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口述史实践下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研究

2019-02-11 13:06李秋生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5期
关键词:口述历史平台保护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记忆”,在很多领域(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由传承人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代代传递延续。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最重要的就是对传承人的保护。非遗传承人群体中的每个人几乎都熟悉本行业的历史沿革及传统技艺是最适合做口述史的对象。保定市作为河北省非遗大市,把口述史理论与实践方法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领域,尤其是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口述记录是非常适当和必要的。通过对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资料的发掘整理,使之成为在数字媒体时代推陈出新的基础平台以达到保护或者传播非遗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口述历史;非遗传承人;保护;实践;平台

一、口述史实践与非遗传承人保护之高契合度

近几年来口述史学在中国日益流行,很多高校与科研机构、政府机构、图书馆与档案机构、媒体机构、基金会及社会团体、学生组织以及从事不同工作的个体都在进行特定领域或者特定人群的口述訪谈研究计划。而在诸多的口述历史研究和保护计划当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口述史实践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全国范围内看,很多地方都在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口述史研究和保护并且出版了大量成果,如:上海印书馆2015年出版《温州市非遗传承人王进东口述》、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淮剧非遗传承人口述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出版《中国非遗传统戏剧传承人传记丛书》等等,应该讲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实践在全国范围内方兴未艾且有逐渐细致深化的趋势。

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从口述史实践层面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传作为一种“特殊记忆”,在很多领域(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由传承人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代代传递延续,而口述历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面对面的访谈体会“活的历史语境”进而深度挖掘描述再现非遗文化的整体镜像。尤为重要的是非遗传承人群体,每个人大都掌握一门专门的技术,又熟悉本行业的历史沿革传统技艺,是最适合做口述史的对象。因此,把口述史理论与实践方法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领域,尤其是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口述记录,是非常必要和适当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口述史料也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的重要备忘录。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实践和一般的新闻媒体采访是有区别的:第一,新闻记者对受谈者获得的信息通常只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写入报道。而口述历史访谈者则会尽可能完整地将受访者的信息全部记录,为后来的研究者者充分利用预留空间;第二,口述历史工作者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全面的准备,如受访者的个人情况、性格特征、简要经历、家庭状况等都有较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写出访问提纲。而新闻采访注重的是时效性,因此没有如此充分的前期准备。

二、保定市非遗文化保护及传承人口述实践现状

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统计资料,自2007年起原文化部先后公布了四个批次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计1986人。2018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82名。截至目前,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3068人。其中河北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49位名列第四位,非遗大省名副其实。保定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不仅是直隶文化的核心构成区,而且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据相关报导截止2018年全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7项,省级非遗项目97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挖掘整理的市级非遗项目数量突飞猛进。根据保定市文旅局刚刚公示完毕的资料,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多达149项,在数量上超过前5批中的任何一批。

应该讲作为非遗文化资源大市,我市近几年在非遗保护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有了一整套完整的申报、评审、保护程序,对全市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力度逐渐加大,为全市非遗项目建立了档案资料数据库。目前,已完成7个县(市、区)40余个非遗项目影像采集工作。另外还编辑出版了《高洛古乐》、《北方昆曲》、《高阳印染》、《定窑文化及其造型艺术研究》等60余种出版物,为保护传承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我市也成立了若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如2017年11月3日由保定市文广新局、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大学出版社联合发起的“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该中心工作重点即在于依托河北大学及京津冀地区的学术研究力量和出版资源对保定市行政区划内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全面普查、考察、摄录、研究以及整理出版,并计划在研究成果数字化的基础上建立保定地方文化资源数据库,以大数据和网络传播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社会共享。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社会组织是中坚力量,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立3年多来,已在易县、莲池区等地建立了9个非遗传习基地。保定“匠人谷”项目也体现了这一点。

由上文所列统计数据资料可知,保定市有一个相当规模的非遗传承人群体。根据保定市群艺馆官方网站公布的相关资料,截止到2016年3月我市的非遗传承人已经达到80人,2018年仅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市就推荐了43名。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还看不到专门地对非遗传承人进行口述史实践的计划或成果。相关机构对这些传承人所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即便是有也都是从外部视角出发或以人物专访的新闻稿形式写就,呈现的主要为传承人的生平故事,与口述史的记录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总之,我市对非遗传承人群体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口述史记录的实践工作才刚刚开始。因此,在理论方法和具体实践层面深入探索如何针对这一特定的群体进行口述史的实践是非常必要的。

