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亭是城市文明一个重要的标志
郑来福(河南郑州)
2018年第12期下《杂文月刊》刊登了杨玉龙写的《城市需要更加美好的报刊亭》一文,读后让人很欣慰。因为北京正在将报刊亭打造成精致的城市家具、新型的阅读空间、便捷的他务载体,我相信我所在城市不久的将来也会这样做的。
前几年我所在的城市街头巷尾的报刊亭被全部拆除,理由是有碍观瞻,影响市容。没有这些碍眼的简陋报亭,这座城市的外表在一夜之间就“冰清玉洁、整洁有序”。但是我心里还是怀念那一个个绿色铁皮模样,闪烁着明亮的灯光,守望在街头一角的驿站报刊亭。
报亭虽小,虽简陋,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文化硬件,它既是文化传递的场所,不仅传播着文化,它还是文化的见证,让市民切切实实感受到文化的存在,同时也是一种幸福。
这种感觉每一个见到它的人都会体会到。去工作的上班族,时不时在途中买份报纸已经是他们的生活习惯,这份报纸不仅让他们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同时也转移了上班时紧张的心情。下班时买份报纸回到温馨的港湾,躺在沙发上,泡上一杯茶,一边看报纸、一边品茶,一天劳累很快就会消失。晨练的老人也习惯带一份早报,坐在温暖的阳光下,戴着眼镜,翻阅着报纸消磨时间。放学的小学生也会跑到报刊摊上翻阅着他们心爱的漫画。呆到太阳下山的人都不肯回家的人,报刊亭给他们提供了方便。着急等人的人或者等公交车的人也会买份报纸来平复自己浮躁的心情,心平气和看着报慢慢等等。即使坐着公交车的也会拿份报纸随着车厢晃动,头也会跟着晃动看着报纸。看报纸已经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看报已经是市民一种生活享受,也是市民幸福生活一种具体的体现。这一切随着手机的广泛使用而衰减,更随着报刊亭的拆除而不复存在。
我们这座城市以厚重文化自称,可是却做了最没文化的事,这就是拆报刊亭。一座城市,如果连一个报刊亭都没有,或者说连一个报刊亭都容不下,那么我认为这个城市文化底蕴就会降低很多,它的品味也会跟着降低。
我期望未来有一天,身为市民每一个人,不再为买报纸而发愁。也像过去一样,不管走在街头巷尾的那一个地方,都能轻松快捷地买上一份报纸,我觉得这才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这才是一种城市所具有的味道,这样的城市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活力。
读《杂文月刊》有感
常永瑞(陕西延安)
读了《杂文月刊》2018年11月下,我有如下心得:
首先,读了《中国大妈招谁惹谁了》一文,我也能感受到,个别大妈的行为言语的瑕疵,不能让全中国的中老年妇女背这面“黑锅”。通过作者白春先生的讲述使我深刻体会到这个问题,也佩服作者的社会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字功底。
其次,读了《父亲的半瓶酒》一文,我知道作者是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从他的描述中,父亲是很少来儿子家做客的,好不容易来一次,父子之间开始几天也没有多少语言交流,但是写到父亲偷偷独自为“我”流泪这个细节,以及外出散心时,父子对饮一瓶酒时,父亲对儿子说的一些富有哲理的话语,使我进一步体会到西北男人豪爽、直来直往、没有心眼的性格特点,他们是西北男人的典型代表。
第三,读了《任何地方都是书房》一文,我十分崇拜作者刘江滨先生,他不仅爱读书,藏书也多,也会写文章,还有“睡前不看几页书是绝对无法安眠的”习惯。我也是如此,近10年来,我无论身在何处,包括单位、家里或者外出,临睡前躺着不看几页书也是绝对无法睡着的。虽然我知道这个读书习惯不好,也造成我的视力急剧下降,可是,如果临睡前不看书,就是翻来覆去睡不着,甚至彻夜无眠。因为这个缘故,我也顾不了眼睛了,只能坚持读书,保证睡眠了,否则第二天不仅身体不舒服,有时还会影响工作。
当然,本期贵刊还有很多经典文章,例如《当官都是“高危崗”》《似老非老与似泪非泪》等都是丰富读者知识,开阔读者视野,提升读者素质和水平的经典之作。
做一下实地探访才更能落实人性化
贾启锋(河北沧州)
看过《杂文月刊》2018年10月下《引导文明升级,需要人性化设计》,我要为此文点赞。
“买布时少一尺,却要求做衣时不少一寸”,那是不可能的。科学化、人性化的设计来源于实地勘查,而不是想当然地按自己的想象去做。
交通路口有的地方确实存在通行时间不足的问题。行人着急时,不违点规根本过不去,过不去就有可能耽误事。
红绿灯究竟几分钟合适,需做精细化的考量、测算。将人性化理念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才会真正涵养城市文明。别的地方也如此。
“趣语”有趣“画里”有话
刘曰建(北京丰台)
爱看漫画,欣赏幽默过后的精彩。收到《杂文月刊》2018年12月,先看封二、封三的“谐图趣语”,再看“画里有话”,看漫画不费眼,老眼昏花也能一目了然。你看那位孤独的“破老头”,对元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的回答不是亲情、爱情、友情,而是“我算是大彻大悟”,出人意外又在意料之中,人生况味跃然纸上。与之相得益彰的《听说看望父母入年终考核》,看望父母入年终考核已是无奈的尴尬,大腹便便者携妻带子凑“业绩”看望父母却找不着门,敲开一家门问:“大姐,我爸住几零几来着?”世间“情为何物”的答案排山倒海拥来,把人压得喘不过气,力度够大。《婚前检查》,地点不是医院诊室,却在浪漫的花前月下,检查对象不是男女身体,而是女方检查男方的驾照、房产证,还一丝不苟地高举银行存折借助月光仔细端详,月亮见证爱情的真伪,“画里”确实“有话”,也是对爱情姓什么的绝妙诠释。《杂文月刊》的漫画也不都是匕首投枪,《那个谁干嘛去?》憨态可掬又健忘的老者惟妙惟肖,这也是生活。
漫画这种艺术形式,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运用变形、比喻、象征、暗示、影射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取得或讽刺或歌颂的效果。漫画和杂文可称绝配,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中相辅相成。漫画家方成名作《武大郎开店》曾在1980年引起轰动,近40年过去仍有现实意义,画面端酒上菜的身高都不及桌面,跑堂的对求职者说:“我们掌柜的有个脾气,比他高的都不用!”店内对联是点睛之笔:人不在高有权则灵,店虽不大唯我独尊。横批:王伦遗风。漫画直刺“高我者不用”的“武大郎”,现在官场“武大郎”绝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