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国平 陆银根 马培军 吴纪良 孙书格
(1 杭州市富阳区万市镇林业站 杭州311406;2 杭州市富阳区植物检疫所 杭州311400;3 香港大学 中国香港999077)
石竹(Phyllostachys nuda) 为竹亚科刚竹属植物, 是小型优良笋材两用竹种[1], 又称灰竹、 净竹,在福建一些地方称轿杠竹、 石竹仔[2]。 石竹秆高5 ~10 m, 径2~4 cm; 其笋在当地称“石竹笋”、 “石笋”, 笋期为每年4 月上旬至5 月初, 笋质优良, 壳薄肉厚, 味鲜美, 是加工天目笋干的最佳原料。 石笋营养丰富, 蛋白质含量高达4%左右, 高于毛竹和雷竹笋近2 倍, 无机元素含量为1.2%, 是众多食用竹笋中含量最高竹种之一, 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1-2]。 其竹材坚韧, 富弹性, 宜作竹器的柱脚、农具柄、 毛竹钩梢刀的长柄等。
万市镇位于杭州市富阳区西北部, 是石竹的自然分布地, 面积、 产量、 效益均据全区首位。 据考证, 万市镇石笋干的加工可以追溯至500 年前, 有着精良的加工工艺和悠久的历史背景, 享誉国内外。全镇共有320 户林农从事石竹培育和笋加工生产,石笋产业是该区域林农的支柱产业, 每年产值达1 000多万元。
万市镇有石竹林面积280.67 hm2, 主要分布在方里村、 何务村、 杨家村、 罗宅村、 白马村, 其中尤以方里村最为集中, 占全镇石竹面积的62%。 全镇年产鲜笋基本稳定在126 万kg, 加工成笋干10 万kg, 年产值1 000 多万元。
万市镇石竹林一直以来延续粗放经营。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石笋因其绿色环保性, 且保鲜技术取得突破, 从而成为市场的宠儿, 但同时也致使野生石笋资源遭受掠夺性的采摘。 加之山核桃、 香榧和水果的种植面积扩大, 进一步压缩了石竹的生存空间。 野生石竹林毁损严重, 仅存于高山和石尖丛中。 为此, 万市镇林业站专门成立课题攻关组, 针对实际问题, 对野生石竹林进行了研究和保护, 利用新技术示范、 新成果应用, 在方里村创建石笋高效培育示范基地133.33 hm2, 并注册“峰奇” 牌商标,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 生态和社会效益。
目前石竹人工种植较少,以野生状态为主,不同立地条件的石竹林立竹量大相径庭。 根据课题组的研究,立竹量在5 000~6 000 株/hm2时石竹笋产量最大,鲜笋产量在700 kg/667 m2以上;自然生长的野生石竹,产笋量一般在100~300 kg/667 m2,通过人工培育的石竹笋产量可以达到500~700 kg/667 m2,品相最好的笋直径在3 cm 以上,肉质明显增厚。 目前,鲜笋的市场价为5 元/kg,比同类食用笋价高出50%以上,利润可达2 500~3 500 元/667 m2,比当地习惯种植的高节竹笋收益增加1 000 元/667 m2以上;石笋干比雷笋干、高节竹笋干更畅销,销售价超过100 元/kg。
以方里村经营户何奉奇为例, 2002 年经营1.07 hm2石竹林, 当年总收入3.2 万元, 这在当时大大地改变了林农的石笋效益观。 随着石笋产业的蓬勃崛起, 在示范户的引领下, 在区、 镇林业技术员的指导下, 通过应用丰产培育技术, 石笋经营效益逐年看涨。 到2018 年, 方里村集约经营的竹林面积已超过173.33 hm2, 年效益在500 万元以上。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淀, 万市镇石笋产业已具备快速发展的诸多优越条件。
1) 石竹资源丰富, 其集中程度具备资源基础,与之相邻的临安区, 是浙江省最大的石笋生产基地,万市石竹产业能依托临安的产业优势, 在生产、 销售、 加工方面获得强有力的借鉴和发展后劲。
2) 当地领导和林业主管部门极为重视, 将其作为万市镇农业的主导产业来抓, 并给予扶持。
3) 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队伍和科研团队。 万市镇林农经营石竹和加工石笋的历史悠久, 林农培育石竹的技术基础好, 同时有一支较优秀的石竹培育科技队伍。
4) 石笋干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绿色健康食品是众多菜肴不可或缺的山珍食材, 深受人们的喜爱。石笋除鲜食外, 加工成笋干的市场前景尤为广阔,相比蔬菜市场的“菜贱伤农”, 竹笋产业完全可以做到旱涝保收。
