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超,黄利国,文凤君,郭 伟,程 磊,陈胜荣
(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属鲶形目、鲿科、鳠属,俗称石板条、石扁头、石胡子等,分布于我国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属我国特产经济鱼类,无肌间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可食部分大,深受产区消费者喜爱,市售价格200~240元/kg[1]。由于水电站建设、过度捕捞等人为因素,近年来大鳍鳠在嘉陵江中的种群资源量逐年减少,从嘉陵江捕捞的大鳍鳠小型化、低龄化现象严重,而且大鳍鳠的人工繁殖、驯养技术不成熟,目前市场上的大鳍鳠主要为江河捕捞,资源量仍难恢复[2-3]。2011年,四川省出台文件批准建立嘉陵江南充段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用以保护大鳍鳠为主的嘉陵江特种经济鱼类。南充市农业科学院2016年起积极开展大鳍鳠的池塘网箱养殖等相关技术,对嘉陵江大鳍鳠资源的恢复、满足市场需求有很大的意义。
从嘉陵江南充段流域捕捞均重40g的健康野生大鳍鳠进行暂养驯化。
1.2.1 池塘选址 根据大鳍鳠的生物学习性,养殖场选择在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引水方便,环境清幽之处,水质达到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池塘面积0.33hm2左右,水深约1.5m,且保持微流速,安装好增氧机[4]。
1.2.2 网箱设置 依据池塘的面积合理设置网箱,每667m2池塘中网箱面积约10m2左右,保持网箱入水1.2m,网箱经过消毒,提前1周安装下水,待箱壁有附着物后放养鱼种,可防止鱼体摩擦损伤,以提高鱼种成活率,大鳍鳠喜阴怕光,在高温季节,网箱上应增设遮荫设施,以利摄食和生长。
4月份开始投放鱼种,选择放养驯化完全、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一致的大鳍鳠,网箱内大鳍鳠放养密度为40~50尾/m2。投放鱼种前,使用3%~5%的食盐水浸泡大鳍鳠进行体表消毒,防止疾病的传播,提高鱼种的成活率。大鳍鳠进箱的前2d不投饵,让其适应网箱环境,第3天开始投喂沉性人工配合饲料。在网箱外水域放养大规格鲢鳙鱼或鲤鱼150尾/667m2。
大鳍鳠的营养需求比较高,饲料粗蛋白含量应达到40%,投喂坚持“四定”原则,上午投喂全天饲料量的1/3,下午投喂全天饲料量的2/3。当水温在15~20℃时,投喂量为体重的2%,当水温在20~25℃时,投喂量为体重的4%~5%,当水温达到30℃以上时,减少投喂。
坚持每日巡塘,定期检查网箱,防止网箱破损大鳍鳠外逃。勤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定期投药饵预防疾病,当发现有异常情况发生,及时对症下药治疗。采用微流水养殖,保持水质清新,合理使用增氧机,保证溶氧充足。
经过8个月的网箱养殖,大鳍鳠存活率达到约85%,平均体重约180g。产值可达1.6万元/667m2,获纯利润1万元/667m2左右,效益十分显著,可明显增加农民的收入,大大增强农民对大鳍鳠的养殖积极性。
大鳍鳠网箱驯养技术操作简便,投入成本低廉,经济效益显著,能很好地解决就业与后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大鳍鳠网箱驯养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增强水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通过示范养殖的扩散和带动效应,为当地农业创新与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形成一系列农业产业化开发及利润增长点,大力推进当地农业经济效益的整体提升,具有较强的科技带动力和辐射影响力。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特种经济动物人工养殖的产业优势,大力优化渔业结构,带动渔业生产实行特种鱼类规范化养殖技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水产品在农业中的比重。
大鳍鳠的网箱驯养技术严格按照无公害水产品环境标准要求、生产技术规范及其质量标准,要求定期检测水质、控制放养量、使用环保型人工配合饲料,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水质排放达标,降低水质污染。同时结合开展嘉陵江大鳍鳠资源调控和生态增养殖,综合开发利用本地特色资源,有效地促进环境治理和改善水质,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生态效益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