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五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朝阳镇畜牧兽医站,四川资阳 641300)
本文主要通过2019年2月,本地某羊养殖场发生大量羊只死亡的情况,以及针对病羊的诊治进行探讨。病羊主要病症有体温上升与大叶性肺炎,真胃、小肠出血严重和发病时死亡快。经过尸体剖检、病原的分离鉴定与治疗,诊断是支原体性肺炎与魏氏梭菌混合感染引起的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和羊肠毒血症并发病。现报告如下:
2019年2月28日中午当地某羊养殖场新进的山羊突然发病,病症有卧地、沉郁,无食欲、呼吸急促、可视黏膜潮红、咳嗽、体温上升至40℃以上,胸部触诊按压疼痛,心跳频率120次/min以上,发病羊在第二天早上死亡。死状为腹部异常臌胀、口鼻流红色泡沫样鼻液、头颈伸直。当天又连续死两只,有蔓延的趋势。3周岁以下的羊病情较严重,和病死羊一样体温升高,羊场马上对健康羊接种三防四联苗,并把病死羊送至本实验室解剖检验。
剖开腹腔闻有腐臭味、有积液;肝、脾出血肿大且质脆,真胃及小肠出血严重,肾脏质地软,类似脑髓状。肺脏出血严重、坚硬、没有弹性;心包有纤维性渗出液等病状[4]。
选取肝、肺、肾等病变的组织用触片、染色镜检,检查有革兰阳性、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记为1号细菌;另外显示球状、杆状、瑞氏染色显示淡紫色的微小细菌,记为2号细菌。然后进行分离培养,将病料接种在绵羊血琼脂及加了10%血清的BHI琼脂,在37℃的环境下厌氧培养24h后,血平板上长出细菌形态大小与1号细菌基本一致。72h后,在BHI琼脂上长出细菌形态大小与2号细菌基本一致[4]。
把1号细菌放入牛乳培养试管,试验发现其能发酵并产酸产气;发酵麦芽糖、葡萄糖、蔗糖、乳糖;可以消化酪蛋白,水解明胶,且卵磷脂酶、酯酶、吲哚试验呈阴性。2号细菌可以分解甘露醇和葡萄糖,也可以消化酪蛋白、液化明胶,且分解尿素、水解精氨酸、磷酸酯酶试验呈阴性。依据培养特性、细菌的形态和生化实验结果,判断1号细菌是魏氏梭菌,2号细菌是支原体。最后经过药物敏感试验和动物试验,把死亡小白鼠的肝脏组织实施细菌分离培养,触片镜检,都分别检验出魏氏梭菌及支原体。
依据病羊的临床表现、病理解剖检验特征以及对病原菌分离和鉴定,诊断引起羊发病致死的疾病是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并发羊肠毒血症,治疗这类疾病可以选择用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治疗[2]。针对病情较轻,体温不高于39.5℃的,有点精神和食欲的病羊,根据体重用药选择阿米卡星和酚磺乙胺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每天2次,3d/疗程。病情比较重,精神和食欲都不太好且体温超过39.5摄氏度的病羊,选择同上用药之外,同时还要选择补液治疗的方法:肌苷、维生素B6、维生素C均是1.5~2g,5%葡萄糖生理盐水200~300 ml、0.5%盐酸环丙沙星注射液100ml、10%葡萄糖酸钙20ml;采取静脉滴注,每天1次,3d/疗程[2]。1疗程结束后,病情较轻的羊能痊愈,病情较重的羊有明显疗效,精神和食欲与正常水平相差无几,然后再给予1个疗程的阿米卡星和酚磺乙胺治疗痊愈。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饲养山羊的地区较为多见的疾病,根据病程和临床症状,可以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而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并发羊肠毒血症在临床上常见特点为急性死亡,病羊早期的临床症状以呼吸系统为主,表现出无食欲外没有其他明显的消化道症状,是比较难及时诊断的疾病[3-4]。在动物死亡后进行剖检才会被发现真胃、小肠出血严重,所以临床判断时容易忽视掉肠毒血症。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与羊肠毒血症在高发季节可以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特别是阴雨连绵,冷热交替的初春和冬季为高发季节。羊肠毒血症的魏氏梭菌是致病菌,且分布广泛,主要以消化道传染为主,初春和秋末是高发季节,本文的羊养殖场发病时间刚好是进入初春季节,处于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和羊肠毒血症的高发季节,天气变换、动物抵抗力降低,都会比较容易引发此病[2]。
经过本文探讨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与肠毒血症在早期,及时给病羊进行药物治疗和控制病情,病情严重的可以结合静脉输液治疗,疗效显著。除此羊场定期接种疫苗,保持羊舍通风、干燥,加强羊只运动,提高抵抗力,加强环境消毒和饲养管理等才是防范这类疾病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