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教育的奠基者
——陆维钊先生的书法教育思想初探

2019-02-12 07:43刘江
大学书法 2019年1期
关键词:书法学生

⊙ 刘江

如果说书法教育事业的倡导者是潘天寿,那么陆维钊先生则是努力实践的先行者与奠基者了。

1961年,潘天寿先生先后在文化部、在杭州召开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教材编写会议上提出关于在高等艺术院校设立书法专业的建议,他说:“如果我们现在还不重视培养书法的接班人,那将要出现后继无人的危险……。”这个建议得到与会的傅抱石、吴茀之、邓白等许多老一辈艺术教育家的一致赞同与支持,后来文化部就把在全国高校试办书法专业的任务交给了浙江美术学院。1962年潘天寿院长为了这个任务完成得好,请陆维钊先生参加筹备组,并委其为筹办这一专业的具体负责人。

陆维钊先生,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时署劭翁。1899年生于浙江平湖,父早逝,随祖父少云,入塾馆发蒙读书,初习书画。1920年入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学习,受业于竺可桢、柳诒徵、王泊沆、吴梅诸师门下。1925年毕业后,去北京清华国学研究院任助教,为照顾家母,遂回南方。先后在松江中学、上海圣约翰大学任教,1945年后,历任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副教授,对中国古典文学、诗词有专门研究,尤其对汉魏六朝文及清词有专攻。1960年受聘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兼授古典文学,1961年调入,任古汉语与书法教授,1962年具体负责书法专业的试办筹建工作,1963年任书法刻印科教研室主任,1979年文化部批准办全国第一个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班,陆先生担任研究生教师组指导教师,1980年因患病医治无效去世。

陆维钊先生一生从事教学工作,前后达五十余年之久,任书法教育亦有二十年。除了教古典文学与书法之外,他还是一个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他对历史、地理、哲学、中医、中国音乐与乐器等,有精深的研究,在绘画艺术中亦有深厚功力。著有《中国书法》,编撰有《全清词目》,协助叶恭绰编纂《全清诗钞》,和夏承焘、王驾吾、胡士莹合编《中国文学史》,逝世后由师母与学生编辑出版有《陆维钊书法选》《陆维钊书画选集》等。

对于书法,他五体皆精,尤擅篆隶,晚年自出机杼,创亦篆亦隶“蜾扁”新体,闻名于海内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书法家。他为筹建创办我国第一个书法专业,筚路蓝缕,在前后二十年岁月中,从制订培养目标,到具体课程安排与上课等一系列工作,绞尽脑汁,备受艰辛,成绩卓著,称他是中国书法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和框架的建构者之一,是毫不为过的。

今天,书法活动在全国蓬勃发展,大为普及,书法教育事业,也正方兴未艾。为了缅怀这位书法教育事业奠基者,特就我跟他作学生和与其共事二十年中,在书法教育思想方面所闻所见,略述如后,以为纪念。

一、立志学书,必先作人

陆维钊先生认为:“要想把字写得好,必先做个好人。”“好人”在我们的理解中,一是政治上的“大节”,二是在品性与生活中的“小节”,都要注意。有一次他谈到,古人评书,都很注意大节,为国为民的有功之臣,其字必受到人们尊重。反之,奸臣贼子,即使字再好也为人所唾弃。如宋代岳飞的字,为人所重;而秦桧字虽尚好而人品不高,耻于人,为世不传。故古人曰:“书,心画也,君子小人见矣。”“书如其人”。他说历来凡是成功感人的作品,一定“如其人”:屈原、杜甫的诗,如其人;王羲之、颜真卿的书,亦如其人。王羲之,文人雅士,其书温文清雅;颜真卿,忠臣义士,其书正气凛然。

有一次在办公室里,议论到绘画科学生的书法,字多潦草不工整。又议论到社会上某人书,我说是否格调不高,请教于他,他说:“人品不高,落墨无法,求其风神者,当须先求人品。”今天学书,一是为了实用,二是求其艺术性。但实用是基本,故应先求规矩,然后追求艺术性,否则你的“艺术”别人不认识、看不懂。同时有艺术性的作品,是作者思想、品性的表现,因此为人也极为重要。

