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脑包虫病的治疗与预防

2019-02-12 12:09央宗白吉
兽医导刊 2019年20期
关键词:类动物转圈包虫病

央宗白吉

(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农牧综合服务中心,西藏日喀则 857000)

因为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寄生在牦牛脑部进而引发的脑包虫的病症,也被称之为牦牛脑包虫病。该种寄生虫的宿主和传染源就是犬科类动物身体里,1到3岁牦牛这种年龄段牦牛多会发生这种病,严重时候可以使得牦牛失去生命。

1 病原体及发病特点

多头蚴也是脑包虫另一个称呼,呈现出囊泡形状,在这其中是充满透明液体,大的就如同鸡蛋大小,小的就如同豌豆大小。在内膜上大概是由100到250多个原头蚴。而多头绦虫就是脑包虫的成虫它的身体长50~100cm,全身是由200到500个节片组成的,成熟的节片呈现为长方形。而脑包虫最终宿主就是犬科类动物,当这种脑包虫发育完全成熟以后,其中的节片就会自动脱落,并且会随着宿主的粪便排出体外,而它形成的虫卵是极具有感染性的。这种疾病主要发生在1到3岁牦牛身体上,特别就是一岁左右的幼龄牦牛发病率很高。

2 临床症状

在牦牛得上这种疾病的时候,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等一些症状。在放牧的时候,有病的牦牛就会出现往前冲撞、原地转圈、摇头晃脑等症状出现。对于脑包虫急性发作的现象主要就是有发热、呼吸加快、出现很亢奋的状态。过几日就会转变成脑炎,继而引起死亡。但是部分抗病性很好的牦牛就会慢慢向慢性病进行转变,再慢性型病形成过程中,由于寄生在脑部的囊泡并没有对神经方面产生压迫,所以得慢性病的牦牛都是没有特别明显症状。但是随着不断增加的囊泡数量,这其中囊泡就会对脑神经和脊神经进行压迫,这样就会出现相应神经性方面的症状。

3 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脑包虫寄生的位置就是决定牦牛患病发生的一系列症状。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手术之前确定牦牛脑包虫寄生的位置。在正常情况下,因为牦牛出现双眼失明,进而在走路的时候就一直走直线,那么脑包虫就是寄生在牦牛脑部前侧靠中线的位置。牦牛遇到障碍物的时候头部会先往偏向一侧,这里就是寄生虫存在的位置。但是如果牦牛眼睛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照样在原地转圈,那么转圈的方向就是寄生虫存在的方向,牦牛一个眼睛失明,在原地转圈,如果转圈方向和眼睛失明方向相同,那么其转圈相反的方向就是寄生虫存在位置。

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准牦牛头骨软化点,以此为中心在上面画上一个“十”字型,消毒灭菌以后要用圆头电钻来钻出大概2cm左右的圆孔,然后把取下来的头骨放进生理盐水中浸泡。对裸露在外的脑膜进行“十”字型处理,剪开之后,但是由于颅内压力很大,包囊就会自动突出体外,而此时我们只需要轻轻把它拉出来就可以了。一般情况之下,包囊被拉出二分之三的时候就会出现卡顿现象,这种时候就要使用口径为20ml的注射器,对包囊来进行穿刺,抽出其中所有液体然后在拉出来。接着在用浓度为95%的酒精对手术之后留下的伤口进行清理,清理次数一定要2~3次,并且在患处涂抹碘酒进行消毒,缝合之后用纱布包扎好。

(2)药物治疗。一定要在采取药物治疗的时候,每7d口服吡喹酮片。而首次剂量是12g,7d之后剂量一定要增加到14g,连续口服3到4个疗程,在辅以500ml5%葡萄糖、100ml维生素,静脉滴注。同时还要加上240万IU青霉素进行肌肉注射。这过程是需要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来治疗,此时的病情才会得到有效缓解,五到六周就会痊愈。

4 预防措施

(1)个体养殖户一定要特别注意牦牛饮食卫生,严格控制食料的安全,禁止把带有脑包虫这类食物喂给牦牛,对犬类动物食物也要注意绝对不能把有脑包虫这些东西给犬科类动物使用。加强对动物管理。在养殖牦牛区域内最好不要养殖犬类动物,如果已经养殖,就必须要对犬科动物排泄物进行有效处理,每年春季节一定要定期做一些驱虫处理,一般都会采取吡喹酮片和丙硫咪唑药物进行驱虫。如果增加了驱虫次数那可能就是病情已经十分严重。

(2)对脑包虫病进行有效宣传,增强养殖户对这种疾病的防范意识。在结合此病在当地流行中存在特点,制定了一系列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各个部门更应该要加大幅度提高脑包虫病防治意识和重视程度,一定要充分发挥在养殖区域内兽医防疫平台中联网机制,对政策必须要加强扶持,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兽医对工作的积极性,脑包虫防治效率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提高,但是由于现在脑包虫发病期间中间宿主各自都有很大的差异,在结合一些地方地理环境存在不相同,所以脑包虫控制防御都是千篇一律,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加以防治。

5 结语

牦牛脑虫病的出现已经成为影响到我国饲养牦牛地区主要疾病,尤其是在犬科类动物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导致疾病发生几率不断上升,对养殖户造成巨大影响。由于虫体寄生位置不一样,不断增加手术治疗难度。这次主要是针对这样的病发临床特点来进行有效分析,并且提出了有效治理措施,希望此文章能够给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借鉴,提升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类动物转圈包虫病
首个基因修饰有袋类动物培育成功
走夜路 易转圈
为何有袋类动物多出现在澳洲
浅析西藏家畜包虫病防治对策
勇做包虫病防治工作的
幽灵般的新生物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鸟蛋与爬行动物的蛋有何不同?
包虫病为害一方盼“国家队”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