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世明
笔者近生一“好”,细读报端所载贪官之悔。自然是落马之贪官,骑于马上的只会“雄纠纠,气昂昂”,岂有悔乎?时下,法庭上的泣泪“自我陈述”与入狱后的当众洒泪忏悔,不经意间成了某些贪官污吏作秀之秀场,沉痛忏悔的T台。令笔者“步步惊心”的是官悔者之众口一辞: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出身十分贫寒,实在愧对父母亲的再三叮嘱……其噙泪或抹泪之间,总让人觉得味道不对。说其作秀,因为其“文不对题”,并非走真心言真情,如若真正于刻骨铭心处拷问自己,首先一条是:你有何德何能坐此高位?你有哪些“尺寸可取”,脱颖于茫茫人海、三百六十行?
道有哪些“尺寸可取”,源于复读《三国演义》至第八十三回,陆逊领兵抵抗为报杀弟之仇而来的刘备,曾对急于出战的诸将说:“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挂帅印的陆逊却说“尺寸可取”是何意?开始并不清晓。后来再翻《楚辞》,看到《楚辞·卜居》之一句:“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以为是陆语之来源,意思是主公孙权任用我,是看我这个书生有所长,可退蜀军。自然,这是陆逊的谦词。
现时观止,效陆逊者,多乎哉?不多也。便是心中长存“自知之明”者,也实难发陆逊式谦词,因为那样掉“英杰之价”。其实所有人都一样,各有所长,亦有所短,只不过表现不同、状态有异罢了。便是个现实阿Q,短处固然不可胜数,恐怕,也有一丢丢“尺寸”可取呢。
人生最可怕的,不是冲动,不是无知,不是贫穷,而恰恰是这忘乎所以,不想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忘记了这一“根本”,你就容易跌跤子,翻跟头,甚至翻进“篱笆墙”。入“墙”后,才会憣然悔悟,才會反思:自己究竟有哪些“尺寸可取”,脱颖于大庭广众?商家为何送你真金白银,靓女缘何向你投怀送抱?俗语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必须想明白这一点,方知你跌倒于何处、何事。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什么?知止。
一个权柄紧攥之人,最易得的就是钱和笑脸相迎,甚至是满目“粉丝”与一步一“请示报告”的“奴才”。如若不常参悟知止之道,你便如堕五里云雾,怎能洞悉真相?而不明真情实况,不知自己何德何能,有哪些“尺寸可取”,十有八九是要倒霉的。这样的例子,史不绝书。
两千余年前,老子就曾告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于内,就不会招来羞辱,知止于外,则不会陷自身于险境,才能安乐长久。
有了自知之明,知自己有哪些“尺寸可取”,方能有效地遏制“欲”魔之困。
曹雪芹大师在《红楼梦》中把故事的“主梗”———因缘定位于一块注定要逢劫历难的“通灵宝玉”,甚至书中主要人物的名字都统统嵌上一个“玉”字。而“玉”“遇”“欲”同音,细思之,“玉”实乃一个“欲”字,正所谓人之本性是也。人寰如海,大而概之,不是为权欲波所缚,便是被名欲澜所困,再者为利欲浪涛所囿,更多的是为物欲大潮所席卷。
置此境此时,于内心常自问一下:你有哪些“尺寸可取”?十分及时,亦切实必要。
《后汉书·班固列传》有云:“义动正人,利动贪人。”因贪利而形成的人生悲剧与惨祸不计其数。环境等同,于得与失、廉与贪之间,藉一番急管繁弦、吹拉弹唱,你会听到风格迥异的曲子:有的人唱一阙《爱拼才会赢》,以“创(闯)”字“挂帅”;有的人却奏一曲《懊悔的泪》,因其凭“贪”字开路……而志得意满、引吭高歌者流,便真正晓得自己有哪些“尺寸可取”么?
驻笔之际,不能不想到一段子:一头骆驼,辛啊苦呀穿过了沙漠,一只苍蝇趴其背上,一点力气没用,也混过来了。苍蝇讥笑说:“骆驼,谢谢你辛苦把我驮过来。再见!”骆驼扫了它一眼说:“你在我身上的时候,我根本就不知道,你走了,也没必要跟我打招呼,你根本就没有什么重量,别把自己看太重,你以为你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