他常强调学书法品德与艺术的一致,人格与风格的一致,在临终前和几位研究生谈话时说:“要淡于名利,追求名利就不能静心做学问了……,我一生工作只做了一半,现在无能为力了,希望你们努力……。”

对于生活小节,他也非常注意,认为小节也是与人品有关的部分。在生活上极端自由散漫的人,能在艺术上严格不懈地追求吗?因此他对学生的作业要求严格,以此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至于那种在生活上极端散漫不检点的,他也是反对的。

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964年,我带书法班同学下乡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段回来时,曾去向他汇报书法班同学在农村中的表现,他说:“书法班的同学也应同其他科同学一样,注意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与锻炼。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多是在甜水中长大,吃苦少,同贫下中农一起劳动,又参加‘社教’,专业上虽暂时受点影响,但对品德锻炼也是大有好处的。”

记得有一次谈到城市里来的同学初次下乡,什么也不会做,还闹出一些笑话来,有的同学自己衣服也不会洗,开会时只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一是胆小,二是对农村事也分不出是非好坏。他指示说,对画画的学生来说,平时能看出事物表象的美丑还不够,还应有辨别事物是非的能力,还要学会处理生活事务的能力。后来他在给书法班同学的讲话中,讲得更全面,他提出:“作一个未来的书法工作者,必须有高尚的品德、分析问题的科学头脑、处理事务的能力和分辨美丑的眼睛。”

1980年春,当他在医院病床上,不能亲临课堂,还嘱咐五位研究生一齐到病床前,噙着泪水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要知道国家开办书法专业的苦心,你们不能光埋头写字刻印,首先要紧的是道德学问,少了这个站立不住……”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他不仅以此要求学生,也是这样要求自己,要求青年教师的。陆先生自己读中学与大学时,或是在任教师时,都重视自己品德修养和各种知识的学习。有一次在他家看他的照相册,他介绍一张足球队员的合影,指着其中一名说,这就是他在大学时照片,并说年青时有了强健的身体,到老年来也很少伤风感冒;他对绘画、书法、音乐广泛的爱好与较深的造诣,这都源于他一直对美育的重视,有的竟成为他晚年的主要专业了。

刚毕业那几年,我不太注意休息,身体很瘦弱,陆先生就曾问我:“为什么近来身体如此瘦?是否有什么毛病?”我答其无病。他就劝我:“学问要抓紧,更要注意身体锻炼与有规律的生活。”我铭记在心,以后岁月就一直较好地注意身体与体育锻炼了。

三、学书途径,先入后出

陆先生认为“学习书法必须从临摹入手”。因为绘画入门,可以先从素描写生开始,而书法没有直接的写生对象,要学习技巧,必须得以古代优秀的墨迹碑帖或拓片为摹本,加以摹、钩、临、写;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可能学到技法。而且在摹临,尤其在最后通临或写的阶段,更要注意写一个字、一行、一幅的“轻重、快慢、顿挫节奏、骨肉气势、配搭取让、断续、神色”。他把结字、行势、节奏、章法与用笔等构成书法的因素,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看,这是针对初学者往往容易忽视的整体感而着重提出的。但在开初作个别练习时,对一个字的点画提按,可分解练习,但也必须有整体观念。

“临帖就是要入帖,通过临摹,才可能逐步深入地认识临写的碑帖的优缺点与长处。”

“临摹是手段,是方法,是初学者不可缺少的基本课,但临摹不是目的。”“掌握了基本功,广为吸收,方可变法。”“变法与创造才是学书的目的。”

他还主张学书应碑帖齐下,认为“碑可强其骨,帖可养其气”。“选择碑之长处,在其下笔朴重,结体舒展,章法匀净绵密,帖则用笔精熟、气韵生动。”

他还主张“入”,“要能登堂入室”,入其形、入其神。因此在方法上他主张“临摹用的范本,墨迹和墨影本要胜于碑刻本;字口清晰的碑刻本,要胜于剥蚀模糊的刻本”。

“入帖应多摹、临、读、习、背。要认真临习,不可囫囵吞枣。要取其意,不重其形,撷其精,不袭其貌。”为了在临摹学习中,易于理解其结构与用笔,可先摹。摹能助精入微,谙熟笔势。稍进,则可临,临可得其结构与用笔之形神,最后方可背临。背,即将帖读熟,其点画结构、用笔、提按、疾徐、意趣等,均能烂熟于胸,而后出焉,自可得其形、神、意矣。”

