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透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2019-02-10 04:08李望根
时代人物 2019年16期
关键词:共同体个体命运

李望根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得到长足的发展,虽然对其研究已经逐渐成熟,但是从现有的理论成果来看,依旧存在一定的不足。目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包含范围相对广泛,但是在深度上有一定的欠缺,研究的内容较为分散,有些地方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上,基本没有相应的理论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梳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对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概述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新兴的国际秩序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诞生之前就有一定的基础,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有了进一步的发扬,并对我国的外交思想进行了创新[1]

1.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在马克思思想中,共同体是指通过一定纽带建立起联系的人群集合体,是不同人在社会中生存的组织形式和存在方式。通过对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研究,马克思将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所有共同体分为自然形成的原始部落共同体、古代公社所有制下的奴隶制共同体、封建的或者等级的所有制共同体、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幻的共同体”以及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认为,最先出现的共同体形式是因为家庭之间的通婚或部落的联合而诞生的自然共同体。在这种共同体中,人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成为土地的拥有者,因此人们的关系是相互平等的。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商品的生产和交换逐渐普及,改变了人类的社会形态[2]。这种社会形态下的人对商品有着较高的依赖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为了商品与货币的关系。当商品经济发展到极限之后,人的发展将进一步趋向于自由的、全面的发展,从而达到“自由人的联合体”形态。其最终的目标是使每个人都能够在自由的环境下获得全面的发展,并将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融合在一起,到达和谐统一的境界。

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坚持着“天下一家”的理念,主张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荀子曾经说过:“四海之内若一家,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夫是之谓人师,是王者之法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四海之内都是一家,所以无论一个人身在何处,都能够使其过上安宁快乐的生活,这就是王道之治。协和万邦思想主要是将中华文化中倡导的“和谐”作为引导,推崇王道思想,反对霸道治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国际交往中的观念与此相符,认为各国应该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共同处理国际事务。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和而不同”这一词出自于《论语》,在孔子的观点中君子应该讲究“以和为贵”,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并据此纠正自己的言行,不会强迫他人盲目顺从自己。最初孔子只是将“和而不同”作为小人与君子的区分方式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逐渐成为了人与人之间出现分歧時的处理方式,并发展出了更多内涵,被广泛应用于人与人的交往中。在如今的社会中,“和而不同”已经不仅仅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准则,更是成为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准则。“和而不同”将各个国家放在平等的位置上,通过求同存异的方式来实现文化的交流和共存,促进人类文化的多元发展,从而实现天下大同的目标。

3.我国外交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毛泽东作为我国外交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在建国初期,没有承认民国政府签下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是提出了“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即在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建立全新的外交关系。并在新中国发展初期,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人不得干涉中国内政”等外交要求,后演变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准则。

邓小平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邓小平在变幻莫测的国际社会中找到了各国关系中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这一科学论断。通过对时代主题的把握,邓小平及时调整了我国的外交政策,将国家工作的重点内容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在国际关系的处理上,邓小平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四项原则,在国际交往中充分尊重了他国人民的选择。

新世纪以来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新宣示。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全新的变革,但是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依旧没有变化。在此前提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积极推进通过开放合作的方式促进世界和平,建设“和谐世界”。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模式,体现出中国外交领域的传承和发展[3]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特征

依存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所有国家都处于利益链条之中。因此,各个国家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和理念来推动本国的发展,并积极将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这样才能够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同时,生态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也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的合作,全人类联合起来共同对抗人类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希望能够将各个国家联合在一起,在加强合作的同时,一起面对全球性问题,从而获得共同发展。

平等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将所有国家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对待,相互尊重。各个国家在体量、国力、社会制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都应该拥有发展的权利,在国际社会中应该获得平等的对待,尤其是在国家主权方面。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要求各个国家能够做到平等互利,共同发展。

共赢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地球村”,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如果只是单纯的为了本国的利益去损害他国的利益,恶果最终势必会转嫁到本国。同时,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使得所有国家都不能做到独善其身,势必要联合起来面对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要求世界各国要联合起来面对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4]

