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质量目标的湘西州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2019-02-11 10:12方世敏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湘西高质量

周 易,方世敏,赵 可

(湘潭大学 商学院,湘潭411100)

0 引言

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处于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关键期,面临增长总体下行但却充满机会和发展空间的局面。高质量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是全产业、全方位、全社会的发展,包括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的经济发展、更公平的社会发展环境以及更可持续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中国旅游产业规模迅速壮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日益凸显。居民在旅游、文化、休闲娱乐方面的消费进一步升级,对于高质量的旅游、文化等休闲活动的需求不断提高,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然而,旅游产业经过近40年的快速发展,过度追求速度和规模的现象普遍存在,发展质量偏低,旅游市场整体状态公众认可度有待提升。旅游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绿色产业,实现其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和未来需要,也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实际需求。

随着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面普及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融合已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趋势,也是国际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旅游产业是开放性产业,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与消费需求的多样性,使得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其转型升级、寻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界对旅游高质量发展与产业融合关系的研究有所触及,如宋子千[1]指出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和融合功能可以促进发达地区的产业转型和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突破;吴国琴[2]也认为旅游产业融合可以有效推动旅游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现有研究大多将高质量发展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但对于旅游产业融合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研究尚不深入,对如何通过产业融合实现旅游产业质量发展的研究成果有限。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州)如何通过产业融合寻求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展开探讨,以期启发研究、助益实践。

1 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高质量发展

1.1 旅游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最早出现在高新技术领域,历经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及市场融合3个发展阶段,日本著名产业经济学家植草益[3]认为,产业融合是指技术进步和管制放松导致的两个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发生改变。厉无畏等[4]则认为产业融合是指在高新技术的作用下,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或不同产业间相互交叉与渗透,最后融为一体,从而产生1+1>2的经济效应和生产效应,最终产生一个新产业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界关于产业融合的概念并没有形成一致,但综合来看,学者认为产业融合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行业交叉、创新发展。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业同其他产业或旅游产业内不同行业间相互渗透交叉,逐步融为一体,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5],是以旅游者的需求变化为导向的,其根本动力是旅游需求变化[6]。旅游产业融合最早出现在文化领域,进而开始与农业和工业等一、二产业相互融合,石培华[7]认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重点是农林水牧渔业、工业、服务业。学界关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研究上,一部分是“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如李在军[8]构建了冰雪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动力机制模型,并对融合路径机制进行了探讨;一部分是针对某一形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如徐福英等[9]从价值论视角,通过解构乡村旅游价值链,认为要实现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必须要通过产业融合,并重构产业融合视域下乡村旅游价值链及创新路径;少有学者对旅游产业融合内部普适性理论规律进行探讨,如高凌江等[10]根据产业融合的一般原理并结合旅游产业本身的特点,构建了旅游产业融合动力机制模型,总结出“模块嵌入式”“横向拓展式”“纵向延伸式”“交叉渗透式”4种融合路径;何建民[11]则对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动因、路径、障碍及机制进行了讨论。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学界普遍认为通过旅游产业融合可以对旅游市场结构进行调整,提高旅游产品供给质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进一步激发旅游市场,并为其他产业带来新的活力,实现产业链延伸及各产业市场交叉融合,扩大消费市场,优化消费结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1.2 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术界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更多从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概念界定、评价指标及测度方法3个方面进行研究。裴长洪[12]指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叶初升等[13]认为,经济增长本身只是一种量变,增长过程中所蕴含的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人们构建自身未来能力的发展才是质变,才是真正称得上经济增长质量的东西。目前,学术界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未达成完全一致的认识,但是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由“量”向“质”的转变,由快速粗放式资源型增长向高质高效技术型增长,其关键在于提高经济效率。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旅游经济发展质量。魏婕等[14]认为,旅游经济发展质量是指旅游产业投入效率提高,在增长过程中保持稳定、协调和可持续,更重要的是在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以及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学界对于旅游经济发展质量的概念界定及辨析并不充分,而关于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相关讨论较少,张洪昌[15]提出旅游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追求提质增效的经济行为,关键要通过动能转换来提升发展品质,认为旅游治理是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保障;何建民[16]基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质量”的定义,认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系统是旅游活动利益相关者以及其所追求的各自利益与资源、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相和谐的合法合理的诸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唐任伍[17]提出发展高质量旅游业要开拓旅游市场新主体、注入旅游产业发展新元素、集聚乡村旅游发展新业态、塑造旅游产品新品牌、创新旅游开发治理新模式。目前关于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领域集中在乡村旅游[18]、全域旅游[19]、文化旅游[20]方面,主要从宏观角度对如何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进行讨论。

