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中心医院 开封眼病医院(475000)张轶天
眼底病属于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眼底病的发生会导致患者的视力受到损害,病情发展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失明,由此使得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影响。有资料报道称,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保障眼底病科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对于预后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整体护理是依靠现代护理学作为指导,将服务患者作为中心思想,依靠护理程序实施干预的新型护理理念[1]。本次研究以我院眼病患者80例为例,探讨护理程序在眼底病科整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详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眼病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患者22例,女患者18例,年龄19~49岁,平均(26.6±3.5)岁;观察组男患者21例,女患者19例,年龄19~50岁,平均(26.9±3.7)岁。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包括遵照医嘱监督患者用药,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护理程序干预,具体护理方法为:①对护理程序进行制定,参照眼科患者自身的疾病特点,对护理流程进行针对性制定,提高护理人员自身所掌握的护理知识以及操作技能,从而使临床护理干预有据可依。②对患者自身病情开展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眼底护理方案进行针对性制定,通过和主治医生以及护士长开展积极沟通,对于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难题进行探讨,对护理计划进行确认。③参照患者自身具体病情,依靠标准化护理程度表开展科学调整,对与患者自身的具体情况相符合的护理表格进行绘制,护理表格中所包含的内容为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程序、护理措施和结果评价等。④对责任包干制进行成立,参照护理程度特点,对护理模式进行优化,将本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然后将患者平均分配至各小组,由责任小组成员负责患者住院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同时参照护理程度所具备的反馈性、动态性、综合性、决策性来及时发现并调整护理干预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落实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估工作,使护理目标更为明确。⑤依靠护理程序开展护理干预,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性为患者开展心理疏导,使患者内心的负性情绪得到有效疏解。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的评估所应用的量表为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共包括20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五级评分,分别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和非常满意,评分分别为1~5分,总分为0~100分。若评分为0~60分,则为不满意,若评分为61~80分则为满意,若评分为81~100分则非常满意[2]。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为SPSS17.0。[n,(%)]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程序所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分别为病情评估、计划护理方案、病情诊断、护理方案实施以及护理效果评价,在实施护理干预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根据护理实施的效果,并参照患者自身的具体情况,对护理干预措施进行不断优化调整,并需使自身所具备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使自身所具备的护理程序执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开展整体护理服务干预的过程中,核心环节为护理程序,同时其也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可有效发现护理干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护理程序的有效实施,可使患者在入院到出院的过程中,受到整体连续的护理干预,由此有效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并使护理效率得以提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实施相应护理方式干预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提示整体护理干预的实施可有效提高眼底病科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这也和前人研究报道基本相符[3]。
综上所述,护理程序在眼底病科整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