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英征, 龙云铸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 感染内科, 湖南 株洲, 412007)
囊尾蚴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病,是由猪带绦虫或有钩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在人体各系统脏器寄生所引起[1], 临床表现为因囊尾蚴寄生部位及严重程度而出现不同的症状。脑囊尾蚴病症状严重,可危及生命,但相对容易发现,大都能明确诊断。然而,皮下、肌肉型囊尾蚴病表现不典型,尤其在非流行地区鲜有报道,容易漏诊、误诊[2]。本研究分析本科收治的1例皮下、肌肉型囊尾蚴病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 62岁,因腰背、右腿疼痛2 d入住本院脊柱外科。患者2018年11月12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呈持续胀痛,可耐受,弯腰、咳嗽时明显,伴右下肢疼痛,无间接性跛行、行走困难,无发热。2018年11月14月到本院就诊,门诊以“腰椎间盘突出”收入本院脊柱外科,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 无手术史、外伤史; 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入院查体: 体温36.5 ℃, 脉搏 95次/min, 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43、75 mmHg, 全身皮肤无结节、皮疹,心肺听诊无异常; 腰椎下段棘突、棘突间明显压痛、叩击痛,右侧坐骨神经呈轻度压痛,腰椎屈伸、旋转活动轻度受限,双下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触痛觉未见减退,克氏征、巴氏征、布氏征阴性。入院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入院后检查: 血常规为白细胞5.40×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5%,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2×109/L, 血红蛋白122 g/L,血小板330×109/L; 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空腹血糖、输血前4项未见异常; 降钙素原0.01 ng/mL, C反应蛋白5 mg/L, 血沉18 mm/h。腰椎间盘CT示L3/4、L4/5、L5/S1椎间盘向周围膨出, L5/S1硬膜囊受压。右膝关节X线示右膝关节退行性变,右膝软组织多发致密影。胸片X线示双肺感染。骨盆正侧位片示骨盆及双髋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予塞来昔布消炎镇痛后症状好转,考虑患者软组织多发致密影系寄生虫感染可能性大,转本科继续治疗。追问病史,患者年轻时有食用风干猪肉的习惯,建议患者完善组织活检明确病变性质,家属考虑患者年龄偏大,症状改善,拒绝活检。寄生虫全套示血吸虫抗体、肺吸虫抗体、弓形虫抗体、旋毛虫抗体阴性; 囊虫抗体阳性。诊断囊尾蚴感染可能,完善眼底、头颅CT检查未见囊尾蚴占位样病变。家属要求出院,考虑为囊尾蚴钙化,为陈旧性病变,嘱出院后门诊定期复查。
囊尾蚴病传染源是感染猪带绦虫的患者[3]。人因误食猪带绦虫卵所污染的瓜果、蔬菜、生水或患者肠内的绦虫孕节片反流入胃,六钩蚴孵化进入组织,导致囊尾蚴在组织内寄生。按照囊尾蚴常见的寄生部位,囊尾蚴病主要分为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脑囊尾蚴病、眼囊尾蚴病[4]。本例患者头颅CT、眼底检查未见囊尾蚴病理改变,考虑皮下、肌肉型囊尾蚴。一般情况下,皮下、肌肉型囊尾蚴多寄生于头颈和腰背,四肢相对少见,可在皮下形成圆形结节,可活动、无黏连、无压痛,数个到数百个不等,可自行消退,也可存留数年,发现皮下结节并通过病理检查出囊尾蚴虫体病理组织,是本病重要的诊断依据[5]。本例患者查体未见皮下结节,可能与患者感染囊尾蚴时间长久,皮下结节不明显或消退有关。
肌肉内有大量囊尾蚴寄生时会产生溶菌酶,导致肌肉组织内产生炎性改变,出现肌酸痛、四肢无力或肌肉肿胀麻木或肢体出现假性肥大。追问患者病史,诉年轻时经常腰腿酸痛,多次就诊因无特异性,按风湿、腰肌劳损治疗。寄生于人体的囊尾蚴寿命一般在3~10年,囊尾蚴虫体中固有成分可形成钙球小体,在囊尾幼虫死亡后,多发生纤维化和钙化,一般囊尾蚴虫体钙质沉积缓慢,需10年之久,方可出现阳性影像学征象[6]。在囊尾蚴虫体出现钙化前, X线透视可无影像学改变,缺乏早期诊断价值。该患者年轻时也曾拍摄过X线,可能钙化不充分,无类似改变。每个类型的囊尾蚴钙化率不一样,皮下、肌肉型囊尾蚴病钙化率较高,多见于肌肉较丰富部位,如肩部、骨盆、下肢,其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 X线示软组织内可见弥漫性发布、钙化密度不均、边缘较清楚、一头尖、一头圆钝,呈葵花籽或椭圆形虫体钙化影。虫体走行方向有一定规律性,与该部位的肌纤维方向一致,部分中心透亮,部分为周围环形透亮影[7]。本病例X线示双下肢、臀部的皮下及肌肉软组织内可见密集分布线形、梭形,走行方向与肌纤维一致的高密度葵花籽状钙化影,其病变的特征与文献报道改变相仿,影像学改变是陈旧性猪囊尾蚴病重要诊断依据,尤其是缺乏病理学证据时,典型的X线改变是诊断的依据。同时还要与骨化性肌炎、软组织内海绵状血管瘤等疾病鉴别[8]。阿苯达唑对皮下组织肌肉和脑囊尾蚴病都有良好疗效,为首选药物。吡喹酮比阿苯达唑强而迅速,效果显著,但副作用相对较多且严重。该病的预后较好,但少部分脑囊尾蚴患者因并发严重的不良反应而预后较差[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