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杂文月刊》有感
常永瑞(陕西延安)
进入2018年11月份以来,我读了《杂文月刊》2018年10月下的所有文章,其中《校园没有“江湖”孩子才能健康成长》《从小学作文说起》《书架见气象》《说“书空”》等文章,我是反复阅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对这些文章有自己的理解和反思。
在《校园没有“江湖”孩子才能健康成长》一文里,作者徐建说先生讲家长把校园叫作“江湖”,虽然有些武断,其实也有其现实原因。进入小学一年级,原来幼儿园老师寸步不离的情形没有了,改变的是今后孩子就要开始独立面对了,家长的焦虑和不安是肯定的,由于家长所处环境、生活境遇、知识结构与文凭学历的不同,他们教给孩子学校的处事方法也千差万别,甚至有的家长以大人的阅历教育孩子,使一小部分孩子不仅自私,而且心地也不够善良,经常不是出手打人就是推搡同学,造成一些打架或碰伤的意外情况,这不能完全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和我们的今天的部分家长素质、某些不良社会风气也有一定的关系吧!
在《从小学作文说起》一文里,与作者高伟先生一样,我也有同感,我自己小学时写作文,也是胡编乱造或仿照的多,例如写《我的妈妈》,就不能以现实为基础进行构思,主要原因可能是那时农村学校的老师引导的不到位,加上父母起早贪黑的干农活,在细节上没有给我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画面,还或许是我们知识储备达不到城镇孩子的同等水平或眼界不开阔等,因此,写的文章不具有真情实感,有个别写得好的也是写妈妈在下雨天给我送伞或者下雨天来学校接我回家等,这些都不一定是真实的生活经历,但是可以感动老师,就能习作过关和得高分;今天的作文课就好多了,因为教师能在课堂先引导后,学生才开始试写,有的写景文章都是课外活动实践后再写,写的内容也比较接地气,言之有物,包含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当然,在我的身边,小学作文课还是不能令人十分满意,但是今天的这种教授方向是正确的。
在《说“书空”》一文,我从作者丁辉先生的文字里,看到他们上小学时,老师就要求他们用书空来记忆生字字形、笔顺,对于当时是节约纸张笔墨的表现,我上小学时也是如此;也了解了最早发明书空的是东晋的失意中军(前线最高军事指挥官)殷浩。10月下旬的几天,我听了我校部分老师的公开课,发现今天的小学课堂还在使用书空,值得说明的是不仅今天的小学语文课依然继承使用它,在小学英语课上也有老师在应用,可见,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总之,本期贵刊对于我来说,不仅是增长知识的窗口,也是总结反思自己今天教育教学得失的平台。但愿贵刊今后越办越好,让更多的读者受益!
隐喻的稻草
王老实(安徽安庆)
“季节创作的诗行,发表在四季的田野上,由农民编辑,转载在稻床上屋顶上……”这是笔者读《稻草和诗歌》(《杂文月刊》文摘版2018年11月下)后的有感之作。我本非诗人,但我分明感受到了蕴藏在稻草中的诗情诗意了。此时此刻,稻草已非纯粹意义的一种植物茎蔓了,而是成了一种生活及一个时代的隐喻了。
农耕文明已渐成历史,但它却深烙进经历过农耕生活的所有人的灵魂。我的童年与稻草形影不离,纠缠不清。那时每年要种两季稻。每年暑假,首季稻成熟,脱粒后的稻草一般要还田做肥料,真正体现稻草“生于斯长于斯卒于斯”的一生。待到二季稻成熟时,已至秋天了。一片金黄的田野,农民弯腰割下沉甸甸的稻子,把田间当稻床,经过人工脱粒后,又熟练地将稻草扎成大小一致的稻把站立在田野中,像一排排士兵。待太阳晒干后再挑回,选块避风的地方郑重其事地堆成草垛以留作他用:或充当耕牛过冬的食料;或用来加厚屋顶防止漏雨;或用来铺床御寒;或用来引火年关时制作豆腐乳;还要留作来年开春卷包子编火把烧火粪等等。可以说,是农民用智慧将稻草上的价值开发到淋漓尽致丝毫不浪费。也可以说,是稻草为农民贡献了一切,才使得那个年代的人对稻草抱存一种敬畏和依恋的特殊情感。如今时过境迁,稻草年年碧绿,稻子岁岁金黄,但稻草却成了农民的心病———留作他用已无用,一烧了之却难了。只是我们这些曾经和稻草相依为命的一代人,总是看到想到稻草可能都会“泪湿青衫袖”,内心的一种崇敬之情也会油然而生。稻草仿佛化作了丰盈的血脉流淌在我们的生命中,让人生之树不断地遒劲生长及至枝繁叶茂。
孩子的童年家长说了算
吴小惠(江苏徐州)
读到《童年,孩子说了算》(《杂文月刊》文摘版2018年8月下)的标题,脸上不禁泛起苦涩的笑。孩子的童年到底谁说了算?自然不是孩子。也许正因为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作者才会从尊重和理解孩子的角度呼吁:讓孩子的童年孩子说了算!但实际上,作为一群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未成年人,孩子们没有选择和实现自己童年生活的能力。再多以孩子为行为主体的呐喊放到现实中都是微弱的。
孩子的童年谁说了算?是家长?是学校?还是社会?我觉得,家长为孩子童年的第一责任人。应该明确创造童年生活的行为主体是孩子的家长,所以思想的发动、行为的发起都应该从家长自身做起。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认识到:孩子的童年家长说了算。你给孩子什么,孩子就吸收什么。正如作者在文末所说“所有孩子的童年都是成年人给他们的”。
也许作者是希望家长在决定孩子童年时能够从理解孩子的角度认清孩子真正的快乐所在。然而,假如真的让孩子决定自己的童年,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从我的接触和观察来说,我相信没有多少孩子愿意早早起床去上学、愿意写家庭作业到晚上九点十点。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孩童时期更多地保留了人原始的善与恶。既想保留孩子的纯真、童年的快乐,又要保证孩子在张弛有度的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正向的引导和有效的陪伴。
把孩子的童年交给孩子,孩子是承担不起的。我们不过是在一次又一次提醒为人父母者,决定孩子童年时,常蹲下来听一听孩子说什么,看一看孩子做什么,念一念孩子想什么。在儿童成长的阶段,没有一个家长想推卸责任,也别妄想没有家长的付出,孩子会有一个快乐而充实的童年。那么,家长们是否知道孩子的童年自己说了算?是否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是否知而后行?是否知行合一?这些才是最关键的。家长既要是孩子的知心者,又要是引导者和协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