通过对以上概念辨析,本文认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在保持旅游经济数量增长的同时,提高产业的效率、优化结构、改善稳定性、增强带动性、提升创新能力,从而使游客满意、产业长期发展并对整个国民经济做出持续贡献。

1.3 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辩证关系

旅游产业融合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手段,旅游高质量发展是旅游产业融合的目标。旅游高质量发展要求提高产业效率,完善产业结构,增强旅游产业创新能力,带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并提升服务质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旅游产业融合能够促进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有效增强旅游产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提高对游客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其他相关产业和地域经济的进一步开发,引导产业集聚,实现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克服旅游产业长期粗放发展的积弊,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于创新、转型与协调。旅游产业融合则是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高质量发展须以产业融合为动能,不断提高生产率与竞争力,构建产业共融的现代经济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

2 湘西州红色旅游发展概况

2.1 湘西州红色旅游发展的核心基础

湘西州是一片红色的革命热土,从1840年至今发生在湘西州的众多充分显示伟大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活动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文化遗存,使得湘西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湘西州有110多个红色旅游资源单体,其中革命遗址70个,其他遗址6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

湘西州红色旅游资源时空分布广且资源结构优。湘西州的近现代史是一部生动、悲壮的文化史、革命史和发展史,留存有涵盖1840年以来的多个历史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在该州8个县市均有分布与留存。该州红色旅游资源既有历史人物、革命遗迹、文物单体与群落、纪念性设施,也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锋区域等多种类型,呈现出小集中、大分散的空间格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源主要集中在凤凰、吉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源主要集中在永顺、龙山,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资源主要集中在吉首、花垣、凤凰,而其他县域均有红色旅游资源分布。

湘西州红色旅游资源价值较高。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中央红军长征后江南仅存的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在湘西地区的战斗有力策应和掩护了中央红军的转移,为长征胜利作出重要贡献。花垣十八洞村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发布地,该村扶贫成效显著,形成在全国颇具影响的“十八洞模式”。这些都是湘西州红色旅游资源的价值亮点,有利于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品牌。

2.2 湘西州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湘西州红色旅游开发主要集中在永顺塔卧、龙山茨岩塘、花垣十八洞。塔卧、茨岩塘镇作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展红色旅游较早,景区景点建设以旧址保护与修缮为主,永顺县政府共投入约2亿元,改造和完善了塔卧镇的基础性项目建设,同时研发了10余种专利红色旅游文化产品,原创连环画脚本、红色主题歌曲,再版红军马忆湘著作《朝阳花》;龙山县政府主要对革命旧址进行集中修缮,重点挖掘红军历史资料,并修建烈士陵园及英雄纪念广场。十八洞村作为“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发布地,是中国乃至世界扶贫史上的里程碑,十八洞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民俗相结合,以劳务经济、特色种植、特色养殖、苗绣及旅游5大产业形成产业融合发展,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扶贫展览馆。塔卧、茨岩塘及十八洞村的旅游产品及项目均以游览观光为主,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展览馆,祭奠革命烈士是主要旅游项目。

其他县市红色旅游发展相对较弱。保靖县及古丈县的红色旅游资源几乎处于原生状态。吉首市红色旅游景点集中在乾州古城内,有多处名人故居和乾州抗日救亡展览馆;凤凰县拥有位于凤凰古城的熊希龄故居、南华山陈渠珍墓等红色旅游景点;泸溪县则开发了以浦市古镇吉家祠堂为核心,包括贺龙元帅早年在此存留的将军井、将军柳等红色景点。三地通过借助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点)建设带动红色旅游景点,红色文化特色并不突出。

2.3 湘西州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州内大多数的红色文化遗存仍停留在未开发状态,进入市场的产品数量十分有限。相对较为成熟的红色旅游景区塔卧、茨岩塘、十八洞,知名度普遍不高,除本地区的学校、党政机关在各纪念日组织参观学习之外,没有定期的主题性延续性活动,散客极少,客源规模较小,市场并不稳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宣传营销较少,即便有凤凰古城、乾州古城等旅游品牌的辐射,红色旅游景点游客人次呈上升趋势,但游客对该州红色旅游品牌形象感知普遍模糊,红色旅游市场空间尚未完全打开。

