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博
无论是十几年前,还是十几年后,汉服圈里的口舌之争始终没有停止。
从西安华服日回到武汉没几天,新东方学校英语教师叶茂意外地摔伤了腿,一直卧床养伤。但他闲不下来——稍不留意,那个20多人的天汉网(全称为天汉民族文化论坛)聊天群,就积攒几十条未读信息。
群里的成员都是十几年前就活跃在一线的汉服爱好者。在这个圈子里,他们互称同袍,出处是《诗经·秦风》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天汉网在2004年成立,是早期汉服爱好者交流的主要阵地之一。2009年后,因技术原因,天汉网暂停服务两年。一些人加入其他民间组织继续汉服活动,也有人逐渐淡出汉服圈。2011年起,叶茂和一些热心同袍重建了天汉网。此时,自媒体逐步取代论坛,天汉网已经找不回当年在汉服圈的江湖地位了。
十几年前,大家时常聚集在天汉网讨论汉服,发表观点。十几年过去,这些人有的创建了产值千万的汉服品牌,有的成为民间汉服社团管理者,有的从台前退居幕后搞理论研究。
现活跃在活动一线的,大多是90后了,有从国外赶来的留学生;有的全程在短视频网站上直播;还有的在网上,针对商家、持异见的同袍掀起一轮轮的骂战——无论是十几年前,还是十几年后,汉服圈里的口舌之争始终没有停止。
秀衣与考据之争
4月中旬,B站放出中国华服日宣传海报。海报上,两位女孩身着汉服,染着蓝色头发。
“既然是华服,就不要染发或者戴假发,这不成了Cosplay了吗?”
“汉服复兴不就是要让汉服融入日常吗?非得发型像古人才能穿汉服?”一些汉服爱好者在知乎、微博等平台上争执了起来。争论一直持续了近半个月,两方各执己见,到最后也没有讨论出结果来。
汉服究竟是什么
北京汉服协会的李晓璇说起这件事,摇了摇头。进入汉服圈11年,这种口水战,她见过太多次了。“这两个妹子是cos了B站的两个吉祥物形象,那两个人物形象本身就是彩色头发的,所以她们戴了彩色假发。”
另一些人认为,穿汉服必须要尊崇传统。95后鹿悠曾在一场汉服活动中,看到一个男生穿着“非常影楼(装)的衣服”——在圈子里,影楼装特指那些不符合传统制式的汉服。“袖型应该形成竖褶,他的(袖子)成了横褶。”鹿悠冲上前去,指出男生衣服的问题。对方点点头没说话。
汉服圈内一直有“秀衣党”与“考据党”两派之争。
“秀衣党”单纯喜欢衣服,不注重理论,也不在乎背后的文化;“考据党”则刚好相反。后者鄙视前者只重表面功夫。“为什么叫秀衣党呢?他们(指考据党)会说这帮人整天穿着衣服出去秀,也不知道研究一下理论知识。”北京汉服协会公共关系部部长面具说。
秀衣党李晓璇切身体会过“考据党”的质问。一次汉服表演,她戴着眼镜上场下来后,有人指责:“为什么你(穿汉服时)戴着眼镜?”说到这儿,李晓璇低头笑了,又摇摇头,“有些人可能真地梦想回归到古代,祝他们早日实现愿望。”
穿汉服、戴眼镜的做法在叶茂看来是“重服装,轻文化研究”,虽然他并不承认自己是考据党:“一看几件漂亮衣服,马上就有人加入(汉服圈),在路上碰到穿汉服的人,你不一定能喊他同袍,你喊他,他会很奇怪地看你,因为他不知道什么叫同袍。”叶茂觉得,要做系统的汉文化整理,“光是衣服不能解决问题”。
北京汉服协会有一项雷打不动的活动——每年11月22日的汉服复兴周年纪念。这要追溯到2003年的11月22日。那天,一位名叫王樂天的电力工人,穿着汉服走上郑州街头。一周后,新加坡《联合早报》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称“在中国汉族男子日常生活中绝迹了300多年的汉族服装,重现郑州街头”。学者杨娜在《汉服归来》中将这件事定义为“公众事件”,因为王乐天让汉服从互联网走到现实生活,并被媒体报道。于是,2003年成为汉服圈公认的“汉服运动元年”。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理解这件事。王乐天走上街头那天,路过一家商场,一位服务员冲着里面大喊:“快来看呀,日本人,穿着和服的日本人!”
几乎每位汉服爱好者都有过类似经历。2004年10月,国内一家网站发表了题为《寿衣上街?改革开放多年,封建迷信上街》的文章,称“他们(指汉服爱好者)希望能够为恢复传统的殡葬业做出贡献”。文章照片中出现的3名汉服爱好者以人格受侮辱为由将网站所属公司告上法庭,并打赢官司。这是国内“汉服诉讼第一案”。
令人印象深刻的另一件事是,2007年,国内20余家网站联合倡议北京奥运会采用汉服作为礼仪服饰。后来,央视的《实话实说》、北京卫视的《奥运在身边》都对此进行了讨论。
叶茂参与汉服运动15年,算是汉服圈的前辈了。身为英语老师,2004年起,他坚持穿汉服讲英语课10年。
叶茂清晰记得第一次上课的情景。他穿着汉服从走廊上走过,经过四五个班级,学生们瞬间拥到窗户前,盯着他看。有学生问:“这是真人吗?”叶茂的班里有200多人,进屋后,全班哗然。
穿汉服讲英语成了叶茂的“规定动作”。每年结课前,他还要穿一件白色汉服,模仿《笑傲江湖》的令狐冲,给学生们唱许冠杰的《沧海一声笑》。
十几年过去,听过叶茂英语课的学生累计达到数万人。一位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听完课对汉服产生兴趣,放弃出国学习时装的计划,在武汉创立了汉服定制工作室。
现在,汉服不再是完全陌生的事物,95后甚至00后的学生经常主动找叶茂聊起汉服。叶茂不再穿汉服上课,他从台前转到幕后,将重心放在汉服理论的研究上。
圈内的种种纷争,在叶茂看来,根本原因在于理论研究不足。目前,同袍们只能从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书中寻找汉服的痕迹。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汉服演绎出几百种款式。什么是汉服,复兴何种汉服,鲜有权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