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中的人性之美

2019-02-10 04:08张艳红
时代人物 2019年16期
关键词:密室安妮人性

张艳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至今不能让人释怀,这是有史以来人类面对的最大的人为灾难之一。战争期间,纳粹对犹太民族的灭族行为和过程令人发指,《安妮日记》就是纳粹犯下的反人类罪行的证据之一。安妮·弗兰克25个月的密室生活向人们真实的呈现了战争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她表达了对战争的愤怒和人性的慷慨与贪婪。《安妮日记》以书信的形式向自我袒露所见所闻和所思,语言平和无华,真实的反映出作者的生活轨迹和思想轨迹。

一、道德的成长与烦恼

《安妮日记》作为除却圣经之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最广泛的书籍,面世后就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她在日记里记录的密室生活,充满了对正义到来那一刻的渴望以及人性的剖析。密室藏匿与密室幽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十几岁的安妮因为战争而随同亲友们藏匿在阿姆斯特丹的一间阁楼上,恐惧与不见天日伴随了她25个月,也见证了她从儿童成为少女的过程。密室中,安妮被剥夺了本应属于她的快乐童年,甚至是基本的交流和游戏,连用水和使用厕所都有着严格的限制。特殊的环境下,使得安妮认为自己是“小丑和麻烦鬼”,而她的秘密和思想,即使和姐姐也无法分享。

日记里,她称玛各是近乎完美的姐姐,对于母亲,她用指责的口吻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密室生活给家人之间制造的伦理危机,也波及到同处一室的另一家,凡·丹太太在安妮的笔下形象是狡猾与虚荣的代表,而牙医杜塞尔更是被安妮贴上了自私、贪婪的标签。这是安妮对人性一面的记录,如果这本日记充斥的都是这样的内容,那么它就无法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佳作。正因为安妮对于家人以及同居一室的人们的心理判定描述,才引出了安妮在成长过程中对人性思考的不断进步以及她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生活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她的道德价值观在烦恼中的形成。

日记见证了安妮她反思伦理道德关系的成因,并能够在换位思考中,站在他人角度看待问题。从简单的自我发泄到反思再到现实实践,安妮对于人性道德的思考已经走向了分析,她尝试着从爱的角度诠释人性和道德关系以及性格、年龄差异所引起的道德价值观的不同。1944年1月12日,安妮在日记中记录了她对于凡·丹太太的态度,在这里凡·丹太太已经成为可以谈事情的人,只要别去触及凡·丹太太的底线。从这里能够看出安妮的成熟,以及对于价值观的主观判读。处于密室间的安妮,没有在逆境中精神崩溃,反而逐步掌控了自己的情绪,并能够用客观的视觉对待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尽管还不够完善,但对于14岁的年龄已属可贵。在人性、道德观异化的时期,安妮的道德成长伴随着她的烦恼在日记中不断地袒露着心声。她对于家庭和社会关系属性分析判断日臻成熟:我怀着非同寻常的勇气面对人生[1]

二、困境中的救赎彰显的人性之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空前残酷,尤其是纳粹对犹太民族的灭族行为更是惨无人道。战争中,人性被善恶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阵营。安妮在日记中写到:最正派的人被丢进集中营;有人因黑市交易或者收留犹太人、其他不幸的人而被捕[2]。等等这些都揭示了战争的恶果和人性的丑陋,她说除非你是纳粹,否则你根本不会知道每天你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而安妮对于那些帮助他们的荷兰人的溢美之词铺陈纸上:蜜普小姐和贝普小姐、库格勒先生与克莱门先生。这些正直善良的荷兰人冒着生命危险救助着藏在密室阁楼里的人们,被安妮称为与在战场上与德国人战斗的战士们一样的英雄。

安妮的记录,让荷兰称为二战期间代表正义的一方。但事实是在战争中,告发和驱逐犹太人的并不是德国人而是荷兰人,荷兰是除卻德国之外纳粹党人比例最高的国家。二战前,荷兰有犹太人十四万多,而战后,只生存下来二万人。选择躲藏在荷兰的二万多犹太人只有半数生存了下来,数据显示在荷兰的犹太人二战中生存比例最低。这些都佐证了安妮日记中记录的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性被扭曲的指数之高,虽然安妮对于荷兰人的溢美之词成为日后耶路撒冷纪念馆对于荷兰人的慷慨救助的有力证据,但不能改变荷兰在战争期间对于犹太人的迫害也是对等的。历史从来不会说谎,安妮虽然没有留下全部的历史原貌,但是她的日记却记载了历史的一部分,让后人能够看到人性之美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在闪光,这是人类能够生存和传承,医治人性创伤的良药。

