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庆环,赵 敏,任 伟
(江苏省徐州精神病院,江苏 徐州 221000)
精神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对于精神病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很多精神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不高甚至很差,从而影响到疾病的治疗效果,甚至导致病情加重,主要表现为拒绝服药、偷偷藏药等,而如果精神病患者不能及时遵医嘱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于病情的控制是极为不利的。为此,有必要加强对精神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并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护理对策,从而使患者能够更规范的进行服药,以达到尽快控制病情、促进康复的治疗目的。
从本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中随机选择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龄15-68岁,病程20d-30年。
对患者的临床护理记录、病历资料、交接班记录等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原因。
精神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如下几项:
主要出现于急性发病期,对病情持否认态度,拒绝服用药物,本研究共40例,占比50.0%
常见表现为认为药物为毒药,有人要毒害自己;认为自己是罪人,没有资格吃药治病等等,从而拒绝服药,本研究共22例,占27.5%。
抗精神病药物常见副作用主要有头昏嗜睡、体重增加、乏力、震颤等等,使患者感到较多不适,对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因而对服药较为抗拒,常趁工作人员不注意时将药物扔掉或是在工作人员监督下服药后又到僻静地点将药物呕吐出来。本研究共8例,占10.0%。
本研究共有3例此类患者,占3.8%,有2例为抑郁症,1例为分裂症恢复期患者。这些患者藏药手段较隐蔽,常在工作人员面前表现较好,使工作人员放松警惕,然后再找机会将药物藏到某处,等待机会一次吞服自杀。
认为抗精神病药物会影响身体健康,如破坏记忆能力和生育功能等等,因而在药物治疗有一定效果之后便停药。本研究共2例,占3.8%。
如极度亢奋、违拗等,对一切医务工作均抗拒。本研究共1例,占1.3%。
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仔细阅读,详细掌握和评估患者的病情,对其以往治疗中藏药行为情况进行仔细了解,如果存在藏药史,应当重点关注,在病区提示板上做重点标记,以便每一名护理人员均能了解并加以重视。在为患者发药时,先发给服药依从性较好的患者,对服药依从性差的后发。白天在餐厅发药,使护理人员更好地进行服药情况的观察,且护士长、治疗班护士、护理员应当协助协助护理班护士做好发药秩序的维护,对每名患者的手、口袋、口腔、水杯等进行仔细检查,如患者有过抠药、呕药行为,服药后让其在护士视线范围内停留半小时[1]。
护理人员对于患者不要有歧视心理以及情绪,对患者应当充满耐心、爱心、关心和尊重,引导患者倾诉并耐心倾听,对患者各项问题均耐心解答,对合理要求均给予满足,使患者的安全感增强,对护理人员更加信任,从而更加配合护士工作。另外,应当详细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各类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使患者有正确的认识。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一旦有异常情况应当及时告知医生处理,对于常见不良反应,教给患者对抗方法[2]。让患者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减轻恐惧。
有悲观厌世等不良心理倾向的患者重点关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多对患者列举治疗成功案例,使其治疗信心得以建立;对于病情处于恢复期的患者,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建立坚持长期服药的信念;向患者家属进行疾病知识以及坚持长期服药重要性的宣传教育,让他们更好地对患者服药情况进行监督。对于经济条件较差,无法支持长期治疗的患者,帮助其争取贫困救助以及治疗费用的减免。
对于存在幻觉以及妄想症状,拒绝服药的患者,充满耐心,让服用同种药物的患者先服药,使患者的戒备心理减弱或解除。对于自知力较差拒绝服药的患者,耐心进行病情以及药物作用的解释,并与患者主治医生联系,对患者适当哄骗其具有某种躯体疾病,所服药物是进行这种躯体疾病的治疗,等到患者病情得到缓解,有一定自知力之后再进行相应的精神疾病和药物作用的解释,让其逐渐对病情有正确认识,提升配合依从性。如果采取各种措施之后患者仍不能有效服药,则可遵医嘱给予其他途径给药[3]。
住院精神病患者中很多都存在服药依从性差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提升患者服药依从性,保证治疗效果,护理人员一定要对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原因进行仔细分析评估,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另外,还应当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以及扎实的专业基础、护理技巧,对药物副反应做好观察,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取得患者家属及社会支持等,通过各种措施解除患者顾虑,使其服药依从性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