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展览会创意与设计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9-02-10 04:00许壮壮杨璐
公共艺术 2019年2期

许壮壮 杨璐

摘要:本文以“馆院协同继往开来——国际展览会创意与设计”学术研讨会相关专家发言为基础整理编写而成。研讨会分为“世博会创意与世博学科建设~国际展览会与创意城市”两个议题,邀请相关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发表真知灼见。文章认为,在中国国家办展以及海外参展正在成为常态化的条件下,展览作为一种沉浸式的媒介,整合了多学科语言,让我们认识了世界,也定义了自身,并且激活了城市。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与世博会博物馆牵手,立足上海,将建立汇聚全球资源的展览创意平台,建设面向未来的世博展览学科,培养更多的国际展览会专业人才。

关键词:馆院协同;国际展览会;创意与设计;世博学科;创意城市

2018年12月14日下午,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三楼咖啡厅召开了“馆院协同继往开来——国际展览会创意与设计”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贸促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国际展览局共同主办,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世博会博物馆承办。由人民网、中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公共艺术》等媒体机构支持。

作为“第一届世博发展国际合作论坛”的分论坛,研讨会是当天早上“馆院合作签约仪式”以及“阿斯塔纳世博会特展开幕式”的延续,也是2017年“未来畅想沟通桥梁——世博语境下的展览创意设计学术论坛”的深化。研讨会设置了“世博会创意与世博学科建设”和“国际展览会与创意城市”两个议题,分别由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副系主任、上海工业美术设计协会副理事长董春欣副教授和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副系主任程雪松副教授主持。研讨会前,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陈青教授、世博会博物馆党委书记蒋莎女士分别致辞,并举行了《国家形象和人类命运的多维表达——“世博语境下的展览创意设计”学术论文集》赠书仪式,这也是上海美术学院高水平建设课题“2020迪拜世博会中国馆设计研究”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研讨会上半场由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华文时空文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克俭,瑞士泊莱兹PLAYZ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2010上海世博会德国馆中方建筑师何孟佳,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动漫工作室主任汪宁担任演讲嘉宾。

首先由黄克俭带来以《面向未来的世博会与世博学科》为题的演讲。黄克俭回顾了自己参与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历程,策划、设计奥运会开、闭幕式的过程,以及参与评审2010年上海世博会省、区、市馆的体会,并以中国的机遇、奥运与遗产、世博与教育为主线向大家介绍了他的思考内容。他提出在今天国际展览会的举办已成常态的新形势下,理应抓住机遇培养专业人才:中央美术学院以奥运申办和举办为基础,创立了央美奥运艺术研究中心,为后来冬奥会等一系列国际重大赛事培养了策划、设计、组织、研究队伍;今天上海美术学院应以世博会为契机建设世博学科,服务于未来的世博会、三(双)年展、世园会等国际展览会,为中国举办大型节事活动提供专业支持。

何孟佳介绍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馆从建造、展览运营到拆除的全过程,阐述了德国馆“以平衡为策略,协调人、自然和建筑之间关系”的设计理念。通过对往届世博会德国馆的设计思考,他剖析了德国馆的建筑基因,从不同方位解读了影响德国馆设计的因素,并指出世博会国家馆设计的趋势:回归——即建筑回归纯粹,建筑师回归独立。随后,何孟佳又展示了刚刚公布的由LAVA建筑事务所设计的2020年迪拜世博会德国馆方案。该展馆借鉴了迪拜当地建筑风格,传承了德国轻型展馆的设计遗产,让展馆成为一个融合自然与科技的垂直校园。

汪宁演讲的主题是《世博主题演绎中的影视与媒体设计》。他介绍了当前世博场馆中主题秀演绎的媒介——屏幕和投影两种形式,并以阿斯塔纳世博会为例,对世博会主题秀展开了讨论,说明世博会主题秀需要满足“简、巧、精、熟”几点要求。他指出当下场馆主题展存在的问题:观众除了视听刺激外,并未对展示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本非世博展览的初衷,因此,设计者需要更多思考展览形式背后的内涵,即对世博主题的关切。

研讨会上半程结束,董春欣针对议题做了简短总结。他认为中国在未来举办类似奥运会、世博会这样的世界超级节事活动方面,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会与日俱增,由此推动了相应学科的发展需求。学院培养的专业人才会进一步服务于大型活动,形成良性循环。没有专业人才保障,就没有丰富多彩的世博场馆。以德国馆为例,从建造、布展、拆除无不需要设计师的智慧。场馆内部还需要主题展来吸引游客。本质上在这个从“纸读”到“屏读”的时代,支撑场馆物理和虚拟形式的,并非技术的炫耀,而是其背后的精深内涵。

