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延津县人民医院(453200)许国宁
1.1临床资料 本组头位难产产妇共108例,按照助产护理模式不同分成研究组、对照组,均54例,其收治时间:2014年10月~2015年11月。其中,研究组产妇年龄为20~35岁,平均年龄为(30.05±1.83)岁;孕周是37~41周,平均孕周是(39.34±1.01)周;对照组妇年龄为21~35岁,平均年龄为(30.08±1.81)岁;孕周是38~41周,平均孕周是(39.15±1.09)周;两组孕妇的孕周、年龄等基线资料的统计学对比结果提示其无差异(P>0.05)。纳入标准:单胎,而胎儿发育良好,胎心监护正常;各项检查证明为头位难产;产妇临床资料完整,无宫内窘迫等异常症状。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产妇应用常规助产护理,包括体位指导、辅助分娩以及必要的情绪安抚等,不强调特殊护理内容;研究组产妇则在上述护理基础上加用徒手旋转干预,具体操作如下:指导患者保持膀胱截石位,指导其排空膀胱,在外阴铺巾、消毒等,并检查阴道,明确宫颈扩展程度、胎儿位置、骨盆内径等。同时,根据产妇在子宫收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压力,护理人员应以右手快速伸入产妇阴道,四根手指和拇指呈现分开状,带宫缩时,缓慢旋转胎头,将胎头旋转到枕前位,胎头位置调整完毕后,叮嘱患者等待二次宫缩,随后将胎头固定在枕前位,鼓励产妇向下方用力,促进胎头顺利下降。产妇出现第三次宫缩后,则观察胎头衔接情况,若胎头衔接良好、无脐带脱垂等情况,则以手感知胎儿头部下降趋势,确定无回转趋势后,自阴道抽出手。在20min后检查胎头情况,若有异常则证明胎头旋转失败,需再次重复上述胎头旋转操作,直到枕前位,操作方式同第一次。如果胎头旋转未能成功,则转为剖宫产或者阴道助产。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参考新生儿Apgar评分标准[1],评估新生儿出生5min时的健康状态;Apgar评分范围是0~10分,评分越高,表示新生儿的健康状态越好,反之则证明新生儿健康状态越差。
1.4统计学方法 将此次研究所得数据输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使用均数±标准差(±s)、例数(n)表示,计量资料与组间率(%)对比则实行t检验、 x2检验;若存在统计学差异,则以P<0.05描述。
2.1头位难产产妇的分娩方式 研究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是66.67%,远高于对照组(29.63%),而剖宫产率是12.96%,明显低于对照组(33.33%),其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两组产妇的阴道助产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新生儿出生5min时健康状态 研究组新生儿出生5min时的Apgar评分是(8.34±0.28)分,对照组新生儿出生5min时的Apgar评分是(7.12±0.82)分,其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0.347,P=0.000)。
经分析,胎儿头部位置异常是引发头位难产、诱发产妇难产的主要因素,若不能及时处理头位难产,可能危及产妇生命安全。然而,解决头位难产的关键是纠正胎儿头部位置异常情况。头位难产,具体指非枕前位的胎头,若胎儿在母体盆腔中回转受阻,可表现出持续的枕横位、枕后位,或者因为胎头出现俯屈不良等原因,胎头表现出程度不等的仰伸位,因而出现额先露、面先露等情况[2]。上述胎头位置导致胎头最大径线和骨产道中各个径线适应不良,从而引起难产。对此,应用徒手旋转干预,可将胎头旋转到枕前位,促使胎头顺利俯屈、通过骨盆,最终完成自然分娩,并保证产程进展顺利。本研究结果提示:研究组产妇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而研究组新生儿在出生5min时的Apgar评分也远高于对照组,上述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证明了徒手旋转应用在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的突出效果。
综上所述,头位难产产妇适宜在常规助产护理基础上应用徒手旋转干预,可降低产妇的剖宫产率和阴道助产率,还可改善新生儿健康状态,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