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
徐斌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 山东 潍坊 26106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农业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主体作用,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本文从农业职业院校校情与学情分析,提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思路。
(1)“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乡村振兴是包括人才振兴的全面振兴,农业的转型升级也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农业职业学院肩负起立德树人,培养服务乡村振兴优秀人才的重任。(2)根据国家领导人关于在学校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话精神,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打铁还需自身硬,立德树人者先立德,思政老师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思政课要因势而新、改革创新,坚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3)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上下功夫,课堂讲授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让“水课”变“金课”。
农业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可以增加所设专业的行业事例,结合学生将来所从事工作和所在行业需要,教学案列适当倾斜三农工作方面等。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对畜牧养殖、动物医学、食品安全等专业方面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遵守行业规范,恪守职业道德。如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这部分,可以结合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上的讲话,以及习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引导学生立志建功新时代,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热爱三农工作、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实践技能,把青春梦想放飞在“三农”的广阔天地上。
3.1 课堂传授—小班化教学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共开设《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 “毛概课”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修课”这两门课程,一般是在大一年级安排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在课堂上来完成,课堂传授是主渠道,思政课坚持小班化教学,有利于老师掌握不同专业、不同班级情况,做到因专业施教、因学生施教,有效互动,保证学习纪律,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3.2 微信交流—常在线的课堂 微信是师生应用较普及的通讯软件。大一上半学期刚开设思政课时,就组建了思政课学习群。通过群,及时向各班级传递国内外时事政策、传递大政方针政策解读、传递经典文章选读、传递党的重要会议精神;倾听学生对思政课认识和建议、了解他们学习的兴趣、解答他们的疑惑和问题。每一个年级建立一个群,如2017级思政课学习群、2018级思政课学习群、2019级思政课学习群;每位思政课老师都在群里及时推送好的文章,及时发布学习讯息、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班级授课制,每位教师有各自的任课班级,但是微信群,思政部全体教师是群里共同的指导老师,集思广益、百家之长,这也是1+1›2的效果。课堂教学有时限,微信交流常在线,课上课下优势互补,师生共同传递思政学习的知识,传递正能量,构建了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的思政育人模式。
3.3 实践活动—“田间地头的课堂” (1)实践教学是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可为。思政课的实践活动是“行走的课堂”,也可以称之为“田间地头的课堂”。思政课教师与团委和各系团总支联合开展实践活动。校内,利用党和国家重大节庆日活动,推出系列的征文、主题辩论、演讲比赛等活动。校外,带领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技创新示范基地、齐鲁乡村振兴的样板示范园、现代农业示范园、新旧动能转换的示范企业等去参观学习,亲身体验,接受教育。(2)农业职业院校的大专生学制一般是“2+1”或“2+0.5”的模式,学生要在实习单位进行实践锻炼,思政课教师与实习单位协调,把思政课教学由课内转到课外、校内转到校外,在学生的拔节孕穗期,做好“田间地头”思政课实践教育。
总之,上好思政课,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结合农业职业院校学生特点、专业特点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路径,让思政课更接地气、更加出彩、更有实效。
(2019–09–18)
G641.0
B
1007-1733(2019)12-00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