包容性。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无数灿烂的文明,不同的文明催生出了不同的文化,是各民族的智慧结晶,人类世界正是因为这些文化的存在才更加绚丽多彩。文化虽然因为地区、民族、宗教等原因而有所不同,但是其对于人类文明的推进作用是相同的,没有优劣之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和而不同,希望不同文化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实现交流和融合,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繁荣昌盛。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构建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逻辑基础

历史发展逻辑: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世界历史是人类进行物质活动过程中,世界化发展诞生的产物。随着世界各国的交往逐渐频繁、普遍,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孤立状态被打破,全球化的趋势逐渐加深。随着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交往不断扩大,原始生产方式中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也被消除,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5]

人类的解放和自由一直是马克思主义中不变的主题。马克思认为,当人类的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会由个别人转变为集体的活动,从而向世界历史的方向发展,但是这种活动却会不断被异化,并逐渐扩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市场愈发完善,人们交往的过程和范围都在不断增加,人类的地域性逐渐被世界历史性所替代,这种转变促进了人类的全面发展。在世界历史的前提下,每个人都能够更加充分地展示自身的能力和个性,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因此,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加深,世界各国在政治、文化和经济中的交流会逐渐扩大,没有国家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完全脱离世界历史。这一理论说明了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名族的交往已经进入到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时代,形成了一个经济、文化、政治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世界性系统整体。

实践逻辑: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虽然马克思主义中没有明确出现过“全球化”一词,但是在资本主义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商品交换,并形成分工国际化加强了世界的联系,将原本相互独立的历史融合为世界历史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世界历史中蕴含着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趋势。

在现今社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经营、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革命更是以一种更加彻底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使每个人都能够直接感受到人类文明的成果,进一步加强了个体与个体间的互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依存程度更加深入,一个国家的经济目标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其他国家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也是如此。与此同时,一些威胁到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气候问题、金融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并不是仅仅依靠一个或几个国家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需要凝聚整个人类社会的力量,各个国家通力合作,才能够创造美好的未来[6]

价值逻辑: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人类关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聯系愈发密切,彼此依赖,彼此竞争,同时生态环境污染等全球化问题日益突出加强了人类社会的整体性。想要使人类社会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世界各国需要紧密团结在一起。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但是中国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发展的同时,坚定履行着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并将自身的发展成果与世界共享。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不平等国际经济关系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的是平等和包容,认为各个国家之间应该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共同发展,共同承担发展中的风险和成本。倡导世界各国应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强调人类利益的整体性。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方法

坚持了普遍联系的观点,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生性。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一种状态,马克思对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理论和思维,是帮助人们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方法。现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生产力的提高,信息时代的来临将地球变为“地球村”,同时又出现了需要全世界各国携手面对的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在普遍联系的世界中,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立于其他国家进行发展,也没有一个个体是单独存在的,个体的利益变为人类共同的利益,合作和发展成为现今社会的主要内容[7]

目前,世界已经形成了普遍的联系,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推进,各个国家都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与其他国家成为了有着普遍联系的有机个体。在这种前提下,如果一个国家想要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势必需要在不同的领域与不同的国家进行合作和交流。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相互作用,使得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在不停的运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开放程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需要一个科学的理念重新对人类社会进行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当前时代的科学理念有着显著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跨入了新时代,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人类文明中的优异成果,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坚持了矛盾分析法,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差异性。马克思认为,多样性的种子早在人类还处于原始社会时就已经种下。不同的地区诞生了不同的文明,虽然保持着大致的平衡,但是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人为环境,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从本质上来说,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呈现出了全球化的趋势,个体由地域性向全球性转变,人类社会在呈现多元化的同时,又显现出了统一性,二者形成了辩证发展的特征。

