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月姣
有一种感情,70年从未改变,让他步履铿锵;
有一种坚守,如大地一般厚重,让他深深扎根;
有一种创新,着眼于更广阔的未来,让他奋力开拓。
我国水稻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他信念坚定,一生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不息;他治学严谨,走出育种研究的中国“稻”路;他勇于创新,培养出大批“三农”志士。他似一朵炽热的火花,烛照着奋斗的青春。
2019年8月12日,卢永根永远地走了,带着他对党和国家最深沉的眷恋,带着广大学子对他最不舍的呼唤。
“从70年前,举右手宣誓时,卢院士就要做一名无产阶级战士,他做到了。他一心向党,一心爱国,矢志奋斗,很令人感动。”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钟仰进说。
不忘初心、拼搏追梦的共产党员,报国一生为“三农”
岁月无声,成长,有迹可循。
卢永根“一心报国、矢志兴农的家国情怀”从哪里来?
一个人的志向选择,与宏观时代背景、家庭教育和独特的心路历程息息相关。
“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要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动力。”“我的青春年华已经献给党的科教事业,我准备把晚年继续献给这个事业。”从他日记中,能清晰地刻画出他高尚的内心世界。
这是怎样一位不忘初心、忠诚坚守、奋力拼搏的科学家!
1930年,卢永根生于香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在香港接受良好的中西方综合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当时的社会苦难没有认识。
“假如那么的一天到来哟,人人有田耕,人人有屋住,人人有饭吃“假如那么的一天到来哟,人人有书读,人人都是诗人,都是音乐家……”我们的生活啊,就是诗境。我们的语言啊,就是音乐。”
16岁的卢永根写的一首诗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大厅展示。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占香港,父亲将几位儿女送回老家广州花都乡下避难。在花都,卢永根目睹了日军的凶残暴行。“日本兵稍不满意抬手就是一巴掌,对孩子也不放过。也在那时,他有了对农村的初步认识,民族复兴的种子也开始萌发。”卢永根的夫人、华南农大教授徐雪宾回忆说。
期间,父亲托人捎来亲笔写的两句家训——身劳苦学;既买锄头又买书,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儒者半为农。他牢记在心。
两年后,卢永根返回香港,主动选择在培侨中文学校就读,这是一所进步学校,爱国和民族思想活跃。在这里他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1949年8月9日,在时局还不稳时,卢永根作出了一个重要人生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前,监誓人询问,入党有生命危险,您是否同意?”徐雪宾回忆说,“阿卢坚定地举起右手,面向北方,誓言永远忠诚于党。”这一天成为他的新生,每年他都在这一天为自己过生日。
新中国成立前夕,卢永根受党组织派遣,离开香港,前去广州领导地下学联,迎接广州解放。“我为什么要抛弃安逸的生活而回内地呢?是中国共产党指给我有意义的人生之路,只有社会主义祖国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卢永根说。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粮食产量很低,解决温饱问题是当时民生头等大事。在岭南大学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前身之一)学习农学的卢永根自觉将自我发展融入祖国的需要。1953年,大学毕业后卢永根留校任教,成为一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助教。自此,他将革命时期浓浓的爱党爱国之情转化为扎扎实实的水稻研究,开启了他与农业科学的一世情缘。
此后的近70年时间里,农业科学的春天里,疾步如飞的卢永根和百废待兴的中国,一起追赶着世界。
“虽然我现在疾病缠身,无法自由地行走,但是,我的意识是清醒的,我的牵挂是不变的,我的信仰是坚定的!”岁月时光无法磨灭卢永根的初心。
晚年住院期间,卢永根和老伴徐雪宾向党组织郑重申请:“我俩大半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党。这个时候,也不能没有组织生活。”对此,校党委决定,由农学院党委书记等几名党员参与,每月在病房开一次党员学习会。
“我全程看了党的十九大开幕直播,听完总书记的报告,热血沸腾,备受鼓舞……”十九大召开第三天,在病房党员学习会上,盧永根笑得格外灿烂,“仿佛回到刚入党的那一刻”。
耄耋之年,他依然关心“三农”,主动学习最新政策。入院治疗前,总是最早来到办公室,回复邮件,拿起放大镜读书、看论文。作为农业领域的专家,他一直在关心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非常关注我国的粮食进口问题。
87岁高龄,为了鼓励师生学农爱农,他捐出毕生积蓄8809446.44元,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党培养了我,我将个人财产捐给国家。”在捐赠后,卢永根只说了这一句话。
卢永根的生前秘书赵杏娟回忆说,这不是卢院士第一次为“三农”捐款。多年来,他通过各种途径,为希望工程、扶贫工程等捐款,每次他都捐得不少。2015年,他几经周折,将广州花都价值100多万元的商铺赠予当地罗洞小学作为永久校产。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卢永根依然不忘党员身份。他嘱托夫人徐雪宾教授将一万元特殊党费交给学校党委。
深扎泥土、身劳苦学的水稻科学家,为农夫温饱尽责尽力
在广袤的土地上,农民看天吃饭,如何提高水稻的育种品质?这是卢永根毕生科研的命题。