安妮对于蜜普小姐和贝普小姐、库格勒先生与克莱门先生的赞美,也是安妮自身人性完善的过程,是全人类积极乐观精神的缩影。我们根据安妮的记录对那些正义人士的宣传,是人类纯真、善良天性在伦理道德传承结果的必然。道德是什么?就是在客观事件面前能够选择的态度的方向,安妮的选择与他所赞美的人们的选择是一样的,就像她所写的:我希望在我死后,仍继续活着。这句出自14岁女孩的自我回答,恰恰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的精神境界,正义永远是不可战胜的。

三、人性之美的温暖传递

《安妮日记》传递出来的人性以善恶为界限传递出的温度,能在瞬间让人冷到骨髓,又能让人在瞬间得到阳光普照般的感觉。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阳光,在没有阳光的日子里,那种阴霾带来的种种不适即使是成年人也会感到不舒适,更何况还要面临随时将降临的死亡的威胁。密室中所承受的孤独让安妮写下了:我真想请求上帝给我换一副天性,这样我就不会让所有人失望了[3]。她的这种内心独白是在无法排斥孤独时的精神寄托,而那些帮助他们的人们就像上帝,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给她带来些许的灵魂上的抚慰,让她感受到阳光依然照耀在人间。

德国政府在战后进行的反思,给予了《安妮日记》很高的评价,这是一个民族对于历史行为上人性缺失的忏悔。反过来去理解政府行为却能看到恰恰是《安妮日记》的真实记录让他们看到了本民族曾经丑陋阴冷的一面,而用积极的忏悔行为向世界传递人性之美的温暖,虽然不能让那些死去的人们复活,却带有明确的警示意味。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安妮是弱小的,她的发音极其微弱,可是她的真实记录却是敲响人性之美的洪钟大吕,把道德之光擦得光芒万丈,即使在她的日记里同样有着人性的丑陋阴冷一面,但绝不会影响到安妮向传递给后人的温暖应该是什么样子。

《安妮日记》伴随着安妮的成长,同时也伴随着她的死亡。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生的渴望和面对生活的乐观精神,却是安妮在密室生活中面临沮丧境地时唯一可以信赖的伙伴。她把密室生活当做人生的一次探险,把日记作为纠正自己生理和心理错误成长时的良医。通过不断纠正自己的生命轨迹,人性中的温度力量逐渐取代了她内心的阴霾,坚持着完成着《安妮日记》,忠实生活、忠实生命本位、忠实人性之善的召唤。她每天面对的生活等于囚禁,在成为少女之后,她开始的思考竟然是男女平等这样的社会问题,同时还以换位思考的方式保持人善之心:我相信今天失去的幸福,一定能在大自然里再找回来[4]。这样的成长记录诞生在密室之中,在死亡环视的语境下,是对人类失衡的人性的鞭挞,也是对人性温暖部分的有效传递。

《安妮日记》人性美的体现,是对安妮本性的赞美,作品中彰显出安妮的真善美品质,其思想内涵和在逆境中的坚强,是控诉战争、种族歧视下没有泯灭可贵的童心的展现,也体现出安妮坚持理想、渴望和平、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世界范围内对《安妮日记》的传播,是对正义和善良的人性的认同,也是对历史正确的评价的认同,更是对弱小的安妮代表着的那个时代的灾难的反思结果。面对如此的安妮,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和谐、自由、幸福的生活,面对困难和挫折,坚定为理想奋斗的决心。

参考文献   

[1]畢冬玲.“美”在语文课堂上的深度挖掘[J].中国新通信,2018,20(20):187.

[2]孙丽丽.呼唤人性美的复归——李锐《无风之树》叙事话语内涵及意义[J].新西部,2017(22):98+158.

[3]贺桂华.政治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命运的关系——以二战文学《安妮日记》在日本的命运演变为个案的分析[J].湖湘论坛,2016,29(01):148-152.

[4]高年生.一本震撼世界的日记——《安妮日记》[J].博览群书,2014(07):22-29.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猜你喜欢
密室安妮人性
好久不见的自己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Who Has Seen the Wind?
每次只做一件事
这样单纯的我,才是最好的自己
密室脱身之计
并非死于密室
怪盗基德的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