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相莉
(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6)
笔者回顾性分析了106例单侧开放性眼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眼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单侧开放性眼外伤患者106例,病历资料均完整,受伤前视力良好,且具有至少6个月的随访资料。其中男76例,女30例;年龄18-78岁,平均(31.6±6.2)岁。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设计调查表格,分析整理其年龄、性别、受伤类别、程度分级、受伤范围、相对性瞳孔传导阻滞、人院至手术时间、伤口长度、玻璃体积血或视网膜脱落、眼内炎、眼内异物、手术次数等。资料均录人Excel表格内。
依据眼外伤分类研究组制定的开放性眼外伤分类系统。损伤类型为破裂伤、穿孔伤、眼内异物、贯通伤、混合伤。程度分级:视力≥0.5为1级,0.4-0.2为2级,0.19-0.025为3级,0.02至光感为4级,无光感为5级。损伤范围:仅在角膜和角膜缘为I区,包括巩膜前5mm范围为II区,超过角膜缘后5mm为III区。将有无相对性瞳孔传导障碍分为阳性和阴性。视力预后较差的判定标准为视力<0.1。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首先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判定,并根据判定结果分为预后较差组和对照组,先采用单因素x2检验,然后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末次视力检查发现视力<0.1者46例(43.4%),设为预后差组,另60例设为对照组。
对照组(n=60)年龄>60岁2(3.3)女性17(28.3)入院至手术时间≥7d:13(21.7)伤口≥10min:20(33.3)手术>1次4(6.7)眼内异物7(11.7)眼内炎7(11.7)视网膜脱落4(6.7)破裂伤12(20.0)穿孔伤34(56.7)眼内异物14(23.3)程度1级5(8.3)2级8(13.3)3级24(40.0)4级23(38.3)5级0;受伤范围I区41(68.32)II区19(31.7)III区0;相对性瞳孔传导阻滞9(15.0)。
预后差组(n=60)年龄>60岁12(26.1)女性13(21.7)入院至手术时间≥7d:15(32.6)伤口≥10min:22(47.8)手术>1次13(21.7)眼内异物25(54.3)眼内炎24(52.2)视网膜脱落20(43.5)破裂伤11(23.9)穿孔伤17(30.4)眼内异物18(39.1)程度1级0,2级0,3级3(6.5)4级19(41.3)5级24(52.2);受伤范围I区13(21.7)II区11(23.9)III区22(47.8);相对性瞳孔传导阻滞29(63.0)。单因素χ2检验影响开放性眼外伤预后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手术次数、眼内异物、眼内炎、视网膜脱落、受伤类别、程度分级、受伤范围和相对性瞳孔传导阻滞;而性别、入院至手术时间和伤口长度与预后无关。
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有眼内异物、眼内炎、视网膜脱落,程度重、受伤范围大和相对性瞳孔传导阻滞阳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3.1 年龄 年轻患者术后视力恢复一般较为良好,而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视力恢复通常不理想。
3.2 眼内异物 眼内异物对预后的影响与异物所处的位置有关,一般认为眼后段的异物较前段的预后差,而异物的大小、形状、理化性质、是否携带传染源、是否对眼内组织造成损伤等也会对视力的恢复产生一定影响[1]。
3.3 眼内炎 眼内炎的发生会对视力恢复产生负面影响,有学者发现,术后未发生眼内炎的患者预后较好。
3.4 视网膜脱落结果显示视网膜脱落居于所有危险因素的第二位,仅次于相对性瞳孔传导阻滞。其脱落会使光感受器损伤更为严重,需要多次手术治疗,术后视力恢复较差,且极易导致眼球萎缩。
3.5 相对性瞳孔传导阻滞 结果显示相对性瞳孔传导阻滞是预后不良的最危险因素。相对性瞳孔传导阻滞是单侧或双侧视神经损伤而继发出现的瞳孔改变,其阳性可客观的表明视神经受到损害,视力预后较差,且会因眼球萎缩而不得不行眼内容摘除术。
眼外伤的受伤区域可在角膜、角巩膜或巩膜处,I区局限于角膜,视力恢复良好,而II区和III区由于靠近眼后部,常常会导致视网膜脱落或视神经受损,尽管手术治疗可使其复位,但仍有一些不可逆的损伤影响视力恢复。
眼外伤受伤程度的分级是作为判定预后视力恢复的主要指标,一般认为在就诊时无光感的患者,虽然通过手术可以令解剖结构和功能达到一定复位,但视力预后依然不理想。
患者入院后取平卧位,避免眼部受到挤压。
对有眼内异物的患者检查要轻柔,避免眼球压力过大。
用药过程中加强抗生素用药护理,尤其关注胃肠道反应。
嘱患者在出院后遵医嘱用药,避免过度体力劳动,避免眼球受到震荡,避免刺激眼睛。若出现眼部疼痛、红肿或视力下降等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