有一次他对我说:“有时临帖,难掌握其用笔细微处,我现在也常摹写。”当时他已经六十多高龄了,还如此认真,给我印象与教育颇深,至今仍铭记在心。

谈到创新,他说:“只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创新。”

这是有见于学生中或社会上有的人基础尚未学好就奢谈创新,往往以乱涂或拆散结构狂怪为之而言的。没有临摹基础的创新,是自欺欺人。要临摹得“神”也不容易,他说:“临摹对于范本,要能重其神,酌其貌;若能貌离神合,另辟蹊径,便是高手。”

四、严字当头,循序渐进

陆先生在教学上是极端严格的。对于课堂纪律也极为重视,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迟到早退现象不足为怪。陆先生对此极为不满,时加批评,而他自己讲课,到点即开始,讲完刚好课时到点下课,即使偶有出入,也不会超过半分钟。对于作业布置检查,也是极其认真,一丝不苟。若有未按时完成或未按要求完成的,轻则批评,重则扣分。他说:若对学生不严格,那是教师害了他们,是教师未尽到自己的职责,是绝不能原谅的错误。

有一次见到学生的作业是用画画用过的纸写的毛笔字交来,他批评说:“此种废纸平常作练笔用尚可,但不能当作业交来,是请老师评画,还是评字呢?这种对作业马虎的态度,是自己对作业的不认真,也是对老师不尊重的表现。”

陆先生主张一般青年学生应先从楷书学习开始。古人谓: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如果“初学书法不习楷书,即如孩提学步,未能立,就想走或跑,不按生长规律办事必然是要摔跤的”。

书法中有真、草、隶、行等各种书体,一般初学者应以楷书入门。他说:“楷书是学好书法的基础。”

“楷书有一定基础后,稍为放一点,可成行书。”

“对于老年或中年人学习书法,他们原来有一定写字基础,加上年纪大,工作多,专心从楷书入门有一定的难度,这应根据他们喜爱兴趣出发,可先学楷书,也可以先从学行书开始,也可以从篆、隶开始。因为他们学书的目的不是想成为大书法家,而是以陶冶情操自娱为主。”

“对各种书体,书体中各种不同类型的风格,其结体、用笔、神态等各不相同,学者应识大体,分其类别认识各自相同与不相同的特点、规律,临书即可大进。”

他在安排课程时,一年级楷书、篆书,二年级行书、隶书,然后是草书。各种书体有一定基础之后,则增加创作练习。

至于创作,他认为是姿态、章法、疏密、神采、用笔等诸方面综合融汇的结果。他在《书法述要》一书中曾多次提到书法创作必须具有特点,既要重视笔墨、结构、生气、神采,说“其形貌若无骨骼血肉,则无生气”,“使墨无浓淡、枯润,即无神采”。又说:“笔法要勤学苦练,神韵乃瓜熟蒂落,自然得之而不能强求,唯结体必须苦心经营。”“作者的书法面目主要只能靠其结体的殊易而显现。”

他在《书法欣赏》的纲中,将书法从开始阶段的文字发展到逐渐衍化为书法艺术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符号明确,能看懂意思是第一级;第二阶段是求美观,即整齐、匀称、统一,以达到更好的宣传交际效果;第三阶段是第二级的再加工,艺术因素更丰富,可比之为有生命的东西的姿态、活动、精神、品性的美。他分的这三个阶段,也可以说是书法学习的三个阶段,循序渐进、不可超越,方能稳步前进。

五、爱护学生,因材施教

陆先生在教学上是极为严格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极为关心爱护,对家境清贫的学生,赠送学习用品,鼓励他们勤奋好学;对生病的学生,也常关心他们温饱与卫生习惯;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向他请教,他也不厌其烦地解答启示。他教学上严格,与生活和思想上的关心、爱护,都体现了他对学生在学习上寄予的厚望。