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消除了自身的局限性,开始向全面性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可以吸取先进国家的经验,减少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不必完全依靠独自探索。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强了世界的多元化发展。民族和文明之间是不存在高低贵贱的,只是在发展程度和文明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当前时代的背景中,其寻求发展的目的都是相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平等相待、包容互惠、共同繁荣、和而不同,能够有效地实现普遍性与独特性的统一。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当前的国际形势、时代特征、我国国情,对国际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探索得出的产物。在提出这一理论后,我党将其作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理念,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两千年前,中华人民的先辈依靠坚韧不拔的毅力,开辟了这一条将欧亚大陆连接起来的古代丝绸之路,开始了亚洲与欧洲之间的贸易,在人类历史上书写了新篇章[8]。古丝绸之路的建设是通过驼队和宝船完成的,并不是长矛和大炮,它是世界人民之间的一座桥梁,为人类的发展和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我国在传承古丝绸之路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一带一路”的建设并不只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它既不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也不是中国版的“门罗宣言”。“一带一路”建设不会将任何国家的发展计划和发展模式作为标准,而是秉持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不仅为我国的发展添砖加瓦,也推动参与国的经济发展,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最终目标

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性。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会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生活并活动,其生存和发展都会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与社会中其他人有着紧密的联系[9]。以往思想家在讨论人的权利和解放时,更多关注人的类特性,并没有研究个人发展需要的社会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发展主体是其本身,但是人与世界、与社会是无法分割的,因此个人的发展一定会受到社会关系的限制,并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发展有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个人全面发展这三个阶段。在人的依赖关系这一阶段中,个体由于宗教、人身依附等因素的制约,没有自由和个性可言。在物的依赖关系这一阶段,商品经济决定了自由竞争和平等交换成为社会中的基本准则,将人从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促进了个体能力的提高,但是又使人陷入了金钱的关系中,成为财富的奴隶。个人全面发展阶段,也就是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一阶段中,人们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不再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束缚和条件,而是受到个体控制的关系。个体与社会融为一体,使人们能够真正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实践。马克思通过个人发展方式和性质来思考个体未来的发展,将其称为“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式和特征。自由发展并不是以破坏他人个性的方式实现的,而是充分发挥个体的潜能,促进自身全面的发展。同时,其与“利己主义”也存在根本性的差異,并不是完全不顾一切的自我发展,而是将个体的发展与整体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使个体发展和整体发展能够不断相互促进,从这一点上来看,这种发展模式只能开始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背景下[10]。这一理念中的“人”也是一个类概念,指代无数个生命个体,这些生命个体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需求、自己的利益。而人的利益和目标之所以会出现冲突,从根本上说是人类在特定的历史时间点中自我发展和自我肯定的结果。在人类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的时候,个体必须通过斗争的方式来获得利益,这种斗争不但会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当然也会败坏人们的道德观念,结果却促进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弱肉强食”的斗争反而加强了人们对团结友爱精神的向往,这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十分有利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重要战略,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当前国际社会和我国国情的研究,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其具有的较为深刻的哲学含义,也进一步强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哲学上的解读,研究其理论基础,并分析其在现实社会中构建的方法和手段,能够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思想,并加强对国际社会的理解,对理解人类整体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作为当下的研究热点,自然不仅仅于此,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和角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岳喆喆.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19

[2]康渝生,陈奕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J].学术交流。2016(11):121-123

[3]徐艳玲,李聪.“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意蕴的三重维度[J].科学社会主义,2016(07):88-89

[4]饶世权,林伯海.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时代价值[J].理论前沿,2016(04):159-163

[5]叶小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共识[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6):58-59+72

[6]陈东英.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的主要来源和发展阶段[J].哲学动态,2015(5):67

[7]董立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积极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107-110

[8]郭海龙,汪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价值和实现[J].邓小平研究,2016:67-68

[9]金应忠.试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兼论国际社会共生性[J].国际观察,2014(1):13-15

[10]桑明旭.构建面向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性哲学——兼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基础[J].理论学刊,2019(05):109-118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个体命运
爱的共同体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论命运
进化决定恐龙的命运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