研讨会下半场,意大利博埃里(StefanoBoeri)事务所合伙人、主持建筑师胥一波,同济大学创意学院助理教授、清华大学博士后、2016米兰三年展清华大学参展团队主要成员赵华森,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华艺术官副馆长金江波等三位专家分別进行了主题演讲。

胥一波的演讲主题是《断裂的自然——2019年米兰三年展中的生态多样性》。他首先介绍了米兰三年展和三年展设计博物馆的大致情况。米兰理工大学博埃里教授于2018;g3月出任米兰三年展基金会主席,他基于2015年米兰世博会的主题“滋养地球,为生命加油”及世博园总体规划思考,再度投身于2019年米兰三年展主题“断裂的自然”的策划。这一主题希望强调“恢复性设计”的概念,探究设计作为连接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一种“线性”的状态,如何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变得美好。胥一波通过博埃里事务所对“植物驱动性”的研究,探索如何让植物和环境、建筑、城市融合在一起,发掘植物在未来设计中扮演的多重角色。他还介绍了米兰和上海的“垂直森林”、火星城市等项目,将平铺的森林竖立起来,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

赵华森以《米兰三年展的前世今生》为题,介绍了米兰三年展的发展历程。米兰三年展是文化和经济生活的象征,是推动社会、艺术和工业之间国际对话的重要平台。米兰三年展参与了意大利战后重建,并从20世纪50年代起,策划了一系列工业设计类展览,从而推动了全球范围内对意大利设计的探讨——意大利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其工业发展与经济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时隔二十年停摆后,第二十一届米兰三年展于2016年4月2日重新面世,主题为“21世纪:设计之后的设计”,清华大学团队围绕设计教育主题参与展览。赵华森回顾了三年前米兰三年展的盛况,展示了各国参展的作品和空间,让我们对米兰三年展的形式和内涵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

金江波带来题为《重塑54+1:绿色的未来力量——达喀尔双年展中国馆的展演与拓展》的演讲。“重塑:54+1——绿色的未来力量”是2016年第十二届达喀尔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呼应了双年展“蓝天下的城市”大主题。“54+1”既表达了来自非洲大陆54个国家与作为“1”的中国之间的对话姿态,也是强调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与经验下,双方艺术界建立可持续沟通渠道与学术共同体平台的诉求。中国馆展览探讨艺术语言、艺术思维在不同时空的置换,艺术与设计如何引领可持续的发展,这既关乎人与环境的和谐,更关系到人对自身的突破。

最后,程雪松针对下半场议题做了简短总结。他指出,三位专家的演讲让我们对米兰三年展和国际展览会有了全方面的了解,对国际设计大展的内涵、方法、形式等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参与国际展览会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在中国国家办展以及海外参展正在成为常态化的条件下,我们如何认识、设计展览}展览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是一种相遇,在此过程中我们既了解了世界,又定義了自己。展览突破了专业壁垒,以开阔的视野和多元的手法来提供沉浸式的想象。展览也激活了城市,让城市更新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满、深入。在前一天的论坛中,哈佛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胡安·布斯盖兹(Joan Busquets)从规划角度分析了世博会与世博城市的互动关系,强调国际展览会给城市留下的宝贵遗产。今天我们探讨国际展览会与创意城市,就是希望当代展览文化遗产为人类未来谋福祉。

在各方充分研讨的基础上,本次研讨会达成以下共识:在社会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思维的碰撞和激发、专业的分化和融合、国家前景和人类命运、宏大叙事和个体认同、环境恶化和可持续发展,都已成为我们的生存状态挥之不去的部分,也成为国际展会葆有生命力的能量之源。展览作为传播和交往的媒介,担负着展望人类未来、传播国家形象、构建文化认同、维系情感纽带的职能,整合了建筑、景观、影像、平面、文学、科技等多学科语言和多维度视角,将形成独特的价值体系和语境内涵,具有广阔的实践空间。本次研讨会将研究和教育相协同,把理念和实践整合起来,相关成果必将推动构建面向未来的世博学科,不断完善当代设计学理论体系,以“文化自信”为核心进行国家以及区域的品牌形象设计和传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立足于世博记忆深厚、世博遗产丰富的世博城市——上海,以丰厚的院校学术资源与全球世博会文献中心——世博会博物馆进行战略合作,必将形成汇聚国际力量的展览创意设计平台,助力上海“世界城市”和“全球科创中心城市”建设。

许壮壮、杨璐,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