5) 石笋售价持续保持优势, 并稳中走高。 与其他农产品往往因产量增减而导致价格波动的情况不同, 近年来石笋无论是鲜笋还是笋干持续保持稳定的价格优势, 并逐年上涨。 2019 年石笋鲜笋价格达到5 元/kg, 笋干价格首次突破100 元/kg, 成为历年来石笋价格最好的一年。
万市镇石笋产业历史悠久, 据现存最早的《富阳县志》 (明朝万历年间) 记载, 至今已有400 多年,其种植面积居富阳区之首, 涉及竹农320 多户。 然而长期以来, 石竹种植大多处于粗放管理或荒芜状态,只采笋不经营, 大部分仅作为家庭副业, 农民增收缓慢。 2004 年万市镇成立了“杭州富阳万市竹笋专业合作社” 集种、 销、 技术推广等一条龙服务, 并有50多户竹农“抱团” 发展, 石笋产业才渐有起色。
目前, 万市镇石笋产业发展正处于瓶颈期, 一是面积基本固定, 新扩展面积受囿于土地的争夺,已无可能; 二是大部分竹林的石笋生产停留在靠天采笋上, 产量基本徘徊在中下水平, 甚至有相当部分竹林已呈退化状态, 几乎无产量; 三是销路仍然需要多样化, 产品认可度仍然不高。
石竹适应性广, 在山区平地、 山间都可种植,具有耐高温、 抗寒冻、 抗干旱、 病害少等特性[1],是栽培种植的优良竹品种之一。 万市片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林资源, 毗邻临安区, 气候条件、 土质状态都非常适宜石竹的种植, 是富阳发展绿色林产品的最佳选区, 扩大发展规模潜力大。 尤其是方里村,位于海拔500 多m 的高山上, 林地面积500 hm2, 野生石竹面积170 hm2, 人工栽培面积60 hm2。
扩大种植面积是增加石笋产量的先决条件, 在万市片区无法扩大种植面积的窘境下, 可向周边乡镇寻求合适的林地, 以扩大石竹的种植面积。
按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规程, 合理布局不同生境条件下的天然石竹林分。 按不同的立地条件、 交通条件、 水灌条件, 对石竹林进行区划经营[3-5]。 能提高石笋产量的区域, 发展笋用竹林, 实行劈山、抚育、 清除柴草、 刺藤和病竹、 小竹、 老竹等, 有条件的地段要开垦松土, 确保竹山优质高产; 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区域, 发展笋材两用林, 保持较高的立竹量, 提高水土防护功能。 在方里村青岭头、 杉树湾, 白马村许家, 何务村石井坞, 杨家村杨坎头、东坞, 罗宅村吉龙、 三村等石竹分布集中的区域,建立高效产业园区, 集中资金, 打造集高效经营、生产、 加工为一体的现代石竹产业园区。
积极推进成熟技术的应用推广和示范, 加大石笋栽培专业技术人才培训, 做好产前、 产中、 产后全产业链服务, 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促进石笋提质增效,带动周边区域共同提升。 预期集约经营面积将从现在的60 hm2提升至150 hm2, 经济效益提高400 万元。
数百年的石笋干制作历史, 造就了万市片区世居竹农一套独特的石笋干制作工艺手法。 整个制作工序有采、 削、 剥、 煮、 烘、 坯、 揉、 烘、 包等[1],而把握好每一道工序是石笋干加工成败的关键。 关键技术要点有: 选择的笋要嫩而无虫疤; 煮笋的水要来源于山涧无污染的源头水; 控制盐的投放比例:把握好烘坯子的干湿度; 煮笋烘干的燃料要用木柴和木炭; 烘笋干的焙笼用毛竹制作, 毛竹本身自带清香气息。 如此生产出的石笋干, 色泽金黄、 气味清香, 可以保存数年仍然保持原有的品质。
目前, 万市镇仍有近一半面积的石竹林停留在粗放管理、 放任生长阶段, 竹多产笋少, 石笋产量不足100 kg/667 m2, 效益仅约300 ~400 元/667 m2,致使竹农生产积极性不高。 应加快普及石竹丰产培育技术, 使石竹产量、 质量、 效益成倍增长, 重拾竹农发展信心, 让这一产业跨越瓶颈。
石竹丰产栽培要从调整竹林结构入手, 立竹度应保持5 000~6 000 株/hm2, 于每年5—9 月份结合锄草抚育进行施肥、 埋鞭、 加客土, 做到以草代肥,清除小老竹, 加强竹林卫生管理, 促使竹鞭分布加深。 此举能使石竹产笋量明显提高, 可达700 kg/667 m2以上。
目前, 万市镇已示范推广石竹丰产培育面积133.33 hm2, 不到全镇石竹总面积的一半, 但其产值却占到了整个产业的90%, 石笋平均收入在6 000元/667 m2以上。 在方里村, 80%以上的竹林应用了丰产栽培技术, 竹农户均石笋收入达2 万元以上。
石笋产业是万市镇竹农的支柱产业, 对当地人均年收入不足万元的竹农而言, 是实实在在的家庭收入来源之首, “一根竹子富一方” 绝不是口号式的宣传, 而是真实的存在。 同时, 提升石笋产业整体经营水平, 也将为周边尤其是临安区的石笋产业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