市场依附度高,游客花费少,停留时间短。游客对湘西州红色旅游的了解程度及游览意愿偏低,大多为顺道游览行为,缺乏红色旅游活动开展的专门性。红色旅游市场基本处在对该州古城古镇旅游、生态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等专项品牌产品的依附状态,如红色旅游和其他旅游资源同样丰富的永顺县,2016年以来红色旅游人次仅占旅游总人次的6.7%左右,红色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1.1%,该县红色旅游产业体量小且综合配套服务设施极不完善,接待能力有限,同时由于产品项目同质化严重,缺少成熟及独特的红色旅游线路和特色红色文化商品,游客在景区点停留时间短暂,购买欲望不强,旅游花费有限。

开发基础较弱。湘西州红色旅游资源在全国范围知名度不高,与周边区域存在同质性,因历史原因大多数资源单体遭损毁、史料遗失也较为严重,加之该州交通不便、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资源开发具有一定难度。

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突出。该州红色旅游景区(点)的文化商品生产销售及文化、信息、商业、运输等资源没有激活,没有形成完整的红色旅游产业链,无法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中心的产业聚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没有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

湘西州红色旅游虽然资源禀赋较高,发展起步早,但是发展极不完善,整体质量低,产业规模小且分布零散,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好的产品和项目,没有形成产业聚集,产出效益极低,对湘西州旅游产业及整体经济发展没有起到促进和带动作用。

2.4 湘西州红色旅游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对红色旅游发展重视不足。湘西州红色遗产遗址,除塔卧、茨岩塘外,均没有进行良好的保护和修缮,任其被自然损毁或消失。对红色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停留在红二、六军团的历史梳理和文物保护层面,没有对红色文化与湘西州地域、民俗文化的相关性进行挖掘与梳理,未能提炼湘西州红色文化品质与红色旅游产品特色。在整体旅游发展战略布局中红色文化价值被严重低估,红色旅游地位被严重忽视。

红色旅游发展理念落后。塔卧、茨岩塘、十八洞作为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价值,但旅游开发仅停留在观光阶段,故居、纪念馆、塑像“老三样”是主体,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类型单一,附加值低,市场整体评价不高,没有发挥湘西州整体红色旅游资源赋存丰富、组合良好的优势,实现红色旅游创新发展。

红色旅游发展思路不当。一方面,塔卧与茨岩塘是不同时期革命根据地政府所在地,地域相邻,文化遗存属性一致,精神内涵一脉相承,资源相似性很高,但开发过程中互相之间缺少协调,基本处于各自发展状态,没有形成有机的融合发展;与周边其他县市红色旅游资源也没有形成文化关联和区域联动。另一方面,尽管湘西州红色旅游资源整体价值不低,但资源单体普遍禀赋不高,分布小而散,市场吸引力有限,产品竞争力不足,且未能融入湘西州已具雏形的旅游产业发展体系,没有实现协调、融合发展。

3 湘西州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条件

3.1 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其他旅游资源条件

湘西州位于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保留着大量的濒危珍稀动植物和典型代表性生态系统,全州境内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面积占总面积23.4%,森林覆盖率达70.24%,有15个国家重点生态景区,众多山水生态品牌,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优势明显;湘西州是土家族、苗族、汉族聚居地区,民俗风情浓厚,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个,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1个,以及众多民风民俗、民族歌舞、民间绝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熊希龄、沈从文、黄永玉、宋祖英等也都是湘西州的名人,名人吸引力与文化优势明显;湘西州生态及农业资源丰富,山地农业发达,既有猕猴桃、中草药、烟叶、腊肉、酒、保靖黄金茶、古丈毛尖、泸溪椪柑、龙山百合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区域内外,也有竹编、织锦、刺绣、银饰等特色手工艺品闻名遐迩,且各县市均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名优特产。

湘西州自然景观独特、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厚重、民族文化璀璨,农副产品丰富,资源结构多元,资源禀赋高,是湖南省旅游资源富集地区,也是旅游开发、产业发展的先行区域之一,这为湘西州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3.2 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基础

