。不改变就失去了生产和发展的机遇。

3 小结

总结饲料产品功能作用,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饲料产品质量评价方式改变:不仅仅是动物产品生产性能,必须延伸到动物产品的质量。

以前对饲料产品作用效果的评价目标是养殖动物的生产性能,包括生长速度、饲料效率等,而在动物食品全产业链纬度下,饲料产品作用效果的评价除了养殖动物的生产性能之外,需要延伸到动物产品的食用质量,尤其是安全质量。这是生产“品牌化动物产品”的基本要求。饲料产品不再是单纯地追求养殖动物的生产性能,更要追求养殖出好看的、好吃的、吃得营养的、吃得安全的动物食品。这就是高质量的、食用安全的“品牌化的动物产品”。但这样的产品要想在市场上卖出好的价格则需要相应的商业模式与之适应。

依据养殖动物的营养需要和生理健康的需要,以饲料原料化学质量和生物学效价为基础,设计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并制造配合饲料产品,在保护养殖环境、维护养殖动物生理健康的条件下,以最低量的饲料物质消耗获得最大化的、满足人类营养与健康需要的养殖动物产品。

要实现这个目标,饲料产品的质量内容需要有重大的调整。

②饲料产品质量内容发生变化了:不仅仅是对营养质量,更要重视对养殖动物的生理作用。

养殖过程就是饲料物质转化为动物产品的过程,如果仅仅考虑饲料的转化效果、仅仅考虑动物的营养需要,这种情况下就主要考虑饲料的营养作用,只要饲料物质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动物产品即可。其结果就可能导致养殖动物体质量迅速增长、过多的营养物质积累,养殖动物出现病态性的增长方式,导致免疫防御体系结构性损伤,出现抗病力下降的结果;同时,动物的肉品质量也达不到消费者的需求。

如果在考虑饲料营养质量和营养作用结果的同时,还要兼顾到养殖动物的生理需要,考虑到通过饲料途径维护养殖动物器官组织结构与功能完整性、通过饲料途径修复养殖动物受损伤的器官或组织、通过饲料途径增强养殖的免疫防御能力,其结果就是养殖动物能够健康地生长,动物的病害发生率得到控制而减少药物的使用,动物的肉品质量得到保障。另外,通过饲料途径如果能够改善动物肉品或动物产品的食用价值如肉品的色泽、风味等,那就是更好的饲料产品了。

如果以动物产品终端的消费需求作为全产业链的基本目标,其中的饲料产品的作用就非常关键,就必须在营养质量的基础上,考虑到饲料原料、饲料产品对养殖动物的生理作用或生物学效果,饲料产品的功能就要拓展:“饲料产品的营养功能+饲料产品的生理功能+饲料产品对动物产品质量调控的功能”。这就是以消费终端要求饲料产品质量升级的方向。

猜你喜欢
产业链饲料动物
四种青贮法 饲料新鲜又适口
原来饲料还可以这样玩!许愿斌用短短1年时间,开辟了饲料创业新赛道
粤海饲料
筑牢产业链安全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饲料Ⅱ个股表现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