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美群
(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广西 贵港 537100)
留置尿管是临床外科常用手段,临床中危重症患者因疾病因素,导致排尿功能紊乱或需监测尿量而留置导尿管。留置导尿管是临床治疗必要手段之一,但期间不良反应、尿路感染并发症等,不仅对患者舒适度造成影响,且不利于手术治疗[1]。因此,临床中留置尿管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并发症、预防感染等至关重要。本研究,筛选我院155例留置尿管患者,观察对会阴用0.125%碘伏溶液冲洗的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我科2018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留置尿管患者155例作为观察组,同时筛选2018年1月~5月收治留置尿管患者155例作对照组。两组入选患者均未发生尿路感染、留置尿管时间>3d;观察组中,男85例、女70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1.71±3.28)岁;对照组中,男89例、女66例,年龄43~80岁,平均年龄(62.14±3.30)岁。两组资料对比,(P>0.05)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接受相同留置导管护理干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0.125%碘伏液冲洗会阴,首选将0.5%碘伏溶液20ml与500ml温水混合,配置成0.125%碘伏液,盛于小水壶中,双人操作,一人持小水壶冲水,一人持病人自备的湿纸巾,病人臀下铺护理垫,女性患者由阴阜开始,全面冲洗大阴唇、小阴唇、尿道口、腹股沟、肛周等,后用干纸巾擦干会阴部,更换臀下护理垫;男性患者,由阴阜开始,全面冲洗尿道口、阴茎、阴囊、腹股沟、肛周等;每天冲洗2次,常规每周更换1次尿袋,每月更换一次导尿管。对照组患者使用温水冲洗会阴,冲洗方法与观察组相同。叮嘱两组患者每天多饮水,均未行膀胱灌洗,相关护理工作均由专业护士操作。
分别于实施护理干预后7d、14d收集患者中段尿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检验患者中断尿液阳性情况,判断其是否出现尿路感染。护理干预后,使用自制舒适度评估调查问卷,对患者护理舒适度综合评估:护理不舒适:进行留置尿管护理时,患者难以忍受、疼痛程度重或刺激较大;一般:护理操作中,存在一定不适感或疼痛感,但患者可耐受;舒适:护理操作期间,患者未感觉到尿道口不适或疼痛。
采用SPSS 19.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统计数据分析,观察组1 55例患者中,舒适104(67.10%)、一般49(31.61%)、不舒适2(1.29%),对照组155例患者中,舒适100(64.52%)、一般47(30.32%)、不舒适8(5.16%);两组各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147、0.038、2.399,P>0.05)。
护理后两组感染检出率对比,观察组155例护理后,1例发生尿路感染,发生率0.65%;对照组155例患者,其中10例发生尿路感染,发生率6.45%;两组患者对比,统计学有意义(x2值分别为4.912,P<0.05)。
尿路感染是临床留置尿管患者常见并发症,且感染发生率随着尿管留置时间延长而增加,其感染致病菌多以自身正常菌种为主,其中革兰阴性肠道杆菌感染较多。
一般情况而言,正常患者医院尿路感染发生率相对较低,但留置尿管患者多为重症患者,其自身机体抵抗力较差,感染发生风险较高,同时导尿管留置属于侵入性操作,破坏机体自身保护屏障,损伤尿道黏膜,增加尿路感染发生风险;此外长时间留置导尿管,反复开放泌尿系统,极大增加细菌直接进入泌尿系统风险,增加感染发生率[2]。
临床中会阴冲洗是留置尿管护理的重要方法之一,以减少会阴细菌数量、预防尿路感染发生。目前,临床中会阴冲洗夜主要选择温水、碘伏为主;针对未发生尿路感染患者,温水冲洗不仅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同时温水与皮肤温差不大,且无药物刺激效果,对会阴皮肤组织刺激性低,患者护理舒适度良好,且清洁会阴的效果与消毒液基本一致[3]。但对于碘伏冲洗液的使用,临床存在一定争议;以往临床多使用0.3%浓度碘伏液冲洗,碘伏具有较强的消毒、抗微生物的作用,针对发生尿路感染患者进行冲洗,可起到良好的抗菌效果;但针对未发生尿路感染患者,因药物浓度过高,可能破坏患者自身黏膜保护能力[4-5]。鉴于此,本文研究,将0.5%碘伏稀释至0.125%浓度,与温水冲洗做对照试验。研究显示,两组护理舒适度对比(P>0.05),而观察组护理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经分析,与以往0.3%浓度碘伏溶液相比,本研究将其大量稀释为0.125%浓度,极大减少冲洗液中药物含量,提高患者舒适度,且避免对机体自身黏膜免疫功能的破坏,同时提高冲洗液细菌预防功能,改善会阴冲洗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对留置尿管患者使用0.125%碘伏液冲洗,不仅可保证患者护理舒适度,且可减少尿路感染发生,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