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黑龙江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111)
改变教学节奏,在校期间以实践为主,通过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追逐理论。传统的教学模式,大一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既枯燥又晦涩难懂,学生平均素质不高,自主学习能力差,时间久了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造成懒散厌学等情绪。职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工作场所是猪场、禽场以及宠物医院等,直接与临床动物接触。为了更好更快地进入角色,学生一入学就开始接触真实工作情景。比如尽早进入宠物医院、养殖场等,学会宠物诊疗的流程、宠物保定技巧、养殖场日常管理与防疫等基础工作,逐步过渡到诸如宠物注射方法,宠物诊疗期间的护理、宠物粪便的采集,皮肤样本的采取,血液样本的采集,输液药物的配置、养殖场动物疫病的诊治等复杂的工作。通过工作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通过点对点精细的理论讲解,让学生基于实际工作问题来学习理论知识。使学生一入学就明确岗位的概念,明确以后的工作内容,有目的的学习。
改变教学模式。基于教学节奏的变化,就必须要对课程体系,课程整合设置等进行综合分析,秉持必须,实用的原则,根据临床病例及时调整理论教学内容。学校可以将专业基础课学期内循环授课,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限时修完相关课程和学分。然后进入精细化的小班专一教学。将专业按岗位需求精细化,比如主攻禽病、猪病以及宠物疾病,甚至将宠物疾病分为骨科、内科、检验科、牙科等目的性更专一的方向学习。小班专一教学按照工作岗位病例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如宠物检验科按皮肤样本的检验、血液检验、粪便检验、尿液检验、肿物检验等环节,将理论知识打散分布在每个检验项目中,学生直接将枯燥难懂的理论与实践直接联系,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更容易记忆和掌握。比如骨折病例,根据病例情况,补充动物解剖、骨科手术,术中术后护理等相关基础理论;犬猫皮肤病病例,及时弥补宠物皮肤结构、皮肤病病料采集及病料处理诊断,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的形态和引起的皮肤病鉴别,皮肤病的治疗、药物的使用等理论。把枯燥的理论融合到每一个病例和每一个工作内容中,即解决理论枯燥难懂,又充实了实践内容。学生们也更容易从具体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基于上面的教学节奏和课程改革,就要求学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真实的工作情景,这也是目前职业教育最难满足的教学条件。这种条件并不是简单的几个实验室、几种药品、几个仪器能满足的,重要的是真实病例。动物医学专业的经验积累比理论的学习有过之而无不及,接触的病例越多,发现的问题就越多,需要学习的知识就越多,长时间循环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积累,学生的成长速度一定是飞速的。学校可以创造一些条件,比如接待外来的宠物病例;课堂模拟宠物就诊情景;制造犬猫临床病例供学生诊治和照料,开放牧场供学生自己管理等,让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工作。这样学生更清楚将来工作的具体内容和相关技术,更有目的性的学习。实践本身就是一个多次反复熟练的过程,比如开展小班教学,小组讨论,分组轮换到附近合作宠物医院实习工作,师哥带师弟,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等。学校也要尽可能的放宽政策,比如提供充足的教学经费和教学耗材,延长实验室的开放时间等。
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是教育的基石,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有职业观念才能教出有职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职业素养的好学生。教师缺的不是理论,缺的是对现代职业工作环境和工作能力的熟悉,不了解真正的职场情景,是很难教出适应岗位需求的好学生。所以,学校应该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到真正的职场去体验生活,掌握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和岗位需求,将真正的临床现状和岗位环境模拟给学生,让学生尽早的进入职业角色。
总之,动物医学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职业技术,在校的实践理论学习必须与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岗位需求密切结合。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不断改革,优化实施,与时俱进,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专业技术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动物临床疾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高精尖的专业技术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