湘西州经30多年旅游开发,已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塑造了一大批知名度高的旅游品牌,营造了浓郁的旅游发展氛围,是湖南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湘西州现在已经形成了以凤凰为龙头、吉首为集散中心,以凤凰古城、里耶古镇、老司城、矮寨大桥四大金字招牌为依托,规划布局“112421”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神秘湘西”品牌深入人心,基础设施不断完备,景区建设成效显著。旅游产业对全州经济发展贡献逐步增大,2018年湘西州共接待国内游客5 116.85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37.35亿元,接待入境游客21.87万人次,旅游创汇收入5 438.2万美元。随着老司城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武陵山片区旅游精准扶贫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十三五”期间,湘西州旅游业发展迎来崭新的战略发展机遇,进入提质升级、建设国内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关键时期。

旅游产业已成为湘西州支柱产业之一,带动了人民脱贫致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这为湘西州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氛围,但仍需进行结构优化及资源整合,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3.3 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市场基础

湘西州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主要分布在湖南本省境内和周边省市区,以及国内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及成渝城市圈等)。环长株潭城市群是湘西州主要的省内旅游客源,湖北省、重庆市、贵州省等毗邻省份是主要省外客源,其他客源城市还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境外游客占湘西州旅游人次的0.42%,其中以韩国、港澳、东南亚地区为主。湘西州整体客源市场较大,这为红色旅游寻求高质量目标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3.4 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保障

湘西州的发展受到了中央、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心和重视,先后出台或通过了《关于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湘西州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继续支持湘西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多重优惠政策的叠加,使湘西州在加快扶持优势产业,建设基础设施、新型城镇、生态文明、民生事业等方面获得强劲动力。湘西州政府在“十三五”期间,相继编制完成《湘西州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湘西州全域旅游规划》《中国湘西生态文化公园发展规划》,并于2018年11月启动编制《湘西州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19-2030》,各市县也相继出台旅游规划和经济政策,坚持把旅游发展作为发展的最大门路,着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和全域旅游目的地。国家与省市级的重要政策都为湘西州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4 湘西州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融合对策

4.1 强化融合观念

抓住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关联性的基本特征,强化旅游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互融互促的融合发展理念,加强旅游相关政府各部门职能融合,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市场共享、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湘西州红色旅游体量较小,要将红色旅游置于湘西州旅游发展的整体板块之中,可依据现有的区域旅游规划及发展政策,以红二、六军团移师湘西旅游线、红二方面军长征旅游线、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旅游线为主体的红色旅游线路串联湘西州八县市,将红古、红绿、红彩相结合进行整合开发,开展红色文化户外运动科考、自驾红色美食、红色身心康养等特色项目,拓宽发展空间、丰富产品类型、扩大体量规模,打造复合型红色旅游目的地,综合提升红色旅游品牌核心竞争力。

4.2 明确融合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红色旅游要把准方向,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干部群众来到这里能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红色旅游必须以红色文化为主要核心,推动红色旅游在产业内、产业间、与社会其他领域融合,实现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质量提升,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

4.2.1 着力旅游产业内融合

推动旅游内部要素融合,利用已有旅游服务体系,在服务要素中彰显红色文化价值,完善和丰富红色旅游配套产品,打造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在构建南北交通联动发展轴、东西酉水—沅水联动发展轴的红色旅游廊道的基础上,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环线线路,依托州内优质的自然环境与丰富的人文景观,将红色旅游景区(点)与其他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点)进行有机组合,对接或融入湘西州乃至整个湖南西部地区既有旅游线路体系,形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体验价值高的线路产品,打造成有鲜明红色旅游特色的旅游片区,形成文化多元、体验丰富的红色旅游板块。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其他旅游专项产品中,建设塔卧茨岩塘研学旅行基地、八面山低空飞行基地、酉沅水水上运动基地、泸溪森林康养基地、环线汽车营地等,打造“红色文化学习”“红色运动”“红色生态体验”等红色旅游特色专项产品。旅游资源、市场与区域融合,为红色旅游发展带来新动能,实现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业态的全面融合,与周边区域旅游市场的深度融合,进而形成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的旅游格局。