三、保定市非遗传承人口述史实践中的基本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口述原则上有别于其他群体。因为从理论上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保护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文化内核,就是保护那些很难展示的传统知识、经验、技能与技术,而这些都隐藏在非遗传承人的记忆或者常年的体悟当中,这和一般的注重经历、回忆及参与的事件的人群口述不同。笔者多年进行口述实践过程中认为对非遗传承人的口述访谈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对传承人口述访谈不能像一般的口述对象那样把口述的重点放在其经历或是某个、某一类事件当中,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设计出问题、访谈提纲以挖掘记录他们掌握的那些很难展示的传统知识、经验、技能与技术或者体悟,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第二,非遗传承人口述实践具体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人”的因素,而非“事件”本身,这也是同其他群体口述的一大差别,因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其本身就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创造力,重视人在创造性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独创性技能以及精神的因素。

第三,非遗传承人口述实践中要注意把个体与群体结合起来。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但有些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是集体项目,或者还有其他的派别,而非遗传承人只是这些群体性传承人中被政府承认的那一个“个体”,因此我们在进行口述实践过程中不能僅仅注意到“个体”而忽视群体。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非遗文化的图景才能够被更加丰富全面多元地记录下来,这对于保护和传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在口述实践中应该重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只有在具体的语境当中,事物才有意义才能被人们理解,而失去了其存在发生的语境就很难被理解。比如民俗文化的语境,如果口述实践者不明白不理解当地民俗文化就很难真正地去理解记录非遗传承人。因此口述实践者必须花大力气掌握当地的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传产生、流传具体语境。

第五,有些非遗项目在具体的口述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其私密性。显而易见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某个具体环节中存在一定的私密性,对其传承人而言就是所谓的“秘方”,这一般是不传之秘是密不示人的,但一定意义上这又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具体口述实践中要和传承人有一个很好的沟通或协议保密的探索。

四、保定市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成果的转化

不论是对非遗文化的保护还是对传承人的保护,最重要的前提是要让更多人对其了解、接受,尤其是让年轻人对其感兴趣,否则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长此以往肯定是后继无人。

在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数字新媒体技术也顺势而生极大地塑造了今天人们的日常信息接受的渠道,尤其是对年轻人而言更是如此。具体而言如何将获取的口述历史的成果,转化成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载体如纪录片、电影等新的数字叙事,这对于能否激发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体生态健康程度及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都有着非常大的意义。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关于非遗文化、非遗传承人的纪录片、纪实作品等不同形式的探索,如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制作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传统手工技艺类为主,力求深度全面系统地向海内外观众讲述中华古老手艺的历史和传承故事的50集系列纪录片《留住手艺》。节目播出后得到众多九零后、零零后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我市在数字新媒体方面也有探索网络微电影《舌尖上的保定---吃哪》一定意义上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但总体而言这方面的深度转化工作也刚刚起步。而不论是何种形式的新媒体之下的推陈出新,其基本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坚实而丰富的对于非遗的认知,这种认知是推陈出转化的一个平台,口述史实践毫无疑问是打造这个平台非常重要的手段。总之,我市在非遗传承人口述资料的转化上有着极大的空间和可能性。

五、结语

保定市作为河北省非遗大市,有一个相当规模的非遗传承人群体,对其进行口述史的实践是非常必要和适当的,同时这一基础性工作在数字新媒体时代也有着极大转化成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载体如纪录片、电影等新的数字载体以期获得更多年轻人关注的空间和可能性,这都会极大的推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工作。政府相关机构应该进一步牵头整合我市高校、企业、民间协会及民间个体研究者等资源,切实做好这一意义重大的工作,此举对于我市的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拓.口述史:“非遗”传承人获得话语权的媒介与途径[J].天津大学学报,2014(03).

[2] 李海云.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口述史研究的适用与拓展[J].民俗研究,2014(04).

[3] 王拓.技艺与记忆: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的建构维度[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4(03).

[4] 王小明.口述史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的新视角[J].西北民族研究,2012(03).

[5] 潘刚.民俗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原则与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01).

[6] 彭兆荣.形与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述传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7] 苏新有.利用口述历史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则与方法[J].中州学刊,2010(09).

[8] 施晓燕.浅谈口述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G].中国博物馆学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年会暨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文集.2009(12).

[9] 陈静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述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8).

[10] 蒋蕾.口述历史访谈与新闻采访的异同[J].新闻记者,2011(09).

[11] 沈强.数字媒体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进作用[J].传媒论坛,2019(04).

基金项目:本文系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名称:基于口述史实践下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18027。

作者简介:李秋生(1981-),河北景县人,河北金融学院,讲师,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当代史、口述史实践。

猜你喜欢
口述历史平台保护
浅谈口述历史的征集与整理
以学霸讲堂为依托的学生党员学风引领平台建设研究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居鲁士的早年传奇与口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