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450000)李冉
脑外伤主要是因外物所导致的、头脑部肉眼可见的伤,且该病病情发展较为迅速,随时可能出现脑疝致死的情况,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给予患者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促使其在较短时间内苏醒,对脑外伤昏迷患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探讨了脑外伤昏迷患者采用刺激性护理干预措施对其清醒时间、神经功能及预后情况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脑外伤昏迷患者76例,按照抽签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56.78±6.49)岁;发病到就诊时间1~6h,平均时间(3.46±1.03)h。观察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26~74岁,平均年龄(53.47±6.12)岁;发病到就诊时间2~7h,平均时间(4.06±1.24)h。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到就诊时间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呼吸道护理等护理,观察组在此护理上实施刺激性护理干预,步骤如下:①听觉刺激:了解患者患病前喜欢的音乐、广播等,采用适宜的音量定时播放,每次20min,每天3次;并与家属进行沟通,引导家属经常性的呼唤患者姓名,并讲述患者较为难忘的事情,刺激患者听觉系统;②触觉刺激:定时按摩患者的身体,并用毛巾对患者四肢由远到近进行擦拭,5min/次,2次/d;对患者行针灸治疗并采用棉签刺激患者耳垂等较为敏感的部位,2min/次,5次/d;③光照刺激:关闭房中的门窗,并拉上窗帘,同时将房间的灯光调暗,将红、黄、蓝彩纸分别包裹于手电筒上,对患者的头部及两侧进行照射,让患者进行被动睁眼、闭眼动作,刺激患者的视觉系统,10下/次,5次/d;④嗅觉、味觉刺激:采用醋等具有刺激性气味物品慢慢贴近患者的鼻孔,进行嗅觉刺激;采用棉签蘸取酸、甜等液体刺激患者的味蕾,并观察患者的面部变化情况。
1.3 评价指标 ①清醒时间:观察并记录患者清醒时间;②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患者的昏迷程度。分值范围为3~15分,患者得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越好;③并发症发生率:记录患者出现压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清醒时间、GCS评分 干预前GC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清醒所需时间少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组患者清醒时间、GCS评分对比(±s)
附表 两组患者清醒时间、GCS评分对比(±s)
注:与本组干预前相比,*P<0.05。
组别 清醒时间(d) GCS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38) 29.85±3.26 5.79±0.84 7.78±1.65*观察组(n=38) 21.46±3.74 5.63±1.04 9.96±2.57*t 10.424 0.739 7.698 P 0.000 0.463 0.000
2.2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7.89%)低于对照组(26.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刺激性护理主要对患者的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进行刺激,提升神经元的兴奋性,加速脑部轴突生长,促进中枢正经系统的重组[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清醒时间较快,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良好,且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少,表明脑外伤昏迷患者接受刺激性护理干预模式,可有效促进患者清醒,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防并发症发生,加快患者康复进程。究其原因在于刺激患者听觉、触觉系统,可有效增加激素的分泌,提高脑血流量,提升机体的代谢功能,促进患者清醒;刺激嗅觉、味觉系统,可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促进患者意识的恢复;光照刺激可使患者大脑皮质的兴奋性提高,加速患者视觉反应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刺激性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脑外伤昏迷患者中效果明显,可有效加速患者清醒,提升患者神经功能,避免并发症发生,加速患者康复进程,可行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