在教学统一的要求下,又能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天赋与兴趣不一,其对书法的喜爱也各异,应观其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历来书体多样,好尚各异,甲所爱者,乙未必爱,甲所宜者,乙未必宜,应各从学者之所好,而不要强行学某家某体。”为此,他常常是在第一课时,让学生自写几页自己常喜欢的字样,然后观其笔性,介绍几种相近或相适的碑帖,供其参考试临,然后决定临何家何种书体。即使决定了范本,临摹一段时间后,觉得不好,亦可更动,择其相适合的碑帖临摹,使习者心中与之相契合,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切忌强行规定。

有次他对潘天寿先生谈的“学生应临古人名家范本,不应学教师的作品”的这个观点深表赞同。他说学生临书,必临古代碑帖,不要学近人,更不要学老师的样子,否则一班之内,所书都一个样,那就是教学的失败。

在研究生考试之后,章祖安和我将复试卷送到他病榻前,经过几天逐一评定后,他对文化部同意多招两个名额极为满意,他说:“这次考生都各有特长,如果能多招两三名那就更好了。”他培养书坛接班人之心,殷切感人。

1979年书法研究生录取之后,他已病重住在医院里,嘱我将每个人入学前的政治思想情况向他汇报,他再根据初审与考试中所发现各人的长处与短处,制定每个人的学习要求,逐一通知他们分别到医院去,逐个谈话,共同商订在专业上的努力方向。

对参加研究生考试后,因名额关系未录取的,他还给他们写信,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有一名杭州籍的同学,陆老则找机会专门给他谈了一次话,指出其优点与不足之处,并嘱其今后应怎样不断努力,在书法实践上、在理论上努力的方向与步骤。后来这位同学确实做出了出色的成绩。

六、书若有成,学问为基

陆老主张:“要想在书坛上有大成就,必须以学问作基础。”因为书法艺术,不仅仅是写字的技巧训练,技巧熟练仅是一个书匠而已。古人有随某大家亦步亦趋者,最终不过是一名“书奴”,要想把自己训练成一名书家,就得重视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广博的学识。因此在“初学书时就应下定决心,练字与学问同时并进”。有的时候,更要“把提高学问素养放在写字之上”。否则,书法有一定基础之后,就会上不去。因为书法作为艺术,对创作者的素养学问的依赖,远较其他艺术为甚。

他认为学习书法,稍加旁及,自然会接触到文字学、金石学、文学乃至史学等知识,由浅入深,由低渐高,即可进入学问之途的。如溯源即须研究甲骨、钟鼎,涉及古文字学范围。周、秦、汉、唐铭文碑版,撰者每属通人,体制每兼众有,文辞典则,书法华瞻。习其字,必通其文,寻流溯源,可为文学史之参考,低徊吟诵,又可代各体文之欣赏。若从史的角度看,碑铭中“史料丰赡,人物辐聚,自典章制度、国计民生,以至社会风土、人情族望,每可补订史书”。这个由书法可通至小学、文学、史学的路子,恰好给后学者提示出前进的路标,这也是可通至其他学科道路的启示。

他在医院时给研究生的讲话中也一再强调说:“古今没有无学问的大书法家。我们浙江就有这个传统,从徐青藤、赵㧑叔到近代诸家,他们的艺术造诣都是扎根在学问的基础之上的。一般人只知道沙孟海先生字写得好,哪里知道他学问深醇,才有这样的成就。‘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

他自己的实践,也能说明他观点的正确,他的篆、隶写得雄浑而有新意,真、草书写得从容潇洒,自有机杼。他的好友沙孟海先生曾评价说:“综合披览,使人感到纯乎学人手笔,饶有书卷气。无论大幅、小幅不随便分行布白,有时‘真力弥满’‘吐气如虹’,有时‘碧山人来’‘脱巾独步’,得心应手,各有风骚。”这是对陆维钊先生的书法造诣恰如其分的评价与肯定。

其实,陆维钊先生在书法上卓有见解的观点与教育思想,都是他自己不断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他甘苦之言的升华。今天,我们探索研究他的书法教育思想,是便于我们从事书法教育的借鉴与发扬,把我国刚起步不久的书法教育事业做得更好。拙文仅是抛砖引玉,望其陆先生同事与弟子共同努力,玉成其事。

猜你喜欢
书法学生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书法欣赏
书法类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