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培基
(重庆市万州区高梁镇农业服务中心,重庆 404040)
此病的诊断,早期初诊靠流行病学、剖检病理、临床症状等的判断。后期确诊,需结合实验室诊断确定。
羊梭菌病的致病菌源属梭状芽孢杆菌属,像是:腐败梭菌、魏氏梭菌等等,均有诱发此病的可能。此病以绵羊为易感群体,体质孱弱者,多数来不及治疗,即会死亡。
此病发病突然,死亡率高。多数以个例出现,多集中在低洼潮湿处高发。自流行季节来看,多见秋冬交替季,食物匮乏时,多可加重此病的高发。另外,此病可单独存在,可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而呈现复杂的病势,给此病的诊断带来不小的困难[1]。
精神萎靡,食欲废绝,脸色发白,觅食停止,呻吟声不断,嘴角流出口水,呼吸急促。期间伴随腹胀、腹泻。同时,伴发神经症状:肌肉震颤、四肢发抖、头颈抽搐、痉挛倒地[2]。还有一些表现为牙关紧闭、不愿走动,强迫其进行走动时,发现其身体虚弱,步态摇晃不稳;一些病羊甚至排出带血以及粘液的粪便,并且在 3-4 天内死去。病羊死去后其腹部迅速膨胀变大、肛门外翻,口腔以及鼻腔内不断流出泡沫状的血液或者液体[3]。
对病羊进行剖检可见病羊的体表存在大量擦伤痕迹;其眼结膜以及口腔黏膜发白,并且有出血点;胸腔以及腹腔内充满了暗红色的液体,这些液体一旦在空气中暴露极容易凝固;心内外膜存在针尖或者稻米粒大小的出血的现象,心肌发软并且松弛,心冠沟可见弥漫性出血;肝脏上可见白色结节;肺脏水肿并且存在鲜红色的淤血;肾脏较软,被膜紧张并且容易剥离,出现轻微的水肿以及点状出血;肠道粘膜出现弥漫性出血,直肠以及结肠内可见大量的凝血块;瘤胃内充满了大量没有消化的食物;真胃肿胀、出血,并且存在多处坏死灶[4]。
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羊病料组织,比如:心脏、肝脏、肾脏等处,经涂片、染色、镜检后,明显可见两端钝圆、粗大的杆菌,中间明显有芽孢,而且多个或单个相连,基本可确诊。
考虑到此病混合感染居多,诊断起来,务必要尝试综合判断加以确诊。
确诊的患病羊,及时隔离,转移地势高燥处。同时,注意对污染环境的消毒,尝试用来苏尔液,强化彻底消毒。
此病流行初期,患病症状轻的病畜,全身用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注射治疗。同时,配用止血、镇静、强心等对症康复药物。
具体用药种类:青霉素,每次160万国际单位;或者,取代用青霉素,每次80万国际单位;链霉素,每次1g,两者混合肌肉注射,每间隔4h,肌肉注射1次,连续用3~4次,能起到不错的康复效果。
对症治疗,脱水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每次用300~500ml。兑用维生素C溶液,每次5~10ml;安纳加注射液,每次4~8ml,混合带溶解后,1次静脉注射,每天用1次,持续用3次。
患病病畜中,有腹泻严重病例,配用痢特灵溶液,口服,标准2ml/kg。或者,用虫克星,口服,标准0.2mg/kg。上述治疗用药,对缓解症状效果不错。
治疗无效病死羊,对尸体通过焚烧、深埋等措施,严格无公害处理。残留的所有粪污、吃剩下的残料、被污染的垫草等等,均需焚烧处理。或者,运输到固定地点,堆积发酵处理。
此病的预防,应从优化饲喂管理制度着手。
注意羊圈保暖,做好羊圈清洁,加强圈舍通风。日常注意场地消毒,用生石灰、氯制剂等消毒液,对圈舍、运动场等有周期的消毒,至少每月1次。冬春季节交替时,注意优化喂料,提供全价饲料,增强羊群体质,降低此病的易感性。控制圈舍养殖密度,合理安排每天运动量,多沐浴阳光,对控制此病效果同样好很多。刚出生的羊羔,注意保暖、防寒,避免昼夜交替带来的病害感染。
圈舍中有病例确诊的第一周,应立即用羊快疫、羔羊痢疾、肠毒血症的三联四防灭活苗,紧急注射。所有羊只不论年龄大小,一律接种用5ml,能起到紧急防疫的效果。同时,健康羊只服用石灰水,大羊每次用200ml,小羊每次用50~80ml,对防疫的效果更好些。
养羊生产期间,羊梭菌病为常见多发的传染性疾病,此病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发病迅速,持续时间短,死亡率颇高,造成的经济损失甚大。当前,在感染病例的调查中,此病多以混合感染居多,呈现复杂的病势,给此病后期诊疗带来不小的难度。
鉴于此,确诊此病,应综合流行病学、剖检病理、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等综合判断,以提升此病的确诊率。
治疗措施,全身疗法易用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注射,配用对症治疗,尝试止血、镇静、强心等康复药物。
预防措施,注意健全羊场生物安全措施,注意优化饲喂管理制度。同时,搞好接种防疫。此病流行期间,用羊快疫、羔羊痢疾、肠毒血症的三联四防灭活苗紧急注射,能起到增强抗病体质,控制病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