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栽飞
(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政府,浙江金华 321000)
浙江省金华市某存栏母猪3700头的猪场,2018年3月底四线2026栋产房出现大面积的仔猪腹泻,4月1日上午二线2023栋产房仔猪有也有少数出现水样腹泻情况,并有吐奶、严重脱水等情况发生。第二日2023栋产房将近500头仔猪出现腹泻。第三日发现2024栋产房仔猪也出现了该病,且发病及其迅速。在2023和2024栋产房病情还在蔓延的情况下,2026栋产房发现2头刚刚生产完的母猪发生严重腹泻,25头仔猪发现腹泻和吐奶。后一日2026栋产房新增腹泻仔猪318头。病情控制后统计发现,发病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50%左右。
起病急骤,传播速度极快,仔猪表现为急剧水样腹泻,粪便为黄色油状或黄绿色稀粪,有恶臭味,少数有吐奶症状,畏寒喜欢打堆。
病猪迅速脱水消瘦、精神沉郁、四肢无力、步履蹒跚,厌食,发病3~7d内多数或全部仔猪死亡,日龄越小死亡越快,死亡率越高。母猪出现喷射状、呈微黄绿色水样粪便,精神萎靡、食欲下降、被毛粗乱、乳房萎缩、奶水不足。
剖检病死仔猪,病理变化主要在小肠和胃部。胃粘膜充血,胃内有大量乳白色絮片状未消化的乳糜;肠管膨胀内含大量黄色液体,呈水样,有异味,肠壁变薄,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其他脏器无显著病变。
涂片镜检,见到有少量致病细菌。细菌分离培养见到有细菌生长。沉淀法检验未观察到寄生虫卵。取出病死仔猪小肠及其内容物,RT-PCR 检测,PEDV为阳性,TGEV为阴性。
根据发病情况,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猪流行性腹泻并发细菌感染。
6.1.1 隔离治疗
对已经出现临床症状的仔猪进行隔离治疗。淘汰治不好的染病猪。对病死猪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1]。
6.1.2 紧急接种
全场猪群紧急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母猪每头每次接种2ml,3~5日龄仔猪每头接种1ml,其他日龄猪每头每次接种2ml,颈部肌肉注射[2]。
6.1.3 药物治疗
应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氟哌酸散150g,加温开水20kg混合溶解后灌服,用量2m1/kg,每天2次,连服3~7d。
6.1.4 补液治疗
对腹泻脱水仔猪进行补液(人工灌服和自主饮用),人工灌服每次50ml口服补液盐,早中晚各一次。
6.1.5 转换饮用水
不让仔猪喝生冷水,减轻冷水对胃肠道的刺激。用煮沸晾凉至35℃的开水,倒入水槽自由饮用。
6.1.6 提早断奶
弱猪由奶水质量好的母猪继续喂养,其余仔猪提早断奶,用机器喂奶机喂养。病情严重仔猪淘汰。
6.2.1 温度控制
母猪分娩后一个星期内产房温度维持在26~28℃。保器箱内必须保持干燥,产后一周保温灯必须24h开着。仔猪保温箱的温度维持在30~32℃。
6.2.2 排出母猪浓黄乳汁
母猪分娩时用高锰酸钾清洗乳房,并挤掉浓黄乳汁,分娩后再次重复上述操作,然后让仔猪及时吃上初乳。
仔猪出生后先涂抹蒙脱石粉,然后将仔猪放在保温箱中干燥20~30min后再集中喂奶。
6.2.3 粪便清理
母猪粪便和产床底下的粪便及时清理,干粉消毒。保温箱内仔猪粪便及呕吐物及时用消毒拖把擦拭干净,撒上泼洒密斯佛陀或蒙脱石粉。
6.2.4 环境消毒
栋舍走道及猪场走道上铺洒1~3cm厚的生石灰,每周更换两次。栏舍门口设立烧碱消毒盆人员进出都要脚踏消毒,每两天更换一次[3]。
6.2.5 饲养管理
禁止分晚舍工作人员窜舍,粪便耙、扫帚、拖把每次使用完后,必须要烧碱浸泡消毒。栏舍必须彻底清洗,通风干燥空栏至少一周,重点清洗消毒漏风地板、产床底下、粪沟、食槽、水嘴等,栋舍内其他不能清洗的物品一律用消毒水擦拭千净。
用毛刷重点清洗母猪后躯及腹部。一周内若无特殊需要严禁产房人员上产床及交叉接触不同窝次仔猪。如果有需要必须带鞋套、一窝一双一次性手套或洗手消毒才可接触到下一头仔猪。可将剪牙、补铁、断尾、驱虫统一到第二天一并完成。
经分析,该猪场会爆发如此严重的猪流行性腹泻的主要原因有:气温下降时没有关闭窗户;饲养员在洗栏时没有彻底洗干净;消毒程序和免疫程序不完善;发病后没有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该病发生初期技术员没有重视及时上报,造成该病迅速扩散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管理人员要求饲养员及技术员做的工作没有做到位;饲养员及技术员在进入生产区、猪舍的消毒没有做到位,并且饲养员及技术员下班之后未出生产区会聚在一块,身上携带的病原进行了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