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舌象特点探讨

2019-02-12 02:40邵晶晶郭雨晴陈小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类案芒刺舌象

成 西,邵晶晶,于 峥,郭雨晴,陈小野△

(1.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2.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102300; 3.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东 珠海 519080)

舌诊源流已有不少研究。《名医类案》是由明代医家江瓘草成于1549年,经其次子江应宿等校正、述补后于1591年刊行。再经清代医家魏之琇、藏书家鲍以文等校订,于1770年由“知不足斋”刊印。全书12卷205门,收载历代医案2405个,是我国第一部面向历代所有医家理论的医案专著。《名医类案·余集序》称其“条析病状,援据方书,胪列治法,斧藻群言,蔚成大国。实受命于轩岐而拓宇乎《灵》《素》。[1]”《中国医学大辞典》评:“可为法式者固十之八九,亦医门之法律也。[2]”《续名医类案》是由清代医家魏之琇编著,后被《四库全书》收录。再经清代医家王孟英重编校正后,于1863年由“著易堂”刊刻传世。全书36卷345门,收载历代医案和医论5254个。潘骏猷《重刻续名医汇案序》:“江书(指《名医类案》)所漏,补载不少,而明以来事为尤悉,虽采摭繁富,不免芜杂,而援据既多,变症咸备,堪资考核,条下附注,辨正尤详,实足称黄岐之功臣,青囊之盛业。[3]”因此,《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的舌诊在中医舌诊学说的历史发展中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因其内容相近、体例相同,清末以来即有将两书作为“正续编”合刻者。本文探讨《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中舌象的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两书所用版本

《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所用版本为:[明]江瓘,编著,[清]魏之琇,编著,潘桂娟,侯亚芬,校注,名医类案(正续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阅读《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按下述纳入和排出规则撷取舌象,共得《名医类案》舌象85个,《续名医类案》舌象353个。两书的各级标题中均无舌象;正常舌象不纳入;按语中的舌象不纳入;同一病案中因各种原因重复提及的舌象不纳入。

1.3 舌象表达

以句号区别不同舌象,以逗号连接的舌象属于同一个舌象;舌象中“()”里的内容为作者根据理解所加。

1.4 复合舌象分解为单个舌象

如口舌破裂或至赤烂:分解为“舌破裂”“舌赤”“舌烂”。舌上白滑:分解为“舌上白”“舌滑”。其舌芒刺干裂。焦黑如炭:分解为“舌芒刺”“舌干焦”“舌裂”“舌黑如炭”。舌苔灰黑而润:分解为“舌苔灰黑”“舌苔润”。舌苔外黄内黑,有芒刺:分解为“舌苔外黄”“舌苔内黑”“舌苔有芒刺”。舌苔紫青而滑:分解为“舌苔紫青”“舌苔滑”。舌色淡白,中心黑润无苔:分解为“舌色淡白”“舌中心黑”“舌中心润”“舌中心无苔”等。

1.5 两书出现频次和所占比例

两书合并,统计舌色、舌质、舌面津液、苔色、苔质、舌体病变、舌形、舌态、舌感觉、舌下、其他各类舌象出现的频数和所占比例,以及各种舌象出现的频数和所占比例。

2 结果

2.1 各类舌象出现的频数(结果见表1)

2.2 各种舌象出现的频数(结果见表2)

表1 各类舌象出现频数比较

注:“舌涩”含义:虽《简明中医辞典》[2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学院,主编,简明中医辞典(试用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330-332]认为“舌涩”的涵义是“舌体卷缩”“转动不灵”,但本文“舌涩”(频数为2,见于《名医类案》)均与“口干”“口燥咽干”并出,所以理解“舌涩”为“舌干”之意。.“舌喑”含义:《中国医学大词典》[3谢观,等,编著,樊正伦,张年顺,夏之秋,等整理,中国医学大词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520]“舌喑”:“舌本不能转运语言也。”“舌上皮厚”含义:《普济方》卷一百二十二·伤寒门·伤寒赋:“舌厚曰苔。声重曰郑。”

表2 各种舌象出现的频数比较

3 讨论

3.1 舌诊源流已有不少研究,本文的特点,一是只研究舌象本身,而不涉及其诊断意义;二是采用频数统计方法。

3.2 目前尚未见对《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舌象的专门研究

3.3 《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舌象特点

从以上各类舌象、各种舌象出现的频数看,与现代舌象(参考《中医诊断学》[4])比较,现代舌象较为重视的舌色、苔色以及舌黯、舌面瘀点或瘀斑、舌淡、舌嫩、舌苔黄、舌苔白、舌苔厚度、腻苔、齿痕舌、舌下脉络等在《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中出现频数较小。《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舌色的频数也明显小于苔色。反之,现代舌象较不重视舌面津液、舌体病变、舌态以及舌干、舌焦、舌苔黑、芒刺、舌烂、舌生疮、舌强+舌不能言+舌短等在《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中出现频数较大。

3.4 《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中出现频数较大的上述各类舌象和各种舌象,均属变化比较显著、可直接影响舌的功能,因而能“强制性”地引起注意的舌象。《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中出现频数较小的舌象,均属需要有意识观察才能获得的舌象。

3.5 《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舌象的上述特点是由于其舌诊发展仍较初步,所以先注意到变化显著的舌象。这从其舌象总的出现频数较小也可反映。近代绍兴史介生按《敖氏伤寒金镜录》“死现舌”:“苔见黑色,病必不轻。[5]”

3.6 《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中,属于热病、温病各门(包括《名医类案》的瘟疫、大头天行、暑、火热、热入血室各门,以及《续名医类案》的温病、暑、热病、疫、火、火热、血热、诸热、疫疠各门)的舌象(108个,分解为单个舌象共180个)与两书总体舌象比较,苔色(36.1%)、苔质(18.3%)以及舌苔黄(11.1%)、舌苔黑(20.6%)、舌焦(9.4%)、芒刺(10.6%)等出现频数明显增大。

猜你喜欢
类案芒刺舌象
类案检索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类案检索对司法公正原则的辅助路径研究
57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舌象特征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肿瘤舌象研究可视化分析(2001-2020年)
基于Citespace糖尿病舌象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刑事案件类案检索机制研究——由解释学检视展开
类案同判的司法裁判方法分析*——以“类比的运用”为考察点
舌象仪临床应用研究的方法学及报告质量评价
芒刺
芒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