4.2.2 加强产业间融合

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基础条件良好的村寨,开展红色文化主题乡村旅游,借助湘西州特色农业基础,建设一批茶叶、农产品、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园,注入红色文化元素,开发农业科普教育产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大力促进红色旅游引导地方性工业转型,鼓励老爹酒业、酒鬼酒集团等工业企业创新经营,推动工业红色旅游示范点建设,注重红色旅游商品研发,生产红色美食、手工艺品、军旅用品及养生保健产品等,引导相关企业在吉首等中心城市集聚,形成特色商品示范街、红色旅游商品创意园等特色旅游商品集聚区,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围绕商贸、物流、会展、金融、教育、医疗、养老、住宿、餐饮等方面,加强红色旅游与服务业的融合。整体推动红色旅游与一二三产业等相关业态紧密融合,使其政治、教育、文化、经济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形成产业发达的旅游格局。

4.2.3 拓展与其他领域融合

以武陵山(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平台,深入挖掘和包装湘西州地域与民族文化资源,梳理湘西州红色文脉,提炼和揭示红色文化精神,将地域、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在科学保护基础上通过文化演绎、创意注入和遗产活化等路径,实现湘西州红色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促进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利用共同推进。以“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红色文化精神为主题,加强民族体育资源开发,培育矮寨百狮会、赶秋节、斗牛等特色体育赛会,并引进知名体育赛事落户湘西。积极发展红色休闲服务业态,培育跨地区、跨行业、高管理水平、竞争力强的湘西休闲服务品牌。依托“互联网+湘西”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红色+湘西”跨越式发展,借助移动互联网产品和服务提升红色旅游信息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搭建红色旅游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红色旅游小镇、新城和度假区,以此带动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双向升级,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乡村就地城镇化。推动红色旅游与文化、体育、休闲服务、互联网、城镇建设等领域紧密融合,使红色旅游依托全州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和优势,寻求红色旅游更好更快发展,同时也通过红色旅游发展推动相关领域不断进步。

4.3 建立融合发展保障机制

强化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组织领导机制,加强各涉旅部门的协作,加大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力度,牢牢树立全州旅游统筹发展意识。成立红色旅游专门部门,加强对县市、重点景区红色旅游规划编制、修订,对实施情况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估。把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纳入州委绩效考核和州政府目标管理,对县市及州直属部门实行考核机制,并进行奖惩,充分调动各县市、各部门发展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新发展体制机制,积极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珍视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强化红色旅游地位,建立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机制,大力支持红色旅游实体改革与创新发展,扶持龙头企业,鼓励有条件的本土旅游企业整合红色旅游景区“走出去”,提高湘西红色旅游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探索在有条件的区域设立湘西州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支持国际旅游、文化企业在园区投资经营,积极支持民营企业等社会资本进入园区参与各类旅游项目建设。

健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奖励机制。对如“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红色文物捐献”“红色遗产遗址保护”“红色景区建设”等在红色旅游发展、宣传促销、开拓客源市场、旅游商品研发生产、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奖励,激发全社会支持红色旅游发展的积极性。

4.4 出台促进融合发展支持政策

优化红色旅游用地政策。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合理安排旅游用地的规模和布局,优先保障红色旅游项目用地供给,鼓励利用荒地、荒坡、荒滩等开发红色旅游项目,将红色文化遗产遗址等保护外围扩大延伸,并加强修护,解决红色文化遗产遗址损坏问题。

提高红色旅游财政政策扶持。扩充州财政红色旅游发展基金规模,以融合发展理念整合上级政府相关专项资金支持红色旅游发展,同时积极申请国家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专项资金支持。

出台红色旅游人才引进及培养政策。加大政府部门旅游专业人才招聘,面向社会广泛征集高端旅游人才,多渠道、多形式地引进高端创意、规划、金融及复合型人才,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坚持旅游人才优先发展,实施“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依托吉首大学等本地高校建立湘西武陵山片区旅游培训中心,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建立红色旅游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本地高校开设与红色旅游相关的课程、讲座及研究方向,培养红色旅游经营管理后备人才,实现校企双向人员交流,构建“高校+企业+政府”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更多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知识型、专业型、应用型智业技术人才。

5 结 语

湘西州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能够通过红色旅游项目与多种其他旅游产品的组合,提升游客参与度与体验性,顺应游客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在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中强化红色文化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通过综合性开发,以特色红色旅游商品生产为纽带,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促进湘西州产业结构优化,带动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效率提高;与此同时,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众多自主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有利于减贫脱困与社会安定进步。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成为湘西州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动能,为湘西州旅游产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效益,实现经济整体高质量增长。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湘西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老区遂昌 风景正好
红色旅游助力宗店乡村振兴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欢乐湘西
走进湘西凤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