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转型败在了哪儿?

2019-02-10 10:57王志刚
董事会 2019年11期
关键词:战略规划管理层董事会

王志刚

公司的战略与经营计划,一直是由管理层思考和负责的事,董事会除了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审议战略规划与年度经营计划之外,似乎不必为此劳神。然而,上市公司的战略升级与调整,正是需要管理层与董事会同心协力、共同面对的大问题。

由于经济宏观面的影响和产业面的竞争加剧,近些年很多上市公司进行战略升级与转型。东方园林(002310)2014年提出由传统市政园林景观业务向水生态治理转型,由传统工程模式向第三方金融模式和PPP投资模式转型;2015年通过并购进军工业危废处理领域。借力PPP模式的全面推进,东方园林2016年、2017年净利润增幅分别高达115%、83.65%。为实施大量的PPP项目,2017年以来东方园林多次发债融资,2018年5月拟发行的10亿公司债仅募集到500万元,成为“爆雷事件”,引发了市场对这家明星企业流动性的担忧。东方园林股票在停牌长达3个月的复牌后再度大跌。为缓解资金困境,东方园林叫停PPP工程,并通过股权转让、并购、融资等方式,获得近70亿元资金,但流动性困境未能真正得以解决。2019年,东方园林17次被各地法院列入被执行人名单,同年8月,公司实际控制人向北京市朝阳区国资公司转让了控股权。

东方园林成为公司战略转型失败的一个典型案例,就公司治理而言,当公司大踏步向资金推动型的PPP战略转型,当公司由擅长的市政园林景观业务连续向水生态治理、工业危废处理、全域旅游等领域扩张,公司董事会并没有作好关于公司战略规划与调整的工作,也根本没有意识到新商业模式的巨大风险与不可持续。2014-2017年的东方园林年度报告,都没有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社会资金状况、公司融资能力的分析。直到危机爆发后披露的2018年年报中“战略执行”部分才出现了“为了应对‘去杠杆、‘紧信用的金融环境,公司持续加强主体与项目的融资能力、构建强大的金融体系,以应对融资收紧、债务风险上升的市场环境。”一家以PPP为业务推进模式、战略规划不断晋级的上市公司,董事会不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投融资环境的变化,在董事会编制的年报中没有资金方面的风险及应对,这家公司经营方面的风险爆发就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或许对东方园林的董事们来说,公司的战略转型与产业升级是由董事长领导的经营团队在推进,而且两年来一路高奏凯歌,根本没有必要去关注公司战略转型的风险。

战略规划与经营管理密不可分,战略规划从广义上讲就是经营管理活动的一部分,狭义上讲战略规划的制定是基于经营活动的总结和预测。长期以来,董事会对于战略的管理基本上沦为程序上的审议,而不是其本应承担的对公司战略规划的组织与监督。

董事会对经营与战略事务的管理,首先就在于战略规划的组织管理。战略规划一般是由总经理管理的公司战略部、市场部等草拟并经总经理办公会研究讨论后提交董事会,董事需要理解并评估战略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包括建立公司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实现目标需达到的阶段性结果,评估战略规划实现的风险及应对措施。在战略规划之下,还会有相关的人力资源策略、市场策略、产品与技术策略等。

董事会及其战略委员会与管理层进行多次的研究与讨论,与管理层共同提出符合公司宗旨、有利于促成公司愿景实现、有利于全体股东的战略规划。这样的战略规划,才能跳出管理层的思维局限,同时能与公司实际情况相结合。董事会对于战略规划的实效性,一定要从公司的商业模式上进行深度分析。任何伟大的战略如果不落实于实际的商业模式中,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都只能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战略规划的组织,还体现在战略委员会与管理层共同研究制定公司的年度经营计划,将战略规划落实于每年的实际工作之中,配备相关资源,设定年度的目标,持续推进,持续努力,方能达成战略规划的长期奋斗目标。

董事会对战略规划的监督,不仅仅是对战略规划的审核、审议,而且包括对商业模式存在风险的评估,对战略规划背后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对落实战略规划的年度经营计划的指标合理性、资源匹配性进行分析。

公司法与上市公司章程所规定的董事会“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等职责的真正履行,管理层组织实施中长期战略规划与年度經营计划等职责的真正落实,需要董事会及其战略委员会与管理层之间的良好协作与创新。

猜你喜欢
战略规划管理层董事会
企业战略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2D+3I”五步构建企业战略规划全景模式研究
董事会规范高效运作需“闯三关”
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继续教育战略规划及转型实践
关于审计准则中管理层舞弊的思考
光明乳业管理层激励探索
战略规划 老总该如何自我规划